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新米上市买不到? 平均每个上海人只能吃到5斤左右

18.10.2014  08:38

  新大米,很诱人的三个字:颗粒均匀有光泽,做成的米饭清香扑鼻,口感好的新米,没菜都能吃上一大碗。眼下,正是上海人吃新米的节令。

  9月30日,首批1000吨崇明新大米进入上海市区超市,国庆长假期间去往松江一些农家乐景点游玩的游客们,也能买到今年的第一批“老来青”新大米。

  崇明新大米和松江老来青只是抢夺“市场先机”的两个早熟水稻品种。本月下旬,沪郊水稻全部进入收割期,本地新大米将集中在11月中下旬上市。

   糯,上海本地新米

  上海市场,东北大米和苏北大米占了约80%的市场。一般而言,因土壤气候条件,东北、苏北、安徽等地大米整体质量高于江南米;但具体到当季“新大米”,“本地新米”就显出独特的优势来——由于生产和运输等方面原因,大部分“东北新大米”进入上海市民手中,至少离收割1至2个月。

  因储存等要求,国家对稻谷制米的标准是水分不能超过14.5%,而在沪郊,农民们自己轧自己吃的“新大米”,水分往往达到16%。因此,每当上海市民下乡吃到农家真正的“新米饭”时,会感叹“为什么这么好吃”。但这样的米一般放不起。

  上海市农委种植办主任陆峥嵘介绍,同一水稻品种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出现退化,影响口感;上海水稻主栽品种基本实现了每5年周期性更换,“东北大米虽好,但量这么大,并非全部达优,上海本地大米则全部在国家三级标准以上。”上海近年来主推的“秋优金丰”、“花优14”杂交稻品种口感、产量俱佳,多次在“市民最喜爱的新大米”评选中获金奖,本地品种“宝农34”、“青角103”、“清香软粳”等,无不都是各有特色的“好稻好米”。饭好不好吃,各人口感不一样,有的喜欢硬,有的喜欢软。江南人总的来说喜欢糯软,不少本地新大米品种在这方面具有优势。松江著名的早熟稻“老来青”,支链淀粉含量高,特别糯软,上海人早饭喜欢吃泡饭,这样的新大米烧出的“泡饭”,就像“新米粥”一样好吃。

   买,在郊区要“有点关系

  陆峥嵘介绍,沪郊共有150万亩水稻,年产稻谷除开国家收购和战备储存之外,自己加工成大米的只有四分之一左右,平均一下,每个上海人能吃到的“本地米”,差不多也只有5斤左右。

  物以稀为贵。近年来上海每年都要进行“市民最喜爱新大米”评选,邀请专家和市民代表一起参与推广本地新大米。去年征集到本市(含光明集团域外农场)地产新大米品牌30多个,涉及水稻品种或品系20多个。

  评选现场,一口口电饭锅一字排开,米香四溢,佐饭的只是简单的咸菜,食客却人人吃得满脸幸福。可是,除了在郊区“有点关系”,绝大部分“上海人”基本无缘一品上海新大米的清香。这是因为上海郊区粮食产量本来就很有限,分化到具体品牌量就更少,一般一个地产稻米品牌最多种植几万亩,少的只有几百亩,销售靠“自己消化”或“老关系”团购。

  目前,进超市的只有光明米业这样的“大户”,还有少量以“有机、生态”概念运作的高档米,如青浦“蛙稻米”等进入城市超市之类的高档超市,但价格较贵。

  近年来风起云涌的农业旅游,扩大了本地新大米的销售渠道。目前,各区县主要的“农家乐”景点都开始设立特色优质农产品专卖,市民下乡郊游,返城时一般能带一些当地产的新大米回家。

   变,专卖、电商“送米上门

  “八项规定”出台,单位团购急剧减少,原本“基地直销”的销售模式受到很大冲击。虽然大米可以储存,对农民的影响比蔬果小,但“新米”变“陈米”,也就没啥稀罕了——沪郊农民想要主动卖米了。

  与此同时,想买米的多了——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农产品的安全和质量要求提高,能过上一段天天“尝新米”的日子,即使价格比平时稍高一点,也能接受。

  本地新大米因此开始进入“品牌销售时代”。目前,崇明县成立了一家专业公司,与岛上十几家大型农业合作社签约,在市区设立了100多家专卖门店,基本覆盖中心城区,今后3年还计划以统一形象连锁经营,铺设500到700家生态农产品专卖店,崇明新大米自然也在专卖之列。以“家庭农场”闻名的松江区,最近正在积极筹建“家庭农场联盟”,整合品牌,统一销售,发展网购、预约配送。区农委副主任范文弟向记者介绍,过去老农民不识字只知道种地,“联盟”搞起来后,农产品也要进入“电商”时代,网上就能让你看到诱人的“新大米”介绍,一个电话就给你送上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