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新区合庆镇“1+1+X”村民自治模式让穷村变富
按32字办事,用公款买烟也没门
专家点评
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史建三:基层民主自治是法治建设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合庆镇的村民自治章程及实施细则将国家法律法规的笼统性、原则性规定转化为一个个具有操作性、具体性的制度规定,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用“村情民知、村官民选、村策民决、村事民定、村财民管、村务民督、村绩民评、村利民享”32字通俗、生动地诠释,难能可贵,值得推广。
2012年,本报曾率先连续在头版刊登“浦东合庆镇村民自治启示”的系列报道,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该案例被收录到2013年《上海蓝皮书·法治》。
近日,浦东新区合庆镇的“1+1+X”村民自治模式被列入第二届上海社会建设十大创新项目,浦东新区已在全区范围内推广该模式,当初的“盆景”已经开始向“苗圃”发展。本市“一号课题”出台后,昨天,记者再度走访合庆镇,了解村民自治模式如何发挥“威力”,解决社会治理“最后一公里”。
如果说几年前合庆模式还是“小荷才露尖尖角”、处于摸索阶段,如今已经是“枝繁叶茂”。再见合庆镇党委书记杨琴华,只见她一头短发,显得干劲更足。“‘一号课题’出台后,让村民自治‘如虎添翼’。”说起“1+1+X”村民自治模式的效果,她没有作任何评价,而是翻开一本《2014浦东新区“三农”工作统计汇编》,直接让数字“说话”。
合庆镇位于浦东新区的东北角,无论在规模还是地段上都没有什么优势,仍有9000多亩基本农田,农村人口比例仍不小。记者看到,数据显示,2013年,翻看村级集体经济的“钱包”,合庆镇村级集体年度可支配收入达到1.44亿元,在新区排名第二,其中经营净收益和租赁净收益均位居新区第一。截至2014年12月底,全镇村级银行存款近2.96亿元!
“我们这里曾有不少‘穷村’,但现在每个村平均可支配收入达到近500万元,还有1个1000万元以上的‘千万富村’。”杨琴华告诉记者一个利好消息:到去年9月,最后一个村也归还了银行贷款,至此,全镇29个村均没有银行贷款,“穷村”全部“摘帽”。
“老先生”功劳大
说到这些“真金白银”的变化,合庆镇的老百姓归功于一名“老先生”——《村民自治章程》。“1+1+X”模式中,第一个“1”指党组织领导,第二个“1”指《村民自治章程》,“X”指各村根据《自治章程》,对涉及村民利益、村民关心的“政策法规之外、道德情理之中”的事项所制订的各项实施细则。
过去,一到年关,都是村干部最为头疼的时候。张家该给多少补助、李家不满比张家少了200元……村民各种矛盾十分激烈,有的甚至直接把村支书的门踹开,拿了公车钥匙开了车就跑,场面十分混乱。现在,只要翻开《村民自治章程》和实施细则,一目了然。“有法依法,无法依规,无法无规村民自治。”村干部凭着大家共同通过的《自治章程》照章办事,少了许多争议。
村民们要照章办事,“村官”也不能逾矩。“现在我们是‘猫栏关猫’,用严格的制度管好‘村官’。”杨琴华通俗地说。如今,所有村集体经济的“家底”都要“晒”出来,镇里聘请了专业的第三方会计师事务所,村里进出的账务明细都必须严格管理,“村干部想拿公款买包香烟也不可能。”记者在每月一次的“村级财务代理记账工作联系单”上看到,有村干部领取了津贴1000元,被勒令退回;有村里工程没有经过村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不仅经费不予批准,年终的综合评分还要扣分。
制度管理“法不容情”的同时,对于攻坚克难、管理有方的村,镇里则不遗余力予以重奖。2014年,镇政府仅用于奖励综合考评前列的村,费用就近3000万元。“这样的钱花得值,能撬动更多基层力量参与社会治理。只有充分发挥基层自治的积极性,才能解决社会治理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杨琴华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