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报》:难忘每个人脸颊那两朵高原红

14.04.2016  13:35

浴雪训练(一排左二为刘佳玮)

雪中潜伏

为战友拍照(右为刘佳玮)

巡逻路上

他说话时语速较快,干脆利落,黝黑的脸庞上,总是挂着亲切的微笑。2012年9月,刚从河北农村考入华东理工大学的刘佳玮,主动报名入伍,成为上海市十年来首批进藏兵中的一员,也是学校当年进藏兵中唯一的边防战士。入伍两年,他坚守在海拔5000多米的雪山上执勤巡逻。步枪手、迫击炮手、军械员、文书和通信员等岗位都记录了他的成长。

浴雪训练 层层蜕皮

18岁那一年,刘佳玮选择报名去西藏当兵,去看人生的另一番风景。

第一天见到一线哨所的模样,他的心顿时“拔凉拔凉”的。那个季节的西藏,正处于大雪封山期,通往哨所的唯一一条路,也很难走。路上的积雪没化开,车子打滑得厉害。战士们只能下车,一点一点地把车推到连队。方圆几十里,几乎荒无人烟,只能远远地看到一个藏族小村落。

出发前,刘佳玮知道西藏的自然环境十分恶劣,但上了高原之后,现实的艰难程度还是超出了原本的预估。发现宿舍没有暖气和空调,他心里犯起了嘀咕:十来号人住在同一间房,仅有的取暖设备是放在房间中间的一个小功率“小太阳”。“晚上睡觉,每个人都会盖两床厚被子,上面再加盖一件军大衣。

窗外,厚厚的积雪蔓延到一望无际的雪山外,没有一丝缝隙。久留雪地,除了可能引起雪盲症,还会让人蜕皮。刘佳玮的脸上就曾经一层层地蜕皮,火辣辣的痛持续了整整七天。为了强身健体,边防战士们需要赤膊在雪地里抱木头。第一次“浴雪训练”结束后,刘佳玮和好几个战友都感冒了,他还有些发烧。

影视剧中对新兵锻炼的呈现,不过是几个镜头。而军营的实际体验,比军旅剧的荧幕语言艰苦得多。除了环境关,新兵们还需要克服饮食关和军事技能关。他和战友们一起吃川菜,十足的麻辣味让他浑身不自在。后来,这个河北小伙子渐渐习惯了当地口味,但到退伍时的体重还是比刚参军时减轻了5斤。由于长期呆在降雪潮湿的环境,刘佳玮还查出了风湿病。

付出信任 收获兄弟

军人生来为打仗,打仗就要打胜仗”。每年部队的巡逻、执勤和训练任务,都需要战友间的互帮互助以及个人过硬的军事技能素质。

身为一名大学生新兵,刘佳玮的身体素质和其他战士相比,处在劣势。起初,每次5公里拉练,他总是跑在队伍最后,感到非常丢人。军营里的光荣传统,是“处处争先创优”,刘佳玮开始给自己加码锻炼——每晚熄灯以后,做100个俯卧撑、100次深蹲和100个仰卧起坐,做不完就不睡觉。整整一年365天,他坚持“三个一百”从不间断,连大年三十晚上也不例外。

第一次巡逻,刘佳玮和战友们从海拔3000多米的驻地爬到海拔5000多米的山上。“在平地爬山,累了的反应是抬不动腿;到了高原,没爬多久,心脏就感到胀痛,有点喘不过气,越爬越爬不上。

陌生的自然环境,举目无亲的异乡,艰苦的训练生活,战友间的平凡情谊格外让人感动。为了提升刘佳玮的5公里成绩,班长和战友们拉着他一起跑;偶尔生病,其他战友会跑前跑后地帮他请假、找医生和带饭。

军营是个大熔炉,如何放下大学生的架子,融入连队生活,是一门功课。从一开始的常有摩擦到后来渐渐打成一片,刘佳玮始终坚持,付出信任会让彼此走得更近,战友即兄弟。

与兄弟们拧成一股绳的生活,很开心。当通讯员时,他拍完照片,习惯给对方回看相机中的自己。“难忘每个人脸颊上那两朵高原红,透过阳光的照射,闪耀着真诚和善良。

当兵两年 见母一面

从2012年9月到2014年底,刘佳玮只匆匆见过母亲一面。

4年前的秋天,刘佳玮刚考进大学,主动报名申请入伍,成为10年来上海市首批进藏兵中的一员。一路绿灯通过体检和政审,他如愿等到了通知。

他第一时间打电话回老家,告诉母亲即将出发的消息。“我劝妈妈不要来送我,太麻烦了。”时至今日,刘佳玮也不知道母亲何时买的火车票,总之,她当晚还是坐了一宿的火车,第二天一早赶到上海,参加了学校举行的欢送会。

第三天凌晨五点多,刘佳玮和母亲来到了上海火车站。候车室里挤满了前来送别的亲人,许多人都哭得稀里哗啦。他强忍着内心的伤感,安慰母亲:“没事的,就两年,圆我一个梦。”如今乘上海轨交一号线经过“上海火车站”时,刘佳玮经常会想起那天的离别与哭声。

在走路规定“两人成行、三人成列、四人成方”的营区,每周和父母的通话时长只有十几分钟,他向来“报喜不报忧”。打电话时,还会遇到紧急集合哨或断电断网的突发情况,通话必须立即中断。执行特别任务期间,他一个月没有联系过父母。

有一次参加新兵座谈会,听到台上的首长说:“十八九岁的你们,来到这么偏远的地方,保家卫国,不容易啊”,他差点就要落泪。

每每来到新兵营,想起当年娘送儿”。2013年,在部队举办的一场五四朗诵大赛中,他朗诵了自己创作的一首诗:“面对仰望的异乡,身后背对着故乡。高高的雪山,雪山之外的月亮,哪一个热血男儿没有思乡念亲之情……

很多时候,在部队里想家了,他只能望一望家的方向。

军营故事 用心记录

入伍后不久,他当上了宣传报道员,负责了三个月的《新训报》,范围覆盖整个新兵营。20多期的报纸,质量颇受好评。但当首长有意留下他到机关专职做新闻报道员时,他还是提出,更想做一名边防战士。

两年里,他在边防多次轮岗:水电工、步枪手、迫击炮手、军械员、文书和通信员……平凡的锻炼中,处处渗透着不一样的精彩。

担任文书和新闻报道员的时候,刘佳玮用心记录了连队里一大批典型人物的精彩故事。一年内,他在《解放军报》《中国国防报》和中国军网、人民网等多家媒体发表了一百多篇文章,引起了部队里许多战士的共鸣。

刘佳玮的爷爷曾经当过5年铁道兵,他从小就听奶奶讲述爷爷的故事。在部队里,他也看到了一些坚强的军嫂:独自生活,抚养孩子。丈夫长期坚守边防,夫妻每年只能团聚几天。他便把爱人间的相互理解和见面时的快乐幸福记录下来。

在和平年代,牺牲和离别并不遥远。刘佳玮说,近些年来已有二十多位战友倒在了充满艰辛的生死墨脱路上。突如其来的暴风雪,不适宜人类居住的高海拔地区,雪域高原上的生命禁区……在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军人们坚守岗位。他把这些真实的故事逐一记录下来——因为自己亲身经历过,所以更理解战士们的内心。

2014年退伍后,他回到大学校园,攻读金融学专业,经常和老师同学们分享军营里的故事。“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其实都是边防战士最平常的生活。

尽管已离开了绿色军营,但刘佳玮不会忘记两年共患难的战友情,不会忘记自己发表在《新训报》上的那篇《一腔热血进西藏,立志申请赴边疆》。军营里潜移默化的培养与锻炼,将军人的品质注入了他的生命,伴随他走出军营,走进校园,走向社会……   

新民晚报》大学版03版




    原文来源: 新民晚报   |  发表时间:2016-04-13   |  作者:万乔鹤
    原文链接: http://xmwb.xinmin.cn/campus/html/2016-04/13/content_3_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