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杰教授《水经注》研究团队做客海上博雅论坛

01.03.2017  18:07

2月26日下午,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李晓杰做客海上博雅讲坛,以《渭城朝雨浥轻尘——郦道元〈水经注〉里的渭水流域》为题,分享自己所带领的研究团队对《水经注》研究的心得,并介绍了新近的研究成果《水经注校笺图释·渭水流域诸篇》。讲座由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孟刚主持。《水经注》研究团队成员黄学超、杨长玉、王宇海也分别汇报了相关研究工作。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王建革对《水经注校笺图释·渭水流域诸篇》一书的学术价值进行了评论。复旦大学出版社编辑史立丽介绍了该书的出版刊行过程。

李晓杰的演讲分为两个部分。他首先结合他们团队的研究成果对郦道元及其《水经注》的总体情况进行了概括性的论述。《水经注》作为以水道为纲的重要文献,以优美雅致的笔触进行了百科全书式的记录,反映了北魏以前的丰富地理信息,保存了大量早已散佚无存的古代文献,有着历史学、地理学、文献学学等多方面的重要价值。《水经注》在唐以前并未引起太多的重视,但自宋代以后,一些类书与地理总志则常见引用,直至明代形成郦学,更被清人誉为“不可无一,不容有二”(沈德潜《沈炳巽〈水经注集释订讹〉序》)的“宇宙未有之奇书”(刘献廷《广阳杂记》)。惜该书在北宋时即已亡佚五卷,现在所看到的四十卷乃是后人重新编排的结果。迄今已知最早的刻本,是北宋中期的成都府学宫刊本。而现存最早的刻本,则是人们习称的“残宋本”(今藏中国国家图书馆),大约刊于南宋初期,仅存十一卷半(没有一叶是完整的),字数尚不及全书的三分之一。虽然如此,书中所反映的版式、行款,可以使我们得知宋刻《水经注》的原貌,仅从此点上来说,已弥足珍贵,故在本次研究中也进行了残宋本的复原工作。明代《水经注》分流出古、今本两个系统。古本系统未经修改,保留了早期版本的原貌。今本系统各版本在刊刻中对《水经注》都有所修改,始于明,清代愈发兴盛,成为今天最常见的版本。李教授还介绍了明清《水经注》的一些重要版本及其得失,并重点讲述了全祖望五校稿本及其研究、杨守敬、熊会贞《水经注疏》的相关内容与价值。

随后,《水经注》研究团队中的三位成员从不同角度介绍了他们的研究情况。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研究生王宇海从明清郦学史入手,对《水经注》的不同时期的版本简要做了介绍。其中不少问题引起了听众的兴趣,例如沈炳巽及其《水经注集释订讹》沉默一朝的不幸遭际,赵一清和《水经注释》在郦学发展史中不为人知的重要地位,杨守敬《水经注疏》工作中的文献缺陷等。历史地理研究中心青年教师黄学超则从“名正”到言顺,按《水经注校笺图释》书名将具体工作分为校(文本校勘)、笺(文献寻绎)、图(地图绘制)、释(地理考释)四个方面,通过一个个案例生动展现了《水经注》研究的过程和价值。此外,他还举例介绍了《水经注》的辑佚工作,并对使用《水经注校笺图释·渭水流域诸篇》提供了阅读建议。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博士生杨长玉通过文字、地图、照片、视频等多种方式展示了《水经注》研究中的实地考察工作,为听众展示了2012年、2013年两次渭河流域的实地考察中的见闻以及实地考察对《水经注》研究的帮助。

王建革从历史地理与环境史研究的角度高度评价了李晓杰及其团队的《水经注》研究,认为这一成果对古代中国,尤其是宋代以前的研究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并主张对《水经注》的研究是认识中国、理解中国实体文化的重要条件。史立丽则从实际经历出发,讲述了《水经注校笺图释·渭水流域诸篇》出版付梓过程中的诸多细节,如版式历经半年方才确定,校样从常规出版的3个校次增加到6个校次,外加抽复样的多次追加,李教授两次亲赴浙江印刷单位监印等,由衷赞扬了李教授认真细致、追求完美的学者精神。

本次讲座不仅座无虚席,还有很多听众站着旁听了全场。对此,曾多次参加此类活动的史立丽表示:“一个专业性极强的讲座竟然吸引了这么多观众。” 寓学术内涵于普及讲座,主讲人们将专业艰深的《水经注》研究深入浅出,娓娓道来,为在场观众献上了一场学术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