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讲堂“破”《自然》杂志神话,聚焦学术期刊评价体系之“立”
《自然》 《科学》 等杂志为何如此权威?期刊的权威性与影响因子的高低是否成正比?上周六下午,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院长、上海科学技术史学会理事长江晓原做客第107期文汇讲堂,主讲《破除学术神话:自然杂志高影响因子的背后》,系统地阐释了西方学术期刊中“影响因子游戏”的来龙去脉。在与对话嘉宾、同济大学欧洲思想文化研究院院长、《同济大学学报》 (社科版) 主编孙周兴的探讨中,江晓原感慨,中国建设自己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依旧任重而道远。
江晓原首先和听众分享了他五年来研究得出的影响因子的“真实面貌”。他指出,影响因子是国际上通行的期刊评价指标,它并非由国际权威的情报机构出具,而是由美国一家私人商业机构所计算;影响因子还可以根据计算公式,通过减少学术文本篇数等方法来操弄。江晓原以 《自然》 杂志为例,它刊发的学术文本仅占文章总篇数的百分之十左右,而这种“学术文本+非学术文本”的“两栖刊物”在中国是不存在的。与国内学术刊物的编审制度相比较,《自然》杂志没有编委会也不实行匿名审稿制度,显然不符合学术公器的基本指标。由此可见,期刊的权威性与影响因子的高低并不能完全划上等号。
“现在许多高校、科研院所都要求将论文发表在具有高影响因子的期刊上,而这样的期刊基本都是国外刊物,这将导致中国优秀学术资源严重外流。”江晓原指出了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的困境,并提出中国应该设法建立自己的良性学术期刊评价体系,而不是过分推崇西方的评价体系,所有影响因子的弊端,在西方都已经出现过。
在与江晓原的互动中,孙周兴表示,自己也在思考人文科学应该如何建设和评价。他认为,学术评价里最关键的一点是要正视学科的差异、区分不同性质的学科,在相同的评价模式中要用系数来加以平衡,有一定比例的量化。但无论中国怎样建立自己的学术评价体系,单纯通过影响因子来评价肯定存在问题,如果一定要这样做,也应有防范机制,避免影响因子造假。江晓原回应,“知道影响因子的游戏规则,不再‘跪倒’在西方的评价体系面前,这本身就是一种进步,之后再来讨论如何建立中国自己的学术评价体系才更有意义。”
来源:《文汇报》 2017.02.27 第01版 要闻
原文: “拿来”影响因子,中国如何用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