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市发布来沪人员就业状况报告

01.09.2017  01:11

  随着上海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全国各省市户籍的来沪人员在上海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然成为推动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重要力量。

  近期,上海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就业促进中心发布《乐业报告》系列之《上海市来沪人员就业状况报告(2017)》,以上海市劳动用工登记备案信息为基础,结合抽样调查数据,研究分析了进入本市人力资源市场的来沪人员的就业状况。

  就业服务政策和综合管理措施不断完善,办理就业登记的来沪人员数量逐年增长。

  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6月底,在上海登记就业的来沪人员共455.1万人,环比增加1.9万人,增幅为0.4%;同比增加18.7万人,增幅为4.3%。

  专家分析指出,按照规定办理就业登记,是政府部门规范劳动用工秩序、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保持社会稳定的现实需要,也是来沪人员确定劳动关系、保障个人权益、享受扶持政策的客观依据。近年来上海大力推进就业服务均等化,不断加强来沪人员的综合管理和就业服务工作,居住证管理和社会保险制度更加成熟完善,面向来沪人员的公共就业服务场所网点增多、布局优化,来沪人员和用人单位办理就业登记的意识不断增强。在全市外来人口总量有所减少的情况下,就业登记人数的逐年增长,既是上海就业环境不断改善、服务政策不断完善、城市吸引力不断增强的结果,也是来沪人员权益保障意识不断增强,上海与西藏、新疆、青海、云南、山西等省市的对口支援工作不断深化的重要表现。

  专家同时提醒,外省市户籍的来沪人员在上海的企事业单位上班后,要督促用人单位自招工之日起30日内,及时为自己办理就业登记备案手续,以免影响个人办理居住证、参加社会保险、享受工伤生育保险等合法权益。如果用人单位借故拖延或拒不办理的,来沪人员应保持警惕,必要时可以向本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寻求帮助。

  首次在沪登记就业人数减少,外省市劳动力流入上海的规模呈现缩减趋势。

  从首次在沪登记就业的来沪人员的数量来看,2017年上半年首次在沪登记就业的月均人数为7.7万人,较2016年同期减少0.1万人,近年来连年呈现下降趋势。

  专家分析指出,来沪人员首次在沪登记就业人数的减少,意味着外省市户籍的劳动力流入上海人力资源市场的规模在缩减。近年来我国人口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老龄人口所占比重不断攀升,劳动年龄段人口则逐年减少,劳动力有效供给不足,人力资源市场的供求状况也发生了变化,这是外省市劳动力流入规模缩减的根本原因。同时,随着中西部地区发展速度的加快和经济结构的优化,家门口的就业机会越来越多、收入待遇越来越好,也促使了越来越多的劳动力选择在家乡就业。从发展趋势来看,外省市劳动力流入上海的规模,未来继续缩减的可能性较大。

   40岁以下的青壮年劳动力约占八成,就业稳定程度不断提高。

  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6月,在上海办理了就业登记的外省市户籍来沪人员的平均年龄为32.7岁,与五年前同期水平相比上升了1.9岁。从年龄结构来看,21-30岁的来沪人员所占比重最高,约占45.6%;其次是31-40岁的来沪人员,约占32.4%。40岁以下的青壮年劳动力合计约占80.1%,仍然是来沪人员的主力军。

  从来沪人员的平均就业周期来看,2017年6月,在沪登记就业的外省市户籍来沪人员的平均就业期限为35.3个月,与五年前同期水平相比上升了6.8个月,总体而言有逐年增长的态势。调查数据则显示,在当前单位就业6个月以上的来沪人员约占89.9%,来沪人员在沪就业的稳定程度不断提高。

   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来沪人员约占1/3,与上海户籍劳动力文化素质的差距收窄。

  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6月,在沪登记就业的外省市户籍来沪人员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约占35.8%,与五年前同期水平相比增长了17.2个百分点,几乎翻了一番。与上海户籍劳动力相比,两者之间这一比例的差距,由2012年同期的16.7%下降至当前的7.2%,下降了9.5个百分点,来沪人员与上海户籍劳动力在文化素质方面的差距不断缩小。

  专家分析指出,随着上海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越来越多受过良好教育且有创新力的外省市户籍人员来到上海工作、生活、发展。上海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升级的不断深化,则对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未来发展趋势看,上海企业对于知识型、技能型劳动者的需求将不断增加;知识水平相对较低且缺乏一技之长的简单劳动力,则将面临更多的就业压力和不确定性。

   平均月薪5095元,金融、IT行业收入水平相对较高。

  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6月,在沪登记就业的外省市户籍来沪人员的平均月薪为5095元,环比下降0.3%,同比上涨11.7%。

  从不同行业的情况来看,在金融业登记就业的来沪人员平均月薪最高,为8188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3.2%;其次是IT行业,平均月薪为7690元,同比增长11.8%;农林牧渔、居民服务、住宿餐饮等行业的月薪水平则相对较低。

  专家分析指出,过去五年以来,来沪人员的平均月薪水平实现了稳步增长,增长幅度高于GDP的增长幅度。这表明来沪人员为上海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充分分享到了上海改革发展的成果。专家同时提醒月薪水平相对较低的企业,在企业经营过程中要合理设计薪酬体系,增强企业的吸引力、凝聚力,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才能切实提高企业效益,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立于不败之地。

   熟人推荐仍是来沪人员求职的首要渠道,网络求职所占比重有所上升。

  调查结果显示,通过亲戚朋友或老乡推荐而获得就业机会的来沪人员所占比重最高,约为36.6%,“亲缘”“地缘”等社会关系网络仍然在来沪人员的求职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值得关注的是,通过招聘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方式求职的来沪人员约占27.6%,位居第二;从近年来的发展趋势看,这一比例上升幅度较快,特别是在大专以上学历的来沪人员群体中,该比例高达51.9%。

  专家分析指出,来沪人员的求职信息局限于“熟人圈”,特别是对于中低学历的来沪人员而言,在就业市场上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依然突出,难以高效率地找到合适的工作,有时候甚至会上当受骗。上海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开办的专门面向来沪人员的就业服务机构,不但免费提供职业介绍服务,还有配套的职业指导、职业培训等政策和服务。近年来上海来沪人员就业服务的宣传力度不断加强,但仍有不少来沪人员并不了解这些服务内容。专家指出,外省市户籍的劳动者在来上海以前,就应该充分了解政府部门推出的服务和政策,以便尽快找到理想的工作,在为上海城市建设贡献一己之力的同时,改善自己的生活、发展自己的事业。

  随着上海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全国各省市户籍的来沪人员在上海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然成为推动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重要力量。   近期,上海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就业促进中心发布《乐业报告》系列之《上海市来沪人员就业状况报告(2017)》,以上海市劳动用工登记备案信息为基础,结合抽样调查数据,研究分析了进入本市人力资源市场的来沪人员的就业状况。   就业服务政策和综合管理措施不断完善,办理就业登记的来沪人员数量逐年增长。   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6月底,在上海登记就业的来沪人员共455.1万人,环比增加1.9万人,增幅为0.4%;同比增加18.7万人,增幅为4.3%。   专家分析指出,按照规定办理就业登记,是政府部门规范劳动用工秩序、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保持社会稳定的现实需要,也是来沪人员确定劳动关系、保障个人权益、享受扶持政策的客观依据。近年来上海大力推进就业服务均等化,不断加强来沪人员的综合管理和就业服务工作,居住证管理和社会保险制度更加成熟完善,面向来沪人员的公共就业服务场所网点增多、布局优化,来沪人员和用人单位办理就业登记的意识不断增强。在全市外来人口总量有所减少的情况下,就业登记人数的逐年增长,既是上海就业环境不断改善、服务政策不断完善、城市吸引力不断增强的结果,也是来沪人员权益保障意识不断增强,上海与西藏、新疆、青海、云南、山西等省市的对口支援工作不断深化的重要表现。   专家同时提醒,外省市户籍的来沪人员在上海的企事业单位上班后,要督促用人单位自招工之日起30日内,及时为自己办理就业登记备案手续,以免影响个人办理居住证、参加社会保险、享受工伤生育保险等合法权益。如果用人单位借故拖延或拒不办理的,来沪人员应保持警惕,必要时可以向本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寻求帮助。   首次在沪登记就业人数减少,外省市劳动力流入上海的规模呈现缩减趋势。   从首次在沪登记就业的来沪人员的数量来看,2017年上半年首次在沪登记就业的月均人数为7.7万人,较2016年同期减少0.1万人,近年来连年呈现下降趋势。   专家分析指出,来沪人员首次在沪登记就业人数的减少,意味着外省市户籍的劳动力流入上海人力资源市场的规模在缩减。近年来我国人口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老龄人口所占比重不断攀升,劳动年龄段人口则逐年减少,劳动力有效供给不足,人力资源市场的供求状况也发生了变化,这是外省市劳动力流入规模缩减的根本原因。同时,随着中西部地区发展速度的加快和经济结构的优化,家门口的就业机会越来越多、收入待遇越来越好,也促使了越来越多的劳动力选择在家乡就业。从发展趋势来看,外省市劳动力流入上海的规模,未来继续缩减的可能性较大。   40岁以下的青壮年劳动力约占八成,就业稳定程度不断提高。   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6月,在上海办理了就业登记的外省市户籍来沪人员的平均年龄为32.7岁,与五年前同期水平相比上升了1.9岁。从年龄结构来看,21-30岁的来沪人员所占比重最高,约占45.6%;其次是31-40岁的来沪人员,约占32.4%。40岁以下的青壮年劳动力合计约占80.1%,仍然是来沪人员的主力军。   从来沪人员的平均就业周期来看,2017年6月,在沪登记就业的外省市户籍来沪人员的平均就业期限为35.3个月,与五年前同期水平相比上升了6.8个月,总体而言有逐年增长的态势。调查数据则显示,在当前单位就业6个月以上的来沪人员约占89.9%,来沪人员在沪就业的稳定程度不断提高。   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来沪人员约占1/3,与上海户籍劳动力文化素质的差距收窄。   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6月,在沪登记就业的外省市户籍来沪人员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约占35.8%,与五年前同期水平相比增长了17.2个百分点,几乎翻了一番。与上海户籍劳动力相比,两者之间这一比例的差距,由2012年同期的16.7%下降至当前的7.2%,下降了9.5个百分点,来沪人员与上海户籍劳动力在文化素质方面的差距不断缩小。   专家分析指出,随着上海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越来越多受过良好教育且有创新力的外省市户籍人员来到上海工作、生活、发展。上海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升级的不断深化,则对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未来发展趋势看,上海企业对于知识型、技能型劳动者的需求将不断增加;知识水平相对较低且缺乏一技之长的简单劳动力,则将面临更多的就业压力和不确定性。   平均月薪5095元,金融、IT行业收入水平相对较高。   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6月,在沪登记就业的外省市户籍来沪人员的平均月薪为5095元,环比下降0.3%,同比上涨11.7%。   从不同行业的情况来看,在金融业登记就业的来沪人员平均月薪最高,为8188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3.2%;其次是IT行业,平均月薪为7690元,同比增长11.8%;农林牧渔、居民服务、住宿餐饮等行业的月薪水平则相对较低。   专家分析指出,过去五年以来,来沪人员的平均月薪水平实现了稳步增长,增长幅度高于GDP的增长幅度。这表明来沪人员为上海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充分分享到了上海改革发展的成果。专家同时提醒月薪水平相对较低的企业,在企业经营过程中要合理设计薪酬体系,增强企业的吸引力、凝聚力,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才能切实提高企业效益,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立于不败之地。   熟人推荐仍是来沪人员求职的首要渠道,网络求职所占比重有所上升。   调查结果显示,通过亲戚朋友或老乡推荐而获得就业机会的来沪人员所占比重最高,约为36.6%,“亲缘”“地缘”等社会关系网络仍然在来沪人员的求职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值得关注的是,通过招聘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方式求职的来沪人员约占27.6%,位居第二;从近年来的发展趋势看,这一比例上升幅度较快,特别是在大专以上学历的来沪人员群体中,该比例高达51.9%。   专家分析指出,来沪人员的求职信息局限于“熟人圈”,特别是对于中低学历的来沪人员而言,在就业市场上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依然突出,难以高效率地找到合适的工作,有时候甚至会上当受骗。上海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开办的专门面向来沪人员的就业服务机构,不但免费提供职业介绍服务,还有配套的职业指导、职业培训等政策和服务。近年来上海来沪人员就业服务的宣传力度不断加强,但仍有不少来沪人员并不了解这些服务内容。专家指出,外省市户籍的劳动者在来上海以前,就应该充分了解政府部门推出的服务和政策,以便尽快找到理想的工作,在为上海城市建设贡献一己之力的同时,改善自己的生活、发展自己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