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城7月来查获冒用敬老卡、持假证乘车2943人次

25.11.2014  13:08


一年轻人冒用长辈敬老卡乘车,被司机逮个正着 (图1)

  2943人次,这是从7月23日成立至11月22日的122天里,上海轨道交通行政执法大队共查获的冒用敬老卡和持伪造证件人次,平均每天查获24人冒用。其中,身份信息齐全、核实无误的1142名冒用者的信用信息上传进入上海市征信系统。在执法大队暂保管的冒用敬老卡中,领回的只有1177张,超过六成的敬老卡没被领回。

  既然都和征信系统对接了,为何还会有人冒用敬老卡乘车?被查获者又为何选择不领回?对此,记者展开调查,探究背后原因。

   冒用易查

  冒用敬老卡乘车逃票者,到底难不难抓?

  “比起钻闸机、跳闸机这样的无票乘车,冒用老年卡的逃票者,其实不难发现。”上海轨交执法大队三中队队员张巍解释,通常都是子女、亲戚使用自家老人的敬老卡,四五十岁左右的老人子女,是冒用敬老卡比较多的群体,也有些是年龄尚未达到持敬老卡标准的“准老人”,以及外地来沪不享受本地敬老卡的老人,“当然,也有一些二三十岁的小年轻,冒用家里老人的敬老卡乘车。”而这些人并不难发现。

  此外,在新建成的线路上,出站闸机都安装了语音提示和灯光提示系统,持有敬老卡的乘客通过时,便会出现语音和灯光。而即便是一些老线路,敬老卡出站也会有灯光提醒,执法队员通过这些提示,比对持卡人的年龄,就基本能判断是否冒用。

  为了避开执法队员,不少冒用敬老卡者会刻意选择在早晚高峰使用,“出站的人多,比较容易‘隐藏’;再加上很多冒用敬老卡的人本身也还是上班年龄,需要上下班通勤。”也因此,早晚高峰时段成了敬老卡冒用的多发时段。

   屡禁不止

  掌握了冒用者的基本特征、了解了冒用的多发时段,轨交执法大队副大队长沈振清坦言,在操作上只要配备了足够人力,要查获冒用敬老卡的乘客并不是难事。可查到后,道理却十分难讲。

  “我爸妈身体不好不能出门,我是拿老人的卡去给他们配药的,为什么不能用?”、“我妈起不了床,这卡本来就是给我们家的,我为什么不能用?”沈振清告诉新民晚报新民网记者,这样的质问,几乎每天都能听到,“不少冒用敬老卡的乘客认为,家里老人的敬老卡就是私有财产,如果老人不享受这个福利,那由儿女、亲戚来使用,并没有什么不妥。

  事实上,新民晚报新民网记者了解到,为了减少和杜绝此类行为,从今年1月1日起,按照新版《轨道交通管理条例》,冒用他人证件乘车的,可由轨道交通企业处五十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同时,被冒用的敬老卡将由轨交企业暂时保管。

  此外,从去年8月开始,上海地铁宣布开始和市征信系统对接,一旦查获冒用敬老卡和伪造证件乘车者,只要身份信息齐全,核实无误,都将被纳入征信“黑名单”中;根据此前媒体报道,理论上,纳入了上海征信系统后,就会受到“守信受益、失信惩戒”的配套管理机制约束,失信者将在升学、就业、信贷、生产经营、个人消费等方面受到制约。

  然而,即便在这样层层设置的处理机制下,122天里,执法队员们仍在上海地铁全路网查获了2943人次冒用敬老卡乘车,平均每天查获24人,易查难禁的现状,仍未解困。

   处罚困局

  既不难查,又有处罚机制,那么屡禁不止的冒用敬老卡行为,症结究竟在哪儿?

  沈振清坦言,一方面,尽管冒用行为不难发现,但专职化执法的人手跟不上,使得很多冒用者成了“漏网之鱼”。“我们有100名专职执法队员,根据地铁运营时间三班倒工作,同时在岗的不会超过四十人。”而光靠四十人的执法队员,要覆盖上海500多公里地铁里程、300多站点、900多万日均客流,及时发现、查处每一起包括冒用敬老卡在内的逃票行为,几乎不可能。

  此外,目前,无票乘车的逃票者可以按照上海地铁最高票价16元的5倍,罚款90元;而一旦被查获冒用敬老卡,按照现行的规定,执法队可以选择简易程序和普通程序两种罚款程序。如果选择普通程序,可以对冒用者开出“五十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

  但是,要完成一次普通程序的罚款,需要走完9道手续,最后甚至会面临被罚款者迟迟不来缴纳的尴尬。而如果选择现场缴纳罚款的简易程序,罚款金额只能是50元,“对于冒用者来说,拿着敬老卡再坐两三天地铁,这50元可能也就‘回来’了。

  而“暂时保管”敬老卡一项,则更显得毫无威慑力。一方面,敬老卡的补办手续极为简单,只需20元,“补办成本太低,很多人就不会过来领回”;而即便是到保管点来领取敬老卡,不少人的态度也十分恶劣,“很多人觉得缴了50元罚款,心里不舒服,就会对我们骂骂咧咧”。无奈之下,执法大队只有将领卡点设置在了一个警务站的旁边。

  而截至目前,111天查处暂保管的2650张敬老卡只有931张被领回,领回率仅为35.1%。“我们还得肩负起保管这些卡的责任,也不知道这些暂时保管的卡积攒下去,该怎么处理、交给哪个部门。”沈振清无奈地表示,相比便捷的补办来说,留给他们的后续问题十分头疼。

   征信瓶颈

  那么,一度被寄予厚望、可能会影响买房、升学、就业、个人消费等领域的“征信系统”,又是否能震得住冒用敬老卡的“失信者”们呢?“首先,冒用者们要提供正确的信息,才能被纳入征信系统。”执法大队一中队队员林佳勇坦言,在近期查获的2650人中,在驻站民警的配合和帮助下,只有不到一半的冒用者信息被纳入了征信系统,“如果执法时民警不在,有的人就是不提供自己个人身份信息;有的人给我们报假的身份证号码,信息对不上;还有的人是外地来沪的,也不受这个系统约束。

  而即便进入了征信系统,对于不少冒用者们来说,也没有什么震慑意义,“很多冒用者是四五十岁,他们已经没有什么就业、升学、办信用卡的需求,个人信用即便受到损害,对于日常生活影响也并不大;还有外地的冒用者,更不会受到这个征信系统的影响。”也因此,虽然个人信息已经因为冒用敬老卡的失信行为,纳入了征信“黑名单”,但冒用者们感受到的压力不大,因此威慑力也微乎其微。

  最多花50元罚款加20元补办费用,就能再办一张敬老卡继续使用;即便被抓个正着,也可能根本无法被记入征信系统;即使真的进入了征信黑名单,也似乎对个人生活影响不大……采访中,有执法队员感叹,想靠现有的处理机制,似乎谁都镇不住,“冒用敬老卡、逃票,都是‘边查边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