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风采】星空下的观照

08.09.2015  10:17

张雄,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国务院有特殊贡献的专家津贴享受者,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全国经济哲学研究会会长,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首席专家。张雄教授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学术论文5篇(其中2篇翻译为英文),另在《哲学研究》、《学术月刊》、《人民日报》等刊发九十余篇,其中《新华文摘》全文转载15篇,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2项,中国图书奖1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成果三等奖1项,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成果一、二、三等奖9项。

1988年以来,先后在国内学术界提出具有一定社会反响的创新观点有:忧患意识论(新华文摘全文转载;1989)、历史转折论(著作出版;1994)、市场经济中的非理性世界(著作出版;1995)、经济学的哲学传统(新华文摘全文转载;1998)、货币幻象:马克思历史哲学解读(《中国社会科学》;2004)、现代性逻辑预设的哲学查审(《哲学研究》;2006)、国际金融危机的精神现象学解读(《中国社会科学》;2010)、货币化生存世界的哲学批判(《中国哲学年鉴》特约;2012)等。

他是我国现代经济哲学学科的拓荒者与倡导者,曾经做过工人,穿过戎装,在几十年的学术生涯中实现了从以历史哲学研究向经济哲学研究、从经济哲学思想研究进入创立起经济哲学新兴学科的跨越,以哲学的理性直面和透视改革开放进程中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他还担任全国经济哲学研究会会长、中国应用哲学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市哲学学会常务理事兼经济哲学专业学术委员会主任,上海港澳台经济研究会副会长。他就是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上海市“民族复兴中国梦”创新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张雄教授。

张雄教授生于1953年,是生长在红旗下的第一代人。这一代人,在他们长身体的时候遭遇了三年大饥荒的折磨,在学知识的时候遭受了“文化大革命”的摧残。个人的权利是被剥夺了的,个人的兴趣是组织上摊派的。而到了后来的开放年代,能够抓住机会,通过努力扭转自身命运的并不多。文革中的全民狂热固然是一个极端,改革开放后随着物质富足和生活方式的多样化而带来的虚无犬儒则又是一个极端。这一代人,也有他们独特的优势。他们所遭受的挫折和磨难,投入他们的心灵和灵魂深处,所引发的思辨精神、怀疑精神、否定精神和实践精神,构成了理论创新的原动力,这也成为这一代人独具价值的精神资源。他们丰富的社会阅历,时刻激发着他们对于社会发展变革的敏锐问题意识和忧患意识。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张雄教授谦称自己是经济哲学的爱好者、拾柴者。他对许多学生讲过尼采的“人生三境界说”,即人的精神经由骆驼——狮子——婴儿的演变,换言之,即默默无闻、艰苦负重——奋力拼搏、创造辉煌——与世无争、返璞归真。这也是张雄教授自身人生和学术道路的映照:坚持践行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自觉把握世界历史进程与时代精神状况,持续不竭地迸发学术创造力,教书育人、咨政启民。

学术之路,从架线工起步

1970年,17岁的张雄被招工进了安庆市电力局供电所,当上一名架线工。这是电力行业最苦最累的工种,不论炎热夏天还是严寒冬日,不论山丘河川还是广柔田野,总是常年累月地在野外爬电线杆作业,还不时会遇到危险。工人师傅们十分关爱这位年轻人,手把手地教他架线技术。师傅们的真诚朴实和这段宝贵的经历令他终生难忘。在常年行走荒山野岭“数电线杆”的单调生活中,工友们晚上回到营地,只有打扑克牌消磨时间。此时的张雄总是借着昏暗的灯光,如饥似渴地读书。时间一长,师傅们就把这个爱学习的小伙子叫做“张大呆子”。

功夫不负有心人。1973年8月,南京工学院(后更名为东南大学)在安庆召收工农兵大学生,张雄被第一轮推荐入学,如愿以偿地就读动力工程系。1977年元月毕业后,留校任教。虽然角色已经转换为教师,但张雄深知自身知识的不足。他开始利用业余时间,跑到南京大学77级、78级哲学系本科生班里,当一名身份不明的“学生”,旁听“大牌”教授的课。自1978年到1984年,他背着军用挂包,风雨无阻,骑自行车在胡同里整整穿行了7年,旁听了相当于三届大学生的哲学课,完成15门课程,还兼修了历史系、经济系的课程。

那个年代的青年人,对于知识的渴求与肯于投入的精力,是今天的人们难以想象的。学习的过程,也是自身兴趣的再发现过程。1984年,张雄决定报考南京大学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当南工的教师们为这位年轻的同事放鞭炮庆祝的时候,南大的教授们也对这位成功跨界的工科青年抱以赞赏的目光。

张雄在南大的研究生生涯是极为充实的。他组织青年教师和研究生成立“南大世界学术名著研究会”,积极开展学术活动,推出“现代西方社会思潮系列讲座”。这一切合改革开放时代脉搏的动作,在当时就受到了人民日报的关注。1985年6月,张雄在座无虚席的南大最大的教室主讲《第三次浪潮与未来家庭》,他把准备好的40页讲稿放一边,脱稿讲了两个半小时,在校园轰动一时。不多久,他又受学校委托,担任了南京大学辩论队总教练,带队去武汉参加全国高校大学生辩论比赛。

在就读硕士研究生过程中,张雄还参与了多种学术研究活动。仅在进校第二学年,就以1万多字的学术论文,发表在1985年《南京大学学报》创刊周年纪念刊上。他翻译的《马克思与维特根斯坦认识论的比较》,发表在中国最高哲学专业译文刊物《哲学译丛》上,受到导师好评和同学们的赞扬,也成为校报、校刊记者颇为关注的新闻人物。正当硕士研究生即将毕业时,解放军空军政治学院来到南大选招教官,张雄得到了学校人事处的重点推荐。经过面试与考核,获得空政院接收。1987年7月,他来到位于上海的解放军空军政治学院报到,被授予正营职20级教官,开始了军旅生涯。

由历史哲学迈向经济哲学

张雄深知,穿上军装,成为军人,是一次人生道路上的历史性转变,并决心严格按照军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与此同时,他在学术的道路上并不懈怠。

1990年9月,张雄考上复旦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并于1993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上世纪80年代末及90年代初,人们的思想陷入了一种自我桎梏之中,理论界长期以来对于马克思主义往往注重从阶级斗争的角度进行阐释和理解,却忽视了其中蕴含的丰富的历史转折理念。正是基于对当时思想理论界和实际社会生活中固步自封、盲目“祝福”、不思变革的状态的深刻反思及由此产生的价值关怀,张雄选择了“历史转折论”作为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时任中国社科院副院长、著名哲学家汝信称这一研究“填补了国内哲学研究的空白,具有相当高的学术含量”。

博士毕业后,张雄又进入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他在富于思辩性和抽象性的历史转折研究基础上,继续深入到顽强的经济现实之中来探寻社会变革的奥秘。这种研究范式上的转换,看似突然,其实是水到渠成的结果。作为博士后出站成果的《市场经济中的非理性世界》一书,是国内学术界最早研究非理性在经济系统运行过程中的作用的专著,也是对经济哲学研究的一种拓展和贡献。

在部队院校工作期间,张雄先后被空军政治部授予“空军首批拔尖人才”称号,荣获空军优秀学术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全军优秀学术成果奖二等奖2项。在校内,张雄总是被一大批青年军官学员推崇的“良师益友”、“心目中的好老师”;在军外,也有着较高的学术知名度。他的出色表现,受到解放军空军部队高层的重视。1999年,他被派到航空兵某师挂职,担任师政治部副主任。任职期间,张雄发挥自身优势,帮助部队实施信息化管理、无纸化办公;还经常深入基层调研,给基层政工干部开设讲座,多次受到空军总部的表扬。

2000年元月,一纸调令将张雄调到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任理论研究室副主任,授大校军衔。在部队统帅机关的两年中,他认真学习,保持谦虚谨慎,与老干事们真诚相待,处理好工作和生活上关系,积极努力地磨砺军人素质,为部队建设服务。 2002年,张雄教授脱下军装,受聘担任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开启了他丰富的人生里程和学术成长道路新的阶段。

经济哲学领域的深入拓进与学术造波

张雄教授是国内哲学界在经济哲学研究方面的权威专家,多年来在这一领域作了富有创新性的推进和开拓。有五个方面值得提及:首先,较早提出“经济学的哲学传统”研究,即哲学对于经济学理论的发生、发展以及范式革命的影响,表现为空间上的渗透和时间上的绵延。其次,提出“现代经济哲学研究范式”的理论逻辑构想。再次,对马克思的经济哲学思想及其当代意义做了系统梳理和揭示。复次,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进行了独到的精神现象学解读。最后,运用唯物史观,提出“货币化生活世界哲学批判”的命题。

担任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以来,由张雄领军的经济哲学研究团队,已在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界形成学科品牌。他着力团队人才队伍建设,率领团队瞄准经济哲学学科领域学术前沿,通过有节奏的学术造波,把团队的学术创新、管理创新、和谐学术生态氛围的营造引向新阶段。团队具有良好的学术研究问题意识、实践意识和批判意识,注重社会调研和集体攻关,定期确定经济哲学研究的重点方向及重大主题,主动配置围绕主题研究的各种国内学术资源,以系列专项形式,把最新学术动态和成果予以发表,达到学术造波效果。团队的学术品牌,已成为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领域六大学术圈及品牌之一。用国务院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某著名教授的话说:“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士点,目前已成为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领域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镇。”

近十年来,张雄教授领衔的这一学术研究创新团队,已取得较好的研究成果,学术积累深厚,人才队伍整齐,学科特色明显,颇受国内学术界关注。该团队建设相对成熟,有哲学博士后流动站、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流动站、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经济哲学两个二级学科博士点、一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一个校级现代经济哲学研究中心等。该团队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论文16篇,《哲学研究》19篇,《哲学动态》27篇,《新华文摘》全文转载论文18篇,其他核心刊物4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30余部,教材10余部。承担国家级课题11项,其中国家社科重大项目课题1项,国家社科重点项目课题1项。主持省部级课题16项,省部级以上优秀学术成果一、二、三等奖40余项。入选国家首批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文库1部。

团队还先后发起了四次面向全国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高级研讨会(全国货币哲学高级研讨会、全国资本哲学高级研讨会、全国财富哲学高级研讨会、全国经济学家与哲学家学术对话会等),掀起了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学术新浪潮。团队学术影响力的扩大带来了“五多现象”:政府和企业委托的课题项目越来越多;近几年国家和省部级课题立项数目越来越多;主动上门求职求学的青年学者或专家的人数越来越多;出版社和杂志社主动协商书稿计划和栏目文章的次数越来越多;被邀请担任国家级和省部级学术评委的次数越来越多。鉴于该团队在国内学界的影响以及在重大现实问题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经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科研局、院部委员会以及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批准,成立全国经济哲学研究会,张雄教授为会长,学会办公机构常设在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

以理论研究服务和引领实践

张雄教授作为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民族复兴中国梦方向的首席专家,一直在思考着中国改革发展所面对的重大理论问题,并恪守从学术理念走向社会实践的原则。在张雄教授看来,中国梦就是梦想照进现实的道路,哲学家们应该关心星空下的大地。这是我国经济哲学学科发展的最大机遇。为了推进该学科的发展,张雄教授本人推出了一系列颇受学界关注的重大成果。如刊发在《中国社会科学》上的2.5万字长篇论文《财富幻象:金融危机的精神现象学解读》,从危机与财富的社会形式的勾连、财富扩展的哲学教条与政治谱系的历史解构,以及财富幻象中的金融危机的精神现象学等三个方面,对国际金融危机进行财富哲学反思,明证了马克思经济哲学思想的当代意义。再如,他运用唯物史观,对货币化生活世界进行了富有创新性的哲学批判:一是从现代性逻辑预设的维度,深度解读货币化生活世界的生成本质;二是从主体性哲学与主体性资本双向追问的维度,揭示货币化生活世界的生存本质,明确指出主体性哲学是现代性思辨逻辑的核心程式,而主体性资本则是现代性社会生存本体论的重要根基。惟有在僵硬的物性化生活世界的资本逻辑中,才能真正找到理解现代性后果的答案;三是揭示货币化生活世界的社会历史本质:利己主义的特殊性运用了交换价值的规律企图来兑换或通约人类精神世界的普遍性。

近年来,张雄教授坚持以严谨的理论研究支撑和服务于经济社会变革和政策实践,主要在三个方面形成了较具影响力的成果。

其一,张雄教授所主持的国家重大课题《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研究》,对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作出了国内具有哲学理论特色的解读新文本。按照重大课题必须有调研成果的要求,课题组对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进行调研,主要成果被中宣部以“成果要报”形式发至省部级领导,《人民日报内参》也刊发了相关成果。调研报告提出了关于老龄化趋势下的中国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建议。课题关涉研究成果108项(著作18 部,论文 89篇,调研报告1份)。成果发表在中宣部《成果要报》1份,被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作为优秀研究成果推荐《人民论坛》刊发论文2篇,完成中共中央宣传部2012年1月下达的专项调研课题《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问题研究》1项。在重大课题研发期间,课题组成员先后获国家教育部、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上海市邓小平理论研究和宣传、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内部探讨奖等省部级以上优秀成果奖7项,其中二等奖1项、三等奖6项。还有与科学发展观研究相关的其它奖项二、三等奖共4项。

2014年,秉承上述重大课题研究的问题意识和现实观照,张雄教授作为上海财经大学第七期“千村调查”社会实践活动的首席专家,成功组织开展了以“农村养老模式现状调查”为主题的调查,后续的系列报告在各大媒体进行了线上和线下的报道,其意义深远的学术和现实意义以及重大的社会影响还在持续发酵。

其二,提出非公经济党建创新模式研究,是张雄教授又一项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咨政研究。针对上海市流动党员多的实际状况,受上海市委组织部和浦东新区组织部的委托,张雄教授领衔的学术团队着力打造了非公经济党建亮点工程“阳光驿站”,受到原中组部部长贺国强同志的高度肯定并亲临项目落地单位视察,事后作了重要批示:“前不久我去上海调研时,专门参观了梅园街道‘阳光驿站’,此后,中组部总结并印发了上海市加强社区党建工作的调研报告,其中也谈到了‘阳光驿站’的经验。我觉得,‘阳光驿站’是新形势下加强街道社区党建工作的有益探索,应继续实践、完善、提高,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推广。”阳光驿站在上海市委组织部的重视和改进后,现已成为上海基层党建创新的重要成果之一,目前已经在浦东新区所有街镇全面落地推广。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及上海市各家新闻媒体,对此都作了大量报道;上海戏剧界还编排了阳光驿站戏剧公演,在全市引起巨大反响。时任上海市市长韩正到现场调研,并做了重要指示。该成果荣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内部探讨奖”。此外,其理论创新成果在国内也有较大影响。尤其是在《人民日报》理论版刊载的三篇重点论文《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定位与功能》、《创新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理念和方法》、《探索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途径》,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可操作性。

张雄教授指出,当前非公经济组织中党建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是:传统的党建工作理念不易被接受;党的组织活动难以开展,党员作用的发挥不理想;对党员的管理难度较大,党员的真实数量难以统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非公经济组织的党建工作理念和方法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套用,只有依靠开拓进取与创新实践,才能走出一条新的路子。

其三,张雄教授在国内学术界较早提出了“事件经济与事件文化”研究。代表作有:《解放日报》“思想者”用一整版的栏目刊发张雄教授在上海市商务委员会的演讲《事件经济的市场发展和世博机遇》,同时接受《现代服务业》杂志“领军人物”的专访,题目为《事件经济:国际市场的发展和上海的对策》。受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上海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邀请出席上海召开的“中华元素时尚表达高峰论坛大会”,并作大会主题发言:《从事件文化视角解读中华元素的时尚表达》,并在2009年8月8日全文刊发在《文汇报》演讲栏目上。
该成果的创新性在于:在国内较早提出事件经济、事件文化的学术讨论。首先,对意义阈的阐发。成果指出,20世纪下半叶,人类历史开始出现两大变化:新技术革命逐渐导致人类智能化生存时代的开启;经济全球化带来了人类普遍交往方式的创新和交往活动的空前高涨。当代事件经济的发展正是这两大变化的产物。智能化的开启使得物品经济向意识经济转变。意识经济的到来,又使得人的需求更乐于从简单的物质消费,转变到复杂的精神产品的消费,追求感觉的异质性和精神的自由想象力,构成了用人的“创意”来整合或开发传统的碎片式市场、僵化式市场成为可能。因此,事件经济本质上是人类物质交往实践全球化的一种智能化的市场运作样式。实践主体在世界范围内实现多维度、多层面化的物质交往实践,必然带来产业的链接、市场的叠加、企业的互动、文化资源的受宠,事件经济便应运而生。其次,探索性提出并界定事件经济范畴的内涵及外延;从哲学的角度梳理事件经济的文化思想史,特别创新地提出了事件经济工作原理与市场机制,如四大工作原理:“虚拟与想象”相结合的市场创意、“一与多”的市场聚合、“时间与空间”的市场叠加、“政府—企业—媒体—消费者”的市场联动等。所有这些观点和原理的提出受到国内学术界高度关注,不少相关博士论文或著作以此为观点依据,原上海市委宣传部部长在上海市文广系统、教育系统等高层领导干部大会上明确提出对张雄教授所表述的事件经济学术思想要给予高度关注,张雄教授事后接受了多次媒体采访,《文汇报》几乎用一个整版篇幅刊发了学术论文《从事件经济看中华元素的时尚表达》。

 

张雄院长会见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事件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罗伯特·哈里斯教授

此外,作为知名学者,张雄教授也时常受邀参加上海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召集的专家座谈会。金融危机爆发后不久,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召集上海7位专家学者,就当前全球金融危机问计求策。张雄教授对金融危机的发生和对策以及与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相关问题,作了比较深刻的发言。在时任上海市长韩正召集6位专家学者征求市政建设意见的座谈会上,张雄教授对上海高层建筑过多、危害及规划控制等方面,作了颇有见地的发言,引起与会人员共鸣。张雄教授是上海市党的十七大和十八大报告讲师团成员,多次受邀到各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作宣讲报告,其精辟深刻的解读颇受好评。

张雄教授应邀做上海财经大学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系列宣讲首场报告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在《费尔巴哈提纲》中所提出的这条光辉命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学者们念兹在兹、须臾不敢忘怀的。在大变革的年代,哲学对现实的观照、对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回应,有着充分的依据。正如张雄教授对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哲学的在场性所做的评论:“中国的改革进入深水区,利益多元化,诉求多样化,引起诸多深层次矛盾,经济社会发展各种不确定性超常规地涌现,用什么样的思想观念,来导入如此重大的历史变革实践;用什么样的哲学社会科学,来支撑如此重大的市场制度创新;用什么样的中国学术、中国文化精神,来提升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平台,这些都需要哲学、经济学和政治学联合与互动,需要中国特色的新政治经济学的批判精神。未来的市场竞争伴随着信息化、智能化、虚拟化的深度推进,精神对物质的反作用史无前例,配置精神资源,比配置物质资源更为紧要,尤其决策思维、战略思维、思辨政治和理性的判断水平、文化创新和精神资源开发的自由度等等,都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种深沉的现实关怀和深刻的思辨理性,是张雄教授哲学实践之路的根本动力。

(供稿:曹东勃 供图:曹东勃 编审:李卫 收稿日期:2015年9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