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智慧]附属六院团队研究缺血预适应肾脏保护机制获新进展

07.06.2016  22:26

[编者按] 一百多年来,交大人用知识和智慧创造累累硕果,谱写了近现代史上的诸多“第一”。这是人才培养的智慧、科学研究的智慧、服务社会的智慧、为国争光的智慧。新闻网特推出“交大智慧”专栏,聚焦交大人的智慧之光,展现交大人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的重大贡献。

近日,《Cell》和《Lancet》联合支持的国际开源期刊《EBioMedicine》在线发表研究论文,发现Renalase参与了远端缺血预处理对造影剂肾病的保护机制(Renalase作为一种肾脏来源的蛋白,具有单胺氧化酶活性与细胞因子样功能)。该研究由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肾脏科王锋、汪年松课题组完成,主要研究者为王锋、尹建永、芦泽源、张光远与李军辉,研究结果对揭示缺血预适应(ischemicpreconditioning, IPC)发挥器官保护效应的分子机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急性肾损伤(AKI)是常见的急危重症,普通住院患者AKI的发生率约为3%-5%,重症监护室中高达30%-50%。随着造影剂临床应用的日益广泛,造影剂肾病已成为院内获得性AKI最常见的原因之一。近年发现,IPC能明显降低高危患者造影剂肾病的发病率;其做为一种无创性预防手段倍受关注。既往研究显示几种神经及体液通路参与了IPC的器官保护效应,但具体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本研究首次发现远端肢体IPC能显著上调肾组织Renalase表达并保护造影剂诱导的大鼠AKI。研究者利用实验证实肢体IPC会导致大鼠缺血肌肉及血浆TNF-α水平升高,而TNF-α可随循环进入肾脏,激活NF-κB从而刺激近曲小管细胞合成Renalase;阻断TNF-α及NF-κB通路均能抑制肢体IPC造成的Renalase上调。研究者推测,肢体IPC通过体液途径激活TNF-α/NF-κB通路上调Renalase,可能是IPC发挥远隔器官保护的重要分子机制。这一研究拓展了目前对IPC作用机制的认识,也进一步揭示了Renalase的生物学功能,为AKI防治提供了新思路。王锋博士自2005年开始,聚焦Renalase研究十多年,于2015年首先报道Renalase与肾脏IPC的肾保护效应有关;同年,王锋、赵炳辉与赵清博士发现Renalase可减轻大鼠的造影剂肾病;这些工作是本研究的重要基础。 

本研究具有较好的转化应用前景:对心血管造影患者预先给予Renalase蛋白,可能会减少造影剂肾病的发生并避免IPC的潜在副作用,改善预后,这符合转化医学及精准医学模式;IPC对多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均有保护作用,Renalase可能也参与了IPC对肾脏之外其他远隔器官的保护,对心肌梗死等疾病的防治也有借鉴意义。 

文章链接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3523964163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