唐子来:城市更新须重视四个基本维度

13.01.2016  14:3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和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我国城市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面临着不少不可回避的挑战。2015年12月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新时期城市发展要“五大统筹”,其中之一,就是要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还进一步明确指出:要在规划理念和方法上不断创新,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和指导性;要树立“精明增长”的理念,推动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
          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之前,《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40)纲要》就已经提出了建设用地只减不增,实现规划建设用地负增长。《中共上海市委关于制定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再次强调,要守住“四条底线”,其中之一就是要守住建设用地总量底线。为此,“十三五”期间将是上海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的关键时期,从城市空间和城市规划角度看,实现转变的一个重要落脚点就是城市更新。未来城市更新应体现以下四个基本维度:
            一、城市更新的经济维度:提升地区功能城市更新不仅是物质环境改造,而且要促进地区功能转型和升级

          例如,黄浦江两岸地区曾是工业时代的重要产业区位,拥有丰富的工业遗存和独特的滨水环境。上世纪90年代以来,它成为上海城市更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转变成为工作—居住—休闲融为一体的后工业化场所,有效地提升了上海的城市竞争力。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是地区功能转型的又一案例,获得了大众媒体和国际社会的广泛好评。从“传统工业地区”到“世博亮点展区”的第一次转型,为该地区的再生创造了条件,而从“世博亮点展区”到“城市活力街区”的第二次转型,则是地区再生的最终目标所在。城市最佳实践区会后发展将要塑造传承世博理念、体现上海特色、享有世界声誉的文化创意街区。
            二、城市更新的社会维度:关注弱势群体

          城市更新应当关注社会弱势群体,体现包容性发展的理念。在国际上,随着物质环境的不断改善,城市更新地区通常会出现外来的中高收入阶层取代当地低收入阶层的“绅士化”现象,改善当地弱势群体的生活质量往往成为公共政策的关注焦点。但与此同时,各个社会阶层能否共享城市更新成果始终是充满争议的。近年来,随着上海实施旧区改造事前征询制度的试点工作,上海更为尊重市民对于城市更新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展望“十三五”,上海的城市更新应当更好地统筹政府、社会和市民三大主体,提高各方推动城市更新的积极性。
            三、城市更新的文化维度:保存历史脉络
            尽管城市旧区的物质环境日趋衰败,但往往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体验经济”时代,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浓郁文化氛围的城市建成环境,逐渐成为社会和经济活动的时尚场所。新时期,上海城市更新也应当更为注重保存历史脉络,使之成为地区转型发展的独特资源。例如,上海的旧式里弄曾是饱含地方文化特质的居住场所,在大规模的城市更新中,绝大部分旧式里弄已被拆除,如何保存历史脉络和城市记忆是上海城市更新面临的严峻挑战。再如,徐汇滨江作为上海六个重点开发区域之一,曾是码头、工厂、仓库集聚地区,城市更新充分利用工业建筑遗存(如塔吊、仓库、跑道、油罐等),积极培育文化艺术魅力,以历史文化魅力提升地区发展实力,已经初步形成独具特色的“西岸”品牌,正在迈向商务商业、文化艺术和旅游休闲的多元互动格局。
            四、城市更新的形态维度:塑造地方特质
            在全球化时代,最有竞争力的城市既要链接全球网络(流通空间),又要塑造地方特质(场所空间),两者缺一不可。地方营造是城市设计的最高境界,城市更新为此提供了宝贵机遇。纽约就是既链接全球网络、又塑造地方特质的典范城市。纽约和伦敦在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的全球关联网络中处于绝对主导地位。与此同时,从中央公园到时代广场、从百老汇到洛克菲勒中心,纽约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地方营造”的奇迹。作为地方营造的最新案例,纽约高线公园是建于上世纪30年代的高架货运铁路,80年代弃用并曾面临被拆除的境地,后来,其改造成为带状公园,受到出乎意料的社会好评,成为工业遗存再生和地方特质塑造的全球范例。新时期,上海城市更新不仅仅要考虑如何具有全球影响力,同时应当重视地方特质营造的创新实践。
          (作者为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教授)

 

            链接:http://www.jfdaily.com/pl/bw/201601/t20160105_20460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