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青春叫上高原
9月27日,在海拔5231米的唐古拉山口,总后青藏兵站部某汽车团三营教导员闫红磊带领战士重温入党誓词。本报记者 王达摄
驾驶员叶翔翔
指导员杜鹏
战士王顺家
在格尔木烈士陵园里,安葬着近400位英雄。60年来,780多名官兵在青藏线的修筑和养护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有的战士牺牲后,没有条件转移,就地安葬在雪山冻土之中。本报记者 王达摄
9月25日,青海省格尔木市。随着一声哨响,总后青藏兵站部某汽车团三营的战士跑向满载物资的北方奔驰卡车。主官手中绿旗猛然挥下,近百台引擎一同启动,大地嗡嗡震颤。带队车一动,热闹的鞭炮声便和着整齐的鼓点响了起来,该团今年最后一次进藏物资运送任务正式开始了。
在车队中间的中转车上,90后战士叶翔翔紧握着方向盘,副驾驶位置上的七连指导员杜鹏正在向路边的战友和家属们挥手告别。另一台车里,23岁的七连战士王顺家再次确认完车况,缓缓踩下了油门。杜鹏所在的七连是一支年轻的队伍,其中90后战士将近一半。这群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大多刚走出校门,从家乡一脚就踏进了青藏高原的腹地。
在青藏兵站部,走青藏线被称为“上线”。从格尔木开始的1100余公里青藏线上,分布着4座大山、3条大河。对这些入伍不久的90后来说,“上线”过程充满了艰辛。
“单放”的高原汽车兵
叶翔翔从一名新兵成长为合格的高原汽车兵用了近两年时间。对于任何一名新兵来说,初到部队的这两年都特别关键。
在汽车团,新战士不论在什么岗位上都要学会驾驶汽车。“新兵要想成为能独立执行任务的驾驶员必须闯过‘三级一保险’。”七连四级军士长徐崇广介绍说。
“上线”是每一名汽车团新兵的“必修课”。每年的春天,掌握了汽车基本理论的新兵都会被安排在副驾驶位置上,一路由经验丰富的老兵手把手“传帮带”。几趟下来,新兵才能达到二级水平。
“上线”后,车队沿着平坦的青藏公路向拉萨挺进,沿途在兵站休整。兵站的营房早已从1950年代的帐篷、地窝子升级为现代化的第六代营房,饭菜也是标准的八菜两汤,吃住和在驻地时并无二致。但是,杜强说,第一次“上线”绝对是新兵人生中难忘的经历。
“刚‘上线’时,战士们都显得很兴奋,到一座山就缠着老兵问海拔多高。”该团宣传股长高亮回忆道。但到了海拔4536米的沱沱河兵站,高原反应就开始显示出威力。宿舍里的新兵“心脏都快要跳出来了,头疼得像宿醉一般,只能用嘴大口呼吸”。
青藏线上的气候变化无常,6月飘雪是经常的事。有时一大片黑云压过来,盐粒大的雪很快就覆盖了冻土层。要是遇上打雷,还能看到闪电直接劈在路旁的山石上。“我们的90后一上来面临的环境考验可以用‘剧烈’来形容。”杜强说。
但新兵们并没有多少心思去体验恶劣的环境,他们必须抓紧时间锤炼驾驶技术。有时,在路上遇到地方车辆发生车祸,车队就会担负起现场救助任务。交通事故像幽灵一般潜伏在“上线”途中,每次处理完,老兵都要给新兵分析原因,强调安全行车的要点。
“在一些好的路段,我们会在助教指导下开上一程,提前熟悉车况路况。”从二级升为三级,叶翔翔只用了来回两趟的时间。再次“上线”时,他坐上了主驾驶的位置,旁边的师傅一路上充当他的“保险员”。一趟下来,师傅宣布,他已经能够独立执行任务,下次就可以正式“单放”了。
数据显示,60年来,青藏兵站部汽车部队担负着驻藏部队近80%的物资运输任务。近6年来,一批批90后战士通过 “三级一保险”的流程加入到这条“世界屋脊”上的钢铁运输线之中。
“想法多元”的90后
在平时的生活中,“想法多元”是杜鹏对连队里90后战士的总体印象。他坦言,对待这群思维活跃的年轻人,以前的那套管理模式需要更新了。
杜鹏说,与80后那一代兵相比,“90后的战士特别喜欢问为什么”。为什么不让用手机?为什么夜岗需要两个人站?面对这些提问,杜鹏都要一一耐心解释清楚,不能再像以前那样简单直白地发布命令了。
在杜鹏看来,现在的90后是抱着不同的想法来到格尔木的。“有的是要学车学技术,有的是要来考军校,家庭条件好的来当义务兵锻炼两年。这些孩子刚走出家门,可塑性很强。他们身上有很多闪光点,在部队稍加磨砺就是块好钢”。
高亮记得,9班原来有一名90后战士杨健,父母在某大型央企工作,“家里有好几辆小车”。杨健刚入伍时,体重120公斤,“蹲都蹲不下,训练两个小时直接晕倒了”。经过两年锻炼,退伍时杨健体重减到了90公斤,“人也变得懂事了”。之后,高亮经常接到他打来的电话:“太怀念部队了,我当初怎么没多锻炼几年?”
更多的战士来自农村,他们往往选择在两年义务兵役结束后继续留在部队。2012年入伍的95后战士张文轩对于服役年龄有着自己的理解:“当兵两年退伍主要是考虑锻炼身体,还可以学一门技术。如果想再干3年,那就不光是学技术的问题了,还要学习为人处世,是一个思想上的提升。”
而对于七连的大学生士兵郭强来说,是否继续服役的重要一环是能不能“提干”。24岁的郭强刚入伍1年,但在90后群体里已算是大龄青年了,这让他时常有种焦灼感。根据青藏兵站部的政策,义务兵役期满后的大学生士兵可参加考核,通过选拔后进入军校培养,毕业后可享受副连级待遇。“大学同学的事业都在慢慢起步,如果我不能‘提干’,再继续服3年兵役,回去以后跟他们比会差一大截”。
杜鹏发现,虽然这些90后的想法多元,但是平时他们工作丝毫不含糊。“他们对‘上线’充满了热情,往往是这次回去之后就想着下一次‘上线’是什么时候。”张文轩开带队车时,每次到了兵站就打来冷水,把车擦得一尘不染。郭强也认真地坐在副驾驶位置向师傅请教,期待着能够早一天迎来“单放”。
“看得出来,孩子们还都是想留下来。这里面既有对个人发展的考虑,也有国家福利待遇提高的原因。”当兵11年的杜鹏回忆说,自己刚入伍时义务兵的工资一个月才90元,现在已经涨到了每月930元,兵源地政府在义务兵役期间还提供不低于当地人均收入水平的补助。
“先结婚,后恋爱”
9月“上线”前,七连战士王顺家还在考虑着未来的走留问题。两个月前的一次“相亲风波”打乱了他4年的军旅生活。
今年夏天,王顺家回到江苏连云港老家休假,家里提出让他趁着假期谈个对象。他却说:“我不想谈,在部队两地分居,联系也不方便,免得两个人都累。”但王顺家没能说服父母,妈妈给亲戚朋友下了“死命令”,让大家给儿子张罗着相亲。
在表哥的介绍下,王顺家见了一个在手机店上班的女孩儿。见面之后,他“感觉那丫头不错,就让表哥去问问人家的意思”。女孩儿也有意继续相处,表哥说,那就留下联系方式吧,他还有十几天就要回部队了。这时,对方惊讶地回了一句:“他怎么还在部队呢?那我们现在谈着有什么用?”
在青藏兵站部,战士们的恋爱问题向来是个“老大难”,以至于流传着“先结婚,后恋爱”的说法。1990年出生的战士已经24岁了,还有1年就到了部队规定的适婚年龄。90后群体马上就要面对这块烫手的山芋。
一直以来,王顺家的父母都希望儿子能在部队里好好锻炼几年。但这一次,母亲却劝他:“都耽误结婚了,还接着干啥呀?”眼看着同龄人都结婚生子了,王顺家的父亲也没有再提让他继续当士官的话头。
杜鹏听说后劝慰王顺家:“不用矛盾,不是每个女孩子听到你在部队都会扭头就走。现在大部分女孩儿还是对当兵的有好感。”
在杜鹏看来,90后群体即将承担起青藏线上绵延了60年的痛。长期以来,青藏线上的官兵就和家人两地相离,每年只能在休假时短暂相聚。即使有的亲属放弃了工作随军,也只能住在格尔木的家属楼里,丈夫一“上线”就又过起“牛郎织女”的日子。
王顺家对于这种生活也做好了心理准备。4年来,他看得出身边老兵的生活状态。“杜指导员的孩子出生后,他就回去看过两次,每次回去孩子都不让抱。等好不容易和孩子熟悉了,休假又马上结束了,明年回去时还得重来一次。”他还知道,在唐古拉山泵站,有一位服役16年的老兵邱洪涛。“邱班长在唐古拉山一待就是16年,妻子这么多年一直默默支持着他。我相信以后我也能找到一位这样的意中人。”
杜鹏也在观察着连队里的90后,他认为,1100余公里的青藏线赋予了这群90后独特的气质。“每一次‘上线’,都是一次淬炼。从格尔木到拉萨的5天路程,我们的90后看尽了沿途的寂寞,承受住了重复的平淡,甘于把青春奉献在这条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