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斌留下的“工人之问”如何作答

14.03.2019  19:20

当代表11年始终为工人说话最后一份建议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

  李斌代表呼声依然铿锵———

  第1575号代表书面建议: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转变,需要加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提高一线工人收入待遇,让这一群体能体面劳动、安心生活;另一方面要打通产业工人职业发展晋升通道,树立个人职业发展前景的信心。

  2018年最后一份书面建议:我们和世界制造强国的差距主要是差在工业基础技术和基础研究上。目前的状况是企业技术人员老化,很难招到高端年轻人才,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是当务之急。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审议发言:关键是要给产业工人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要推出更多适合产业工人队伍实际的创新政策、举措,让更多产业工人体会到党和政府的温暖。政府要支持企业建立工人岗位职级体系,铺就产业工人职业生涯发展的阶梯。

  在全国人大上海代表团的档案中,有一份标号为“1575号”的书面建议,这是2016年一位上海代表提交全国人大并引起习总书记高度重视的建言,主题是:加强技工队伍建设刻不容缓。

  这位代表,就是今年2月21日因病逝世的著名劳模李斌。

  “我去医院看过他两次,他一直和我说,等我好了,还要继续履职,为工人问题呼吁。”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上海代表团团长殷一璀动情地回忆道。

  “他对产业工人队伍建设问题的关心一直没有放弃,直到生病了,还是念念不忘。”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人事代表工作委员会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李斌生前是第11、12、13届全国人大代表,总计履职280多次,在2018年最后一次参加全国两会时,他又一次撰写书面建议,呼吁实施工业强基计划、培育高技能工人。在当年的小组审议会上,他发言建议进一步调动工人积极性和创造性。这份发言稿由现场的人大工作人员完整记录,保留至今。

  发展“大国制造”,高技能工匠去了哪儿?年轻人为啥不愿意当工人?这是李斌代表留下的思考。如今,斯人已去,“李斌之问

  谁来解答?

  破解工人困境需要这份初心

  和李斌同样从上一届连任到本届的老代表花蓓,曾是小组会上李斌的同桌。今年上海代表团刚到北京时,花蓓就说,看到座位就忍不住想起李斌,“不能多说,说了心里就难受。”“当代表,就是要讲自己擅长的、做自己专业的事。”李斌留给花蓓的记忆里,始终是一个朴实敦厚的工人形象,为人低调,但只要说到老本行,就言辞铿锵、坚定有力。在上海代表团共事6年,李斌始终关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这一件事,让花蓓最是敬佩。“他讲的虽然没有高大上的语言,但让人听了很踏实。”“一个国家的发展,需要高大上的尖端人才、需要科创和金融,也需要脚踏实地的民生,工人的事不是小事,两会就需要李斌这样的声音。

  “不忘初心,他的初心还在。”花蓓说,解决制造业发展的高技能人才困境需要这份永恒的初心。

  我们年轻时当工人很神气的

  “我们从参加党的十六大开始认识,因为劳模的身份结了缘,从此以后就成为无话不说的老朋友。”上海代表团另一位老代表朱国萍说起李斌眼圈就有些红,“我发微信还是李斌教我的,当时我一直学不会,李斌一遍遍地教,特别耐心。

  朱国萍忘不了,李斌用耐心和恒心,数年如一日追着工人的问题,问根源、寻答案。

  2016年3月5日下午的人民大会堂上海厅,李斌发言。他以自己在企业第一线所见所闻告诉习总书记,眼下年轻人不愿当工人,企业招不到技能型人才。会后,会务组立即叫住了李斌,问他要来了发言稿。“他当时开心得不得了,心里很受鼓舞,回去就把发言写成书面建议交了上去。”朱国萍说,回上海没多久,李斌就兴奋地告诉她,中华全国总工会、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等相关部门纷纷打电话或者登门拜访了他,和他探讨产业工人培养的具体措施。

  年轻时的朱国萍,上世纪80年代在一家食品厂工作,先是当工人,后来去了管理岗位。“那个时候当工人多光荣啊,工资和当干部差不多,出门在外一身蓝工装又时髦又神气。”朱国萍说,现在情况完全不一样,谁家子女当了工人,家长就觉得坍台没面子,“好像当工人就是教育失败的标志,社区里有些家庭宁愿让孩子啃老,不肯进工厂。”“李斌曾经告诉我,在厂里,他这个师傅一直要说普通话,因为上海小囡很少,都是从外地招来的。

  对李斌留下的问题,朱国萍有自己的思考:“造大飞机是很高级,可是能少了工人吗?”她认为,要给工人群体涨工资,让他们能拿到体面的收入,让上海小囡也肯进工厂,“社区里东家西家一议论,你家孩子当工人收入这么高啊,再没人敢小瞧了。

  “李斌是全社会公认的知识型工人。”朱国萍说,如果未来的工人都能打造成“知识型”,那么这支队伍的整体社会认知也会逐步提高。

  我们需要的是一代代李斌

  “一个任期五年,他会给自己做好规划,每年说一个点,解决一点再推进一点。”黄迪南代表曾任上海电气集团董事长,是李斌的老领导。对于李斌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奔走努力,黄迪南记忆尤深。

  “他工作的厂有段时间效益不好,需要进行一些改革调整,他会为了工友来争取利益。”“我和他谈过,我说这个厂不太好,想给你换个效益好点的,但是他不要,不肯放下他的那些工友,他说舍不得那些兄弟。”一桩桩往事、李斌发自内心对工人的感情,黄迪南全部记在心里。

  “李斌提出的这些问题,并不是他一个人的问题,需要我们整个产业、政策来反思。”黄迪南说,中国要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就必须要回答好李斌留下的问题,解决“李斌之困”。

  “为什么年轻人不想当工人?这是一个必须全盘思考解决的复杂问题。”黄迪南说,这既是价值观问题,也是操作性很强的现实问题,“当工人的社会地位得不到足够的尊重,需要政策和舆论全方位的引导。”“如果他们有丰厚的经济收入,能够体面地过日子,还会有人小看工人吗?

  “为什么工厂有了像李斌这样优秀的工匠,效益还是不行?”面对记者的疑问,黄迪南指出,解决一个企业的产品市场问题,不是仅仅依靠一个人、一条生产线,它的设计理念、全产业链的技术迭代都很重要。“一个企业仅有一个李斌是不够的,中国制造业存在不少技术短板,我们需要的是一批批、一代代的李斌,整个产业、整个人才梯队的工匠精神。”他认为,这才是对“李斌之问”最好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