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强沙尘天气是预警也是启示
来源:北京青年报
5月4日北京市气象台发布今年首个沙尘蓝色预警,当日北京遭遇今春最严重的一次沙尘天气,可吸入颗粒物PM10小时浓度一度破2000微克/立方米。昨天傍晚前后,北京地区沙尘天气逐渐减弱,影响趋于结束。中央气象台预计,5日夜间至6日,新疆南疆盆地、青海西北部、内蒙古、甘肃中东部、河北南部、山东、河南、苏皖北部等地部分地区将有扬沙或浮尘天气,其中内蒙古东部局地有沙尘暴。(相关报道见06版)
在北京市民的印象中,如此强度的沙尘天气近年来已比较少见,因此猜测为“外来沙尘”影响所致。这一猜测得到了权威部门的证实。据环保部、北京市气象局等部门专家介绍,这次也是我国北方地区今年遭遇的最强沙尘天气过程,沙尘主要来自两个方向,一个是新疆、青海、甘肃等西北方向,另一个是内蒙古西部和蒙古国中南部,两股沙尘被大风裹挟,从5000米高空传输过来,在接近北京后沉降形成浮尘。这里所说的“外来沙尘”,既指沙尘主要来自北京及周边省份,也指来自蒙古国。找到了沙尘的源头,就有利于准确诊断病情,对症下药进行有效治理。
统计数据显示,上世纪50年代北京地区沙尘最严重,春季沙尘日数平均多达26天;60年代至80年代,平均沙尘日数为10至20天;90年代明显下降,平均沙尘日数为5天左右;2001年至2016年,平均沙尘日数维持在3天至7天的水平。专家分析认为,上世纪90年代以来北京春季平均沙尘日数下降明显,主要得益于人为治理和气候因素的共同作用,使沙源地局部环境改善明显。其中,距离北京最近的沙漠、曾经是北京三大风沙源之一的内蒙古库布其沙漠地区治沙成绩突出,对减少北京沙尘天气日数以及减轻沙尘规模和影响,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防治荒漠化是中国面临的严峻挑战,也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一道重大难题。在此语境下,库布其地区治沙近三十年取得的成效与经验,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强烈兴趣,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更是将国际沙漠论坛落户库布其,每两年举办一次。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张世钢介绍,当地龙头企业亿利资源集团主导打造的“库布其模式”,其成功的基础在于引入了PPP合作模式,通过土地租赁、分享股权、发展旅游业、现代农业等方式,带动10万多农民和牧民脱贫。在这个良性循环中,最初的目标是治沙,以此目的带动种草、药材、畜禽、光伏、生态修复等产业,并通过治沙这个最终的目的,集中展示了“库布其模式”的综合治理效果。
库布其治沙的PPP合作模式之所以引起国际社会关注,更主要在于其对外推广的价值和前景。2015年7月召开的第五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可以引入库布其治沙PPP合作模式。有关专家认为,丝路沿途各国自然地理条件差异较大,特别是大部分国家地处内陆,干旱、土地荒漠化等问题比较突出,脆弱的生态环境无法为丝路开发提供良好生态保障;引入库布其治沙PPP合作模式,借鉴库布其地区治沙的成功经验,有利于丝路沿线国家尽快改善自然环境,为“一带一路”经济合作打下良好基础。
从这个意义上说,北京和北京地区遭遇的今春最强沙尘天气,既是一次比较严重的预警,也向我们启示了一种现实的机会。它一方面警醒我们,尽管20多年来我国治沙取得了不俗的成效,春季沙尘天气数量明显减少,规模和影响也明显减轻,但在我国北方一些地方特别是几大沙漠地区,荒漠化防治任务仍然十分繁重,一些丝路沿线国家(如蒙古)治理形势尤为严峻。另一方面,它启示的机会就是,最强沙尘天气再次让丝路沿线国家看到,借鉴中国荒漠化防治的成功经验,引进中国卓有成效的治沙模式,将是实现丝路地区环境共治、各国合作共赢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