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观新闻]工博会机器人展为何成为全球之最?中国机器人产业该如何补好“短板”?[图]

09.11.2017  23:52

上海正在努力探索一条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创新引领之路:对于工业机器人,着力“国际化开放、国产化提速”,对于服务机器人着力“智能化创新,产业化加码”,对于特种机器人着力“战略化布局,专业化应用”。    

弹钢琴、打乒乓、秀舞技……正在举行的中国工博会上,来自国内外的机器人“争奇斗艳”,抢尽“风头”。    

今年的工博会,身怀绝技的机器人依旧是倍受追捧的“网红”。中国工博会上的机器人展已经成为全球规模最大、品牌最齐全、新品最丰富的工业机器人展。之所以能够吸引全球巨头齐聚,并纷纷作为新品的首发平台,源自中国巨大的市场需求。在工博会组委会主办的第六届中国机器人高峰论坛上传出消息,2016年中国市场工业机器人消费总量达8.9万台,比2015年增长26.6%,2019年全球机器人销量的40%将在中国。    

作为机器人产业高地的上海,正在引领国产机器人迎头追赶,中国机器人企业与ABB、发那科等国际巨头的差距正在一步步缩小,奋力向中高端发力。    

聚焦“两突破”“三提升”,高速增长没压力

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师生研究团队展示软体康复机器人手套。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技术创新的主战场,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领域,当前正值我国机器人加速发展的攻坚阶段。数据显示,近5年我国机器人产业保持高速增长,去年全年生产机器人7.24万台,同比增长34%,远远高于制造业和工业的增速。今年1至9月,机器人产业依然保持快速发展,同比增幅高达69%。    

不过,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副司长罗俊杰坦言,当前机器人产业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很多重大问题有待研究,机器人应用领域有待于扩展。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制造业面临着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的战略转变。他说,包括机器人领域在内的高端制造业领域,要进一步聚焦“两突破”和“三提升”。“两突破”是指,突破关键零部件和高端产品;“三提升”就是要提升质量可靠性、市场占有率和龙头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上海市机器人行业协会会长戴柳也认为,我国机器人产业急需实现机器人关键零部件和高端产品的重大突破,做深机器人和智能制造行业应用。“机器人技术与人工智能是一双筷子的两根,互相协同并进才能更好发挥作用。”制造业本身有大量数据,每时每刻在产生,哪里有数据,哪里就有人工智能,人工智能通过深度学习、先进算法可以让数据决策、预测、判断,工业机器人就会变得越来越“聪明”,生产效能也会越来越高。    

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统计,全球每万人中工业机器人的使用数量为69,中国仅为49,对比日本、德国、韩国、美国等工业发达国家,中国差距更为明显。“中国机器人市场在未来10至15年内保持持续增长没有压力。”新松机器人董事长曲道奎表示。    

“‘十三五’期间,一直持续至2025年,将是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关键时期,更是机器人产业重点跨越和整体带动的黄金期,中国机器人产业将大有作为”罗俊杰表示。    

四大巨头齐聚,产值占全国“半壁江山

高2.1米,重500公斤的全国首台可负载双足机器人亮相工博会。机器人具有和人类差不多的关节,活动起来很灵敏。

在赶超国外机器人巨头的征程中,上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大力发展并推广应用机器人是上海建设科创中心的重要抓手,也是加快产业优化升级,壮大高端制造业的有效手段。去年,沪上某家企业投入300台机器人替代操作工人,生产效率提升50%以上,企业成本也降低了30%,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示范案例。    

市经信委副主任戎之勤在论坛上透露的几组数据,彰显上海已然成为中国机器人产业的高地。    

——2006年上海8家规模以上工业机器人企业产量共计2.9万台,占到全国产量的40%左右,总产值达139.7亿元,占国内行业产值“半壁江山”。据统计,截至去年底,上海已有机器人以及系统集成相关企业百家左右,产业规模达220亿元,2017年上半年产值同比增长34%。    

——国内外巨头高度集聚,国际机器人“四大家族”瑞士ABB、日本发那科、日本安川电机、德国库卡悉数将中国总部设在上海。国内机器人“第一梯队”企业也纷纷登陆上海,沈阳新松在上海设立国际总部,在临港占地200多亩的土地上准备建立一个新型机器人智能化工厂,年底有望投产。哈工大机器人集团也在青浦紧锣密鼓布局人工智能产业园,打造全球首家机器人4S销售服务的运营平台。    

——关键零部件自主突破成效显著。本市一批零部件企业经过这几年潜心攻关,逐步打破国际垄断局面,上海发那科关键减速器已批量化生产,新时达、沃迪等企业正在加快研制最先进的控制系统,实现机器人大脑的自主化。    

——产业链实现联动发展。目前,上海已经形成了机器人的研发、生产、系统集成、检测认证、服务应用等较为完善的全产业链。新时达从最初机器人的本体制造,逐步延伸到上游的关键核心零部件“驱动控制系统”,下游拓展到工程运营汽车柔性生产线的集成,打通了产业链上下游,助力订单大幅增长。    

此外,在服务机器人领域,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以小i机器人为代表的虚拟智能机器人领域,语意识别技术已经广泛运用到商业应用,为工行、建行、华为、顺丰等上百家大中型企业服务,用户超过5亿。同时,教育机器人领域,线上线下同步拓展,占到国内市场份额的70%。    

高端化发展,不盲目追求产能和增速

观众在展台上体验通过影像用手无线操控机械手臂放置小球的游戏。

数据显示,全球前20位的机器人企业中,日本公司16家、韩国2家、瑞典和德国各1家,各公司专利申请活跃期基本保持在20年以上;而我国工业机器人领域前20位的申请人主要是高校和科研机构,企业只有国家电网和沈阳新松。向产业中高端发展,仍是中国机器人行业面临的重大课题。    

作为行业领头羊的上海,机器人产业定位的必须是高端化,不会盲目追求产能和增速。“上海正在努力探索一条差异化竞争的创新引领之路:对于工业机器人,着力‘国际化开放、国产化提速’,对于服务机器人着力‘智能化创新,产业化加码’,对于特种机器人着力‘战略化布局,专业化应用’。”戎之勤说。    

目前,上海正在积极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机器人技术深度结合,形成软硬一体化,以智能感知、智能分析和决策为重点,大力推进教育、医疗、安防等机器人研发,并推进转化。同时,以机器自主决策为发展方向,实现高柔性、高危险等特定生产场景的快速响应,全面提升工业机器人的传感、控制和决策。    

关键零部件方面,将继续为机器人关键零部件续力,从优化设计、装备技术等方面着手,全面提升高精密减速器、高性能机器人专用伺服电机和驱动器、高速高性能控制器、传感器、末端执行器等五大关键零部件的质量稳定性和批量生产能力。    

据市经信委透露,上海还将在人才引进、平台建设等方面完善机器人产业生态圈。比如,将机器人产业列入重点支持人才发展领域目录,积极争取千人计划等支持,吸引一批国内外高端人才和团队来沪发展。平台方面,以机器人产业标准为引领,加快建设国家机器人测试与评定中心,积极参加国家行业标准制定,以功能型平台为支撑,重点开展机器人感知技术、云共享以及云服务等共享技术研究。    

应用为导向是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深层次动力。专家建议,上海应围绕产业需求,选择汽车、电子电器、船舶制造、航空航天、教育安防、养老医疗、商务服务等重点领域,大力推广应用型工业机器人以及服务机器人,不断加大应用示范和推广力度。    

来源:上观新闻 2017.11.08  

原文: 工博会机器人展为何成为全球之最?中国机器人产业该如何补好“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