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申讲坛】第82期:从匠人到艺术家:文艺复兴艺术家的生活

13.05.2016  18:27

5月12日晚6:30分,第82期甲申讲坛在上海财经大学行政楼一楼报告厅举行。本次甲申讲坛邀请到复旦大学法学院赵立行教授作以“文艺复兴艺术家的生活”为主题的精彩讲座,旨在加深当代大学生对文艺复兴时代艺术家成长历程的理解。

赵立行教授长期致力于外国法律史、欧洲中世纪史的研究,在《历史研究》、《世界历史》《史学理论研究》、《复旦学报》等国内一流期刊上发表三十多篇学术论文。因教学和研究成就获得国内外多种奖励,2006年获得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称号。同时,他也是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中国外法史学会理事,中国世界中世纪史学会理事。

 

讲座之初,赵立行教授通过网络上蒙娜丽莎的画像轻松幽默地展开了话题。接着,赵教授讲述了艺术家学徒和帮工的生涯。作坊是艺术家学习艺术的起点,达芬奇就曾进过作坊。作坊是小型的工场,学员在里面学习制作东西,但是学无专攻,学徒也只是廉价的劳动力。当时成为某个师傅的学徒,往往要签订契约,就像卖身为奴一样,而艺术家会经历从童工到学徒到助手再到师傅的过程。当时的艺术家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么高雅。然后,赵教授通过举例详细地解释了当时艺术家面临的一些困境,比如创作空间小,订购者要求创作内容,如果不按照委托的要求,订购者会拒付酬金等,所以迫于生活当时的艺术家要四处奔波去寻求生计。

随后,赵教授讲述了庇护人和艺术家。庇护人是有权有势的大主顾,文艺复兴时代的大主顾主要是教皇和君主,因为庇护人才能使得艺术家离开作坊成为大师。那么为什么会有庇护人呢?原因有三:重振雄风、附庸风雅、与时俱进。这种庇护也对艺术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大量的资金资助不仅改变了艺术家的生存状态,也为艺术家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空间,使艺术家跻身上流社会,开阔眼界。而艺术家也开始了自主创作。自主创作主要涉及艺术家对艺术领域开始自主探索,开始尝试新技法,并在作品中融入人文主义思想,体现个性。

总结讲座内容,赵教授指出,作坊作为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艺术家从事职业活动的中心,其内部的变化体现并促进了艺术家阶层与手艺人的分离和作为社会精英的新职业角色的确立。

最后,赵教授为上财学子书写寄语,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赵立行教授的讲座氛围轻松愉快,教授语言深入浅出、幽默风趣,讲解过程图文结合、举例丰富,使得同学们在思考中获益,对文艺复兴时代的艺术家们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供稿:何香云(学) 供图:何香云(学) 编审:张勃欣 收稿日期:2016年5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