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机器人时代工会维权新课题:产业工人要升级

13.10.2014  17:03

  机器人,一个曾诞生于捷克斯洛伐克作家卡雷尔·恰佩克的科幻小说中的词汇,百年后的今天在世界掀起了更大的巨浪。不久前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举行的一场“2014中国国际机器人展览会”,在人人惊叹之余,企业家们欢欣鼓舞地说“我们的春天到了!”;一线工人们则凸显惊慌“机器来了,我们去哪里呀?

  过半企业家拟用机器人代替人工

  在工业生产领域,一场广义上的“机器换人”企业技改行动正在悄然进行着,尤其是在长三角的浙江省、珠三角的广东省,发展势头更是不容小觑。美的、富士康、徐福记等行业龙头企业纷纷宣布“机器工人”上岗时间表,顺德骄傲地宣称未来三五年将出现机器人占领的“无人工厂”……

  机器人来了,带来了比人工更高的生产效率,企业主欢欣鼓舞,这是科技进步带来的成果。但是另一方面,许多工人们却并不待见这些所谓的高科技,在他们眼中,“机器人”会抢了他们的饭碗。

  据新华社报道,此前在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夏季高峰会上发布的今年上半年《中国企业家发展信心指数》显示,超过一半的企业家已经准备用机器人来取代人工,这说明在我国,将“人口红利”转化为“机器红利”已是大势所趋。

  日前,海尔裁员16000名员工,据说就是引进了机器人替代工人的操作岗位。在此之前,浙江天台县还发生过一起“机器换人”的劳动纠纷。

  看来,中国工人们的一场生存危机已经到来。

  机器人来了,工人去哪儿?在这场变革中,“机器上岗”,是否意味着工人“下岗”?

  其实,调查发现,目前实施“机器换人”的企业,大多是因为招不到工人而不得不为之。没想到,这一举措得到很好的回报:产品质量与生产稳定性、标准化程度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和技术贡献率提高。

  但是,“机器人”所从事的还是简单劳动,业内人士指出,也是劳动力市场供应最短缺的部分。所以不必担心机器人带来工人的“失业潮”,到机器人真正与工人“抢饭碗”的时候,我国的劳动力数量早已降低。

  人是机器人的创造者、操控者,机器人是为人所用,正如日本电影《布鲁特斯的心脏》所诠释的:作为高科技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布鲁特斯”们也许能够完成很多高难度的动作,但最关键的控制器,永远被掌握在人的手中。如今很多企业缺的正是机器人的操作者。

  “机器换掉的是仅仅是出卖体力的简单工人,企业需要的技术工人,特别是能够独立操作各种智能机器人的工人和维修机器的高级技术人员。”福建东南汽车公司生产部负责人在接受工人日报采访时表示。

  后机器人时代维权工会工作新课题

  尽管今年7月25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新闻发言人李忠并未认可“机器换人”目前在国内大规模出现。但是在后机器人时代,“机器替代人”所经历的阵痛是必然的。工会早早做好应对即将到来的“机器换人”的准备,必须帮助一线工人实现升级。

  在机器换人过程中,也有不少职工没有被机器换掉,那是因为他们怀有一技之长,又或成为了机器人的操纵者。在此过程中,工会大有作为,并要善于作为,落实职工转岗培训,引导和帮助职工提高技能水平。

  从目前情况看,许多企业引进机器人都是为了缓解“用工荒”、劳动力资源短缺等瓶颈,但也不排除少数企业因为新机器设备的引进而大量裁员。在这种情况下,工会必须要有担当意识。企业工会应主动作为、积极介入,过程参与企业裁员行为,避免职工合法权益受损,理直气壮地代表职工,维护其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