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学院5位学子、2项作品获第十四届全国“挑战杯”一等奖[图]

23.11.2015  17:38

11月20日晚,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广州工业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承办的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在广州工业大学落幕。上海交大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大四学生俞圣韬、张尧、段浩泽的项目《等离激元纳米复合材料制备及其光热蒸发性能研究》,以及李昊辰、樊文硕的项目《钕钡铜氧薄膜籽晶过热性能提升及其应用于超导晶体制备的研究》,均夺得本届“挑战杯”能源化工组一等奖。 

在材料学院金属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邓涛教授和宋成轶老师的指导下,材料学院俞圣韬、张尧、段浩泽三名本科生围绕主题为《等离激元纳米复合材料制备及其光热蒸发性能研究》的项目展开深入研究,形成了一系列较好的成果。 

俞圣韬、张尧、段浩泽三名本科生同学一直对科研十分感兴趣,从大一下学期开始,就主动进入邓涛教授课题组学习实验,逐渐形成主攻方向,积极探索等离激元纳米材料的清洁能源应用。在吸收光能的纳米颗粒溶液中,控制散射点掺入浓度,实现区域集热效应,提高能量利用率并降低成本。为进一步拓展等离激元光热转化的适用范围,制备了两种双层复合膜,提出在液面进行太阳能高效蒸发。其中,纸基双层复合膜输出效率高,性能稳定,有望应用于海水淡化。而多孔氧化铝基复合膜在经化学修饰改变润湿性后可调控蒸发速率,在选择性蒸发分离溶液方面有开发潜力。该项目已发表SCI学术论文3篇(1篇Advance Material、2篇Scientific Report,总影响因子28.6,均为第一作者),申请发明专利3项,均为第一完成人。 

李昊辰、樊文硕从大一开始就进入实验室,利用课余时间积极进行科研研究。在材料学院和物理与天文系姚忻教授的指导下,材料学院李昊辰、樊文硕两名本科生历时近两年时间,围绕高温超导薄膜过热这一特殊的物理现象为核心,对影响钕钡铜氧薄膜籽晶过热性能的本质因素进行了研究,并对比研究了不同籽晶诱导生长模式对过热性能与超导晶体性能的影响。在应用上,采用上述高过热性能薄膜与籽晶诱导生长模式,制备高品质的铁掺杂钇钡铜氧单晶,为超导机理研究提供样品,制备较难生长的具有高熔点的高温超导钕钡铜氧块材,为高温超导应用提供晶体。该项目已发表论文一篇(Crystal Growth & Design,影响因子4.891),并有多篇论文在投。  

在此次备赛过程中,这两个项目得到了材料学院领导、院团委、一批专业老师的悉心指导和帮助,更得到了校领导、学指委、校团委等的大力支持与关心。期间,俞圣韬、张尧、段浩泽的作品曾相继获得上海交大“钱学森杯”特等奖,第十四届“挑战杯”上海市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李昊辰、樊文硕的作品获得了上海交大“钱学森杯”特等奖。  

材料学院一直高度重视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不断健全和完善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机制,注重在竞赛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挑战杯”作为全国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赛事,材料学院参赛学生辛勤付出、精心准备、全力以赴,在过往几届“挑战杯”中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本届“挑战杯”竞赛入围终审决赛参加现场问辩的作品743件(不含港澳),拟授三等奖的作品进行现场展示,共457件。此次获奖是材料学院大力加强创新能力培养和科研前移化的集中体现,检验了材料学院大学生敢为人先的科技创新水平和研究能力。据悉,材料学院PRP等创新实验立项数量在全校排名中一直名列前茅。自去年开始,材料学院在大一新生中设立“本科生导师制”,由专业教师担任学生的科研指导教师,努力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新生参与科研率更是达到了85%左右,这为打造材料学子科创品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今年,围绕“学在交大”的主题,学院又进一步优化了人才培养体系。此次比赛的获奖也为学院下一步的查漏补缺、完善机制提供了很好的支撑,相信学院的相关工作在未来一定能继续提升、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