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为文学院学生开设“何以文学,如何研究”讲座

05.04.2016  11:24

3月30日下午3点,上海大学宝山校区乐乎新楼学海厅座无虚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敬泽先生应我校文学院之邀,为我校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何以文学,如何研究——当下的创作与批评”的精彩讲座,讲座由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张勇安主持。上海大学教务处处长王光东、文学院党委书记竺剑、副院长杨位俭等出席了讲座。

李敬泽先生以渊博的学识、低沉深邃的话语,张弛有度、幽默风趣地分享了其对当代批评文学的解读。讲座上,李敬泽主要从“何以文学”以及“如何研究”两方面展开讨论。关于“何以文学?如何研究?”这一问题,李敬泽也一直心存疑问,希望借此机会和在座的师生一起寻求问题的答案。李敬泽提到,对于当下中国正在运行的文学,文学的形式和意义已发生了重要的变化,“文学何以是文学”是一个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随后,李敬泽深入浅出地分析了现代小说、散文、诗歌等文学体裁所发生的根本性的变化,从多个角度阐释了文学所面临着的考验和挑战。例如,在网络飞速发展的当今时代,普通大众更多地是通过微博、微信、论坛来抒发感情,这些网络平台为人们提供了广阔的抒写场域,并呈现出生机勃勃地发展趋势,对比而言,传统的抒情场域就变得越来越狭小。因此,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何以是文学”这一问题。

关于“如何研究”,李敬泽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受文学自身的变化、中国当前流动的时代背景以及中国文学自身的复杂性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中国文学是难以认识和把握的,文学研究机遇和挑战并存。立足于当下的学术研究,研究者需要清楚地认识自身的天然弱势和天然优势,文学的外在危机和人的精神危机是互为表里的,学者应不断提高对人类经验的敏感性,更好把握人性的复杂性,从根本上理解文学的意义和研究意义。

随后,李敬泽先生与在场的师生进行了精彩地互动,同学们非常珍惜与“大咖”交流的机会,争先恐后地提问,李敬泽先生耐心地对同学们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最后,讲座在欢声笑语中圆满结束。

李敬泽,1980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84年在《小说选刊》工作,任杂志编辑。1990年调至《人民文学》杂志,历任杂志编辑、第一编辑室副主任、主任。90年代中期开始批评写作,曾获中华文学基金会冯牧文学奖青年批评家奖。199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主要从事文学批评及散文写作,著有《颜色的名字》、《通往故乡的道路》、散文集《看来看去或秘密交流》、评论集《纸现场》《河边的日子》等作品,其中《见证一千零一夜——21世纪初的文学生活》获得第四届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文学理论评论奖。2000年曾获中华文学基金会冯牧文学奖青年批评家奖。2004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文学评论家奖”。2007年获鲁迅文学奖理论评论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