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风采】做研究,首先是“愿做”才能谈“做好”

06.09.2015  11:03

财经研究所所长、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院长、上海发展研究院院长、自由贸易区研究院院长,担任“一所三院”行政负责人的正是赵晓雷教授。赵晓雷,经济学博士,上海财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优秀教师,曾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兼任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副理事长,中国教育家协会常务理事,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赵晓雷工作室首席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陆家嘴(上海)研究基地学术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建交委科技委委员。专业研究领域为理论经济学、宏观经济分析、城市经济规划及城市群经济。

8月22日,赵晓雷带着《赢在自贸区2》和《胜在自贸区》两部新著,在2015上海书展上与读者见面互动。去年5月,他关于上海自贸区的权威解读读本《赢在自贸区》出版后迎来好评,曾入选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大众好书榜”第二位。在这本书中,赵晓雷坚持了专业性,同时在学术的基础上增加专业科普内容。“这本书的读者群定位在政府部门官员、高级管理者、企业家、高校研究者,再加上一些大学生,兼顾了各个层面,的确取得很好的效果。”不过,赵晓雷认为,不同于一些理论研究,自贸区研究应该是一个动态、持续的过程,随着自贸区的发展、政策环境等变化又会有新的研究。因此,在此基础上《赢在自贸区2》问世了,结合了今年上海自贸区的扩区、粤津闽地区新增自贸区等新形势及各地调研和座谈获取的第一手信息,讨论经济新常态下的营商环境和产业机遇,他希望将最新的研究所得与读者和决策者分享。

而《胜在自贸区》则更像是一本论文合集,收录了赵晓雷及其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从更专业的角度讲述自贸区的扩大与深化。这本书面对的是更专业的读者群,主要面对政府部门和管理干部,现已成为北京2015年的重点图书。对未来的出版计划,赵晓雷也有自己的想法,“明年还想计划出一部《名家论自贸区》。不仅仅是我和我的团队,我会联络全国各地的一线学者,集结他们关于自贸区及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将决策研究的视角投向自贸区  

夏日午后,秋蝉的鸣叫声此起彼伏,暑期中的上海财大校园格外静谧。不过,对赵晓雷来说,却几乎没有假期可言,不是到学校红瓦楼里的研究院处理事务,就是奔忙于自贸区的调研或论坛。说起与自贸区的结缘之初,赵晓雷说那是“适逢其时”。上海自贸区成立后,作为“服务上海行动计划”的重要举措之一,上海财大成立自贸区研究院,学校决定赵晓雷担任院长一职。就这样,赵晓雷将决策咨询研究的视角转向了自贸区,并集结各路专家和团队,风风火火地开展了研究工作。  

研究院成立时间不长,却成果丰硕,交出不少好成绩。赵晓雷坦言,“愿做”是最关键的,“其实现有的高校评价体制下,决策咨询研究并不占优势,甚至不在评价体系内。比如自贸区第三方评估是多么重要的工作,我们不能因为不在评价体系中就不做啊!”他指出,这类研究需要持续跟踪,需要改变既有的研究套路,并不是每个学者都愿意长期做。所以首先是要“愿做”,才谈得上“做好”。  

此外,决策咨询研究是工作量庞大的田野作业,涉及金融、贸易、管理等很多专业领域的知识,需要一个多学科的综合团队共同努力。“我们团队的主要工作就是大量调研和座谈。最繁忙时,曾同时派出了四个小组参与不同的调研和企业座谈,而后将所有的录音资料及记录资料整理出来,作为研究的第一手资料。”   

“在中国,自贸区不是3年5年的事情,而是长期的,是要持续做下去的。自贸区园区全球有2000多家,中国只有几家,这才刚刚开始。”赵晓雷说,“自贸区是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一个节点,这也是将我的学术研究和中国经济结合的一个节点。”   

对接“一带一路”核心是金融创新  

当下,四大自贸区的建立、“一带一路”战略以及亚投行的建立等共同构成了经济新常态下中国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从现在的信息分析,赵晓雷认为,“一带一路”实施方案将围绕互联互通规划基础设施重大工程项目,设计铁路、公路、能源、信息、产业园区等,这些项目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而金融方面的重大布局是2014年10月中国倡导启动的亚投行筹建工作迈出实质性步伐——亚投行的使命不单单是地区性的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而是建立一个以人民币为主要货币的新的全球发行中心。在这样的背景下,上海自贸区要以国际金融制度创新为切入口,积极与“一带一路”战略对接,为亚投行的运营提供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担起引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速的重任,推动全球金融格局变革。“这是上海有条件做的最核心和最有技术含量的事。”   

虽然中国现在已经是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的会员国,5大国有银行也加入了这一全球支付系统,开通了SWIFT网络系统,但是开发独立的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仍然被中国人民银行提上了议事日程。赵晓雷强调,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并不是对SWIFT的替代,而是为了满足人民币国际化的需求,以及为了保证中国的金融数据安全而设计的一种选择性安排。2015年,人民币已成为全世界使用率排第五位的支付货币。随着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试验的推进以及跨境人民币业务各项政策措施的推出,跨境人民币业务不断增长,对支付结算等金融基础设施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这种形势下,现有的以清算行为主要渠道的清算模式将不可持续,该模式的跨境人民币清算支付业务、境外人民币回流机制和离岸人民币存款定价基础等功能将被CIPS所取代。 

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的营运要有相应的金融制度及技术条件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特别是自贸试验区所实施的FT账户及分账核算体系、人民币双向资金池、跨境资金流动宏观审慎管理制度等制度创新,可以为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落户上海提供有效的制度、技术支持。上海有望在2015年成为人民币全球循环支付和交易中心。

 

 应当争取亚投行营运总部进驻 

当提及亚投行的运营对上海自贸区的影响时,赵晓雷强调,上海自贸区应当争取亚投行营运总部或支付中心进驻。目前,由于清算渠道分割,渠道之间通联性较弱,人民币跨境流动的通道狭窄,根本上制约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快速推进。亚投行对亚洲的基础设施贷款中,如果人民币占融资的较大份额,将会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有效推动力。因此,必须要有便捷、高效的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以及将离岸人民币和境内人民币市场顺畅联通的渠道。这就要求将亚投行的营运与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及境内人民币资本市场打通,使亚投行成为以人民币为主要货币的全球发行中心。 

这其中有很多机遇和可供创新的地方。他特别提到,上海自贸区先行先试的人民币双向资金池业务,是集团企业层面较为自由的人民币跨境自由流动渠道,没有明确的额度限制。今年2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发布《上海自贸试验区分账核算业务境外融资与跨境资金流动宏观审慎管理实施细则》,适用于扩区后的上海自贸区全域。这一新政的核心点是在上海率先建立资本账户可兑换的路径和管理方式。在路径上,全面开放本、外币境外融资,将本、外币跨境融资纳入统一的制度框架内,上海金融市场实现与国际市场双向开放。在管理方式上,依托自由贸易账户管理系统,采用风险转换因子等现代管理工具,确保金融安全。

赵晓雷还建议,上海可以在充分试验、风险可控的条件下将FT账户系统的人民币跨境流动渠道与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逐步整合联通,使人民币跨境流动从额度监管模式转换到制度监管模式,并使其从经常项目及直接投资类拓展到资本项目。通过以上的制度创新和技术操作,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将成为跨境人民币清算支付、境外人民币回流、离岸在岸人民币的联通、双向开放的国际金融市场的主渠道,并支持亚投行成为以人民币为主要货币的全球发行中心。

 

后记

作为学校重要研究机构和智库的负责人,赵晓雷教授带领他的团队立足于扩大开放、深化改革以及国际化、现代化发展的实践,准确对接国家及上海发展所涉及的重大战略、制度、政策及理论课题,集结跨学科、专业化、高水平的科研资源,从理论研究、政策研究、科学规划、实际应用、评估论证等方面,开展以决策咨询为导向的研究活动,为政府部门及其他社会公共机构提供理论、思想、对策方面的智力支持。在科学研究、决策咨询、资政启民、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效。特别是在上海自贸区研究方面成为国内权威机构,在学界、业界、社会公众以及国内外诸多媒体产生广泛影响。

为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提供高质量的决策咨询。围绕自贸区这一主题,赵晓雷教授和他所带领的团队承担国家和地方各类课题数十项,其中他个人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应急研究项目、上海市决策咨询重点课题以及自贸区总体方案升级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综合评估报告(第三方评估)等重大课题。其中部分课题经过缜密论证、充分调研、科学分析已结项,课题成果得到评审专家的高度评价。赵晓雷教授和他所带领的团队不断凝练和总结研究成果,提升公共政策研究的应用性、实效性、优质性,并积极向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研究机构递交专家建议,获得国家和上海市领导批示多次,有力地为自贸区建设提供智力支持。此外,赵晓雷教授应邀出席中共中央办公厅咨询会、全国人大自由贸易试验区工作进展情况专题调研专家座谈会、国务院政策研究室“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高层专家研讨会”、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高层专家研讨会等高层重要会议并作主旨发言,为科学决策献言献策。赵晓雷教授被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珠海横琴新区片区管理委员会聘为“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珠海横琴片区专家委员会委员”。

运用理论与专业优势,充分发挥资政启民、服务社会效应。赵晓雷教授及其团队主编的《赢在自贸区》、《胜在自贸区》、《全球100个自由贸易区概览(上、下)》、《2014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研究报告》、《2015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研究报告》、《全球自贸区发展研究及借鉴》、《中国服务业国际化水平提升研究》、《上海市经济与管理发展报告》、《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与国际经济合作》等多部著作出版发行,构成中国自贸区研究的权威系列专著。赵晓雷教授通过学术论坛、成果发布会、新书发布会、在报刊发表时评文章以及利用微博、微信平台等多种方式,为社会各界人士深入剖析和解读了自贸试验区的相关政策。他还先后接受华尔街日报、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美国中文电视台等国际媒体;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亚太日报、经济日报、中国证券报、凤凰卫视、香港文汇报、香港大公报、东方卫视、文汇报、解放日报、新民晚报、东方早报、第一财经频道等国内媒体的采访。

坚持聚焦人才培养,围绕自贸区积极推进专题教学、培训交流、合作调研等各类活动。赵晓雷教授和他所带领的团队根据学科特点,结合自贸区发展现状和人才培养需求,以专题讲座、参观实习、头脑风暴、课题调研、研究生论坛、专题夏令营等形式,让参与学生直接受益。此外,在招生方向与课程设置方面,招收了4名自贸区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同时开设了自贸区方向的课程进修班、实务操作培训班等。此外,与加拿大布鲁克大学商学院Brian Metcalfe教授、德国社民党副主席Torsten Schäfer-Gümbel先生一行、法国BPCE银行、英国驻沪领馆、欧盟商会、韩国驻沪领馆等国外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就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相关问题进行了沟通和交流。

(供稿:易蓉  、朱颖斐、陈仁丽 供图:陈仁丽 编审:李卫 收稿日期:2015年9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