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你的书单——"书单文化"在上外

23.04.2015  12:01

编者按:在大学,阅读是一门课外的“必修课”。为了鼓励同学们多读书、读好书,许多院系都为同学们整理出了一系列推荐书目。对于自己院系的书单,你了解多少?面对种类繁多的书籍,你是下定决心一一攻读,还是叹书目太多望而却步?

▌书单从何而来?

书单背后,是老师的自身积累及对同学们的殷切期望。比如英语学院的书单,是由老师们在全院大会上共同讨论后确定的,之后也结合学生的实际阅读状况进行过调整。“新的书单版本中增添了更多的中文书籍,这样更能激发大家的阅读兴趣。”许立冰老师说。

对于推荐书目的选择,不同老师谈了自己的看法。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冯晓黎老师年年都给学生做推荐书单,推荐的大都是文学类经典读物。“我想让学生通过接触并走进经典,来扩大词汇量与知识面,提高写作与口头表述技巧,培养文学鉴赏能力,尤其是领悟经典的价值。”

俄语系的高少萍老师在上课过程中,遇到俄罗斯作家、俄罗斯特有文化现象、一个具有特殊文化符号意义的俄罗斯人名等,都会由此谈及相关书籍。同是她会将话题延伸,将俄罗斯作家与同时代的中国作家或者同类型、题材的作家进行对比。并推荐一些文化和历史书籍,包括中俄外交关系方面的书籍。她说:“俄语系学生毕业后可能会在国内或国外选择新闻、外交、国际关系等专业进行深造。我希望他们可以在大一就做好基本积累,进行人生规划。”

法学院的张海斌老师给新生的推荐书单里,既有专业性很强的书,也有小说和故事,还有《韩非子》《‘老子’今注今译》这样的中华经典,以及像《走不出的风景》这样比较实用的书。对此,他表示: “大学新生的书目,一则培养做人与治学的气象;推荐一些经典文化哲学作品,藉之形构读者的文化视角与心态,进而塑造其品质与风骨。二则提升专业上的修养;对于初学者,书不必太艰涩偏僻,循序渐进,浅尝辄止,却能窥其堂奥,品其趣味,即可也。三则构造其与专业相互支持的知识结构;如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等,同法学共读,裨以相互阐释,相得益彰。”

▌院系书单之大不同

在国际教育学院的沈晓红老师看来,很多地方都有推荐书单,比如一门课、一个年级的推荐书单;整个学院也会有推荐阅读的书目,作为四年学习较为综合的和长期的阅读指导。除此之外,个人在阅读专业书或者论文时,最后的参考文献也类似于书单。

英语学院给同学们提供的书单非常详细,绝大多数为英文书籍,按难度分为三个等级。书籍所涉及内容广泛,包含古今中外的小说、戏剧、历史、哲学、美学、经济等多方面。“书单中的很多内容其实同学们在上大学前就应有所涉猎,所以这份书单也是在给大家‘补课’。”许立冰老师说。

部分非通用语种专业在书单方面“形势复杂”。来自德语系大一的吴同学表示,因为刚刚开始学小语种,大家的语言水平还不够读名著,且平时的主要任务在于学习单词和语法,单词的积累也主要以上课内容为主而非课外书籍,因此系里没有推荐书单。西班牙语系大二的袁同学也表示,在打基础阶段,阅读原版小说会比较困难,因此没有推荐书单。而意大利语系大一的毛同学提到,老师有向大家推荐供专业学习的书籍,如《意大利文化简史》《约婚夫妇》《冷漠的人》《罗马人的故事》等。

日本文化经济学院的蓝同学说:“院内日语类课程并没有提供相关推荐书单,但是老师建议大家常去日语资料室借阅书籍。”该资料室位于院内,所提供书籍多为日本学校捐赠的二手原版书,有期刊、小说、文学作品集及当地学校的教材等,而且没有借阅期限。这,不妨看作某种意义上的“实体”书单。

▌书单引路,会否心安?

“对我来说,书单的意义在于帮助自己深入地了解跟专业课相关的知识。”来自新传学院的巴尔青同学说。的确,如法学院的张海斌老师所言,推荐书单“一来引导学生走阅读之正门,防止无效果之阅读,无品位之阅读,乃至错谬之阅读;二来为课堂外的任务,对于学生专业学习具有辅助与引申之效。”

据我们此前发布的调查问卷和获得的采访情况,有超过一半的同学认为书单可以给我们阅读的方向,毕竟想要在书海中挑选出精品,个人能力还是有限的。同时,书单的存在可以鼓励大家去读书。但他们普遍反映,自己接触到的“推荐书单”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上面的书太多,不知道读哪一本好。因此,有超过六成的同学在选择书籍阅读时仅是偶尔参考书单,主要还是依据个人兴趣选择。

来自国际教育学院的裴同学说道,相比于从书单中检索,她更愿意阅读朋友推荐的书,因为她对朋友们的读书风格比较了解,所以经常能从他们那里收获到好书。也有些同学即便不是非常了解推荐书单,依然有着自己清晰的课外阅读计划,“我的课外阅读范围比较窄,只是以自己的喜好为准,如果能够以推荐书单为导向,应该可以获取各个不同领域的知识。”

 

什么样的书单是好的书单?调查结果显示,近八成的同学认为所列书籍题材全面广泛、难度和深度适中是一份好书单的必要因素。在俄语系高丽萍老师眼里,一份好的书单应当突出专业性,有较为公正科学的历史根源,有主客观相对的视角,包含哲学思辨,有人文关怀且充满智慧;如果有文学作品,应当接地气,有特色并具备良好导向性。

▌“上外书单”之我见

如果要为全体SISUer 列一个书单,哪些书籍值得“上榜”呢?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的钱俊妮老师表示,作为被寄予“格高志远,学贯中外”厚望的上外人,通达中外语言的同时,一方面应对本民族的文化有足够的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能对跨文化沟通有基本的常识和理解。因此,她希望书单上能有帮助大家增强文化底蕴、有助于通达国际规则的书籍。

在对不同院系同学的调查中,近八成的同学认为文学类书籍于“上外书单”是必不可少的,无论是经典文学还是现当代文学。历史类、哲学类和百科类书籍也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重视。同时,每位同学都给出了自己的推荐书籍。出现频率最高的五本是世界文学经典《傲慢与偏见》《大卫·科波菲尔》;现当代优秀作品《平凡的世界》《百年孤独》;以及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

说到《红楼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的冯晓黎老师推荐大家读《红楼梦》杨宪益- 戴乃迭、霍克斯的两个英译本。他说 : “第一,《红楼梦》是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是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第二,就译本质量而言,杨译在国内影响深远,霍译在西方一领风骚;第三,上外学子应以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为己任,对承载中华传统文化的《红楼梦》不可不知,不可不晓,对其译本亦不可不读。”

此外,据统计,大多数同学希望“上外书单”拥有的书籍数目能在20-50 本,中英文比例平均约为 2:1 。也有不少同学提出,书单的关键在于其推荐书籍的质量。

▌今天你阅读了吗?

书单是为阅读而服务,而同学们的阅读情况可谓千差万别。据调查,大一和大三的同学每周课外阅读时间达到3 小时以上的占最大比例,而多数大二的同学每周课外阅读时间只有 1-2 小时。同样地,大一的同学中平均每学期能读到 5 本以上课外书的居多,但到了大二和大三,所占比例最多的是平均每学期读 1-2 本书的同学。此外,所有参与调查的人中,有近六成的同学对自己的阅读情况不太满意,认为自己应该读更多的书。

 

至于影响同学们阅读状况较大的原因,大多为课程紧张、作业太多和学生工作太忙导致时间不够,或者是刷微博、微信、豆瓣等占用了太多时间。来自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的张同学说:“在学校里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忙碌的,到了休息时间就想看看电影放松一下,无暇顾及课外阅读。”国际工商管理学院的王同学则认为,阅读量的减少归因于阅读氛围的改变。他表示现在整体风气太浮躁,缺少阅读群体。他形容自己“思想慢慢凝固了”。

很多同学觉得老师推荐的一些经典著作比较枯燥,很“不合胃口”,无法令自己提起兴趣。对此,俄语系的高少萍老师表示,经典著作必有成其为经典的理由,不读就不可能理解、领悟,而且年轻学生中安于现状、不求进取的学生并不少,课余社会活动繁杂,心态浮躁都影响着部分学生的心态和行动。这就需要制定推荐书单的老师们就自己所推荐的书单进行师生互动活动,建议学生在指定时间内完成深度阅读,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分享活动。

面对当今大学生没时间阅读、阅读质量不高的问题,国际教育学院的沈晓红老师提到,一方面,学生自身要养成每日阅读的习惯,改变“阅读是一种任务”的观念,静下心来享受阅读的乐趣;另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读书俱乐部,或者增加具体课程的阅读量来促进学生的阅读。

钱锺书先生一次访问美国国会图书馆时,主管者得意洋洋地向他介绍藏书之多。而钱先生附和道:“我也很惊讶竟有那么多我所不要看的书。”钱锺书先生说得谐趣,却道出了书籍的真正理念——世上的书那么多,是读不完也推荐不完的。虽说如此,但在大学这个阶段内,书单对大家的阅读确实起着引导的作用。

愿在上外的你我,识得书单真面目,一心享受阅读中。▉

 

记者 | 陈雪璠 王艺臻 潘贺然 王梓伊 万吁蓉

来源 |  英华动态

 

近期学校将为SISUers 量身打造“上外书单”,点击 【书单】查看现有“新生书架”,欢迎通过上外官方微信平台微校刊《西索》(订阅号: sisu1949)和《英华动态》杂志继续向我们推荐好书。

 

【新闻链接】 上外阅读账单:2014年图书馆总流通量达109,884册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