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上部分高校刮起“晨读风” 《新民晚报》(大学版):早起诵读适合所有学生吗?

11.05.2016  11:44

陆佳慧(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万乔鹤(华东理工大学)文 孙晨龙(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摄

进入大学,不少同学都成了“起床困难户”,可最近,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的早晨却出现了另一幅画面———晨风中,不少学生手捧书本,轻声诵读。这股清新的“晨读风”也吹入了华东理工大学、上海电影艺术学院等沪上高校。究竟是什么“魔力”能让高校学子告别赖床,重拾晨读习惯?晨读是否适合每个大学生呢?

鼓励晨读各出奇招

以往,清晨走进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的校园,也经常能见到一些学生埋头晨读,但大多是“散兵游勇”。校学生会的学生见到后,萌发了将个别同学晨读转变成“组团出击”的想法。

参加晨读活动,能领取到一张晨读卡,每天盖章签到,集齐一定数量的印章后,可以换一顿免费早餐。”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学生会的仇彦崴介绍说,学生会还和英语社等学科型社团合作,针对同学们的晨读内容划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帮助大家认识志同道合的小伙伴。

和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打卡换早餐的做法相比,华东理工大学为了鼓励学生晨读,祭出了“学分诱惑”。根据学校的相关规定,学生需要修满两个创新学分才能申请本校保送研究生。而晨读,相较竞赛而言,是取得创新学分的便捷途径。一些同学起初是奔着学分而被迫早起,但在坚持一段时间后,都真切体会到了晨读的好处。“早上七点多钟,读半小时英语,时间虽然不长,但是每天进步一点点,积少成多,对自己还是很有帮助的。”大一学生陈丽娜说。

文化早餐花样繁多

大学生们的晨读内容各不相同,这顿文化早餐可谓花色多样、营养全面。

利用清晨时间学习外语,是不少同学的首选。“学语言,还是要大声说出来。”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的姚媛、许奕新和杨舒敏三人组成了“晨读铁三角”,每天早上七点准时在学校滴水湾广场集合,互相抽背单词、对练口语。“有个伴儿陪着我一起练习,更有乐趣和干劲,今年我的英语六级一定能过。”许奕新笑着说。

大三的张熙怡则津津有味地读着东野圭吾的《解忧杂货店》,她给自己定下了一学期读30本书的目标。“大一和大二有些荒废掉了,没有沉下心来多读几本书,总觉得挺可惜的。快毕业了,希望自己能尽力弥补这份遗憾。

不同于其他高校的学生清晨俯首翻书,上海电影艺术学院的“晨读”有些特别———操场上、小河边,随处可见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在晨风中压韧带、练形体、背稿、练声,多年来这都是学校清晨的别致风景。

黄金时间因人而异

在采访中,笔者发现,大学生们对待晨读的态度不尽相同。“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想要日后成功,当然要在大学里打好基础。”上海电影艺术学院的俞金旻支持学校开展晨读活动,在他看来,这不仅能帮助同学们强化专业能力,还可以让大学生的生活更规律,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的徐文飞则有不同的观点,他笑着说:“晨读对我而言还是一个挑战,我更喜欢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捧一本书静静地读,那样的效果更好。

在笔者看来,高校开展晨读活动,出发点很好。不过,也应该考虑到:每个人读书学习的黄金时间不一样,应该给大家更多自主权,根据自身特点,自行规划、合理安排阅读时间。抓住大学里的宝贵时光,为自己多多“充电”。   

新民晚报》(大学版)04版



    原文来源: 新民晚报   |  发表时间:2016-04-20   |  作者:陆佳慧 万乔鹤
    原文链接: http://xmwb.xinmin.cn/campus/html/2016-04/20/content_4_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