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雨春风伴旅程 欧游大巴上的“微型讲坛”

27.10.2014  17:48

    不久前,历史系的三位退休教师——世界古代和中世纪史专业的沈坚教授、金志霖教授和世界近现代史专业的王令愉教授,以及资深中学历史教师、分属不同学科的文史爱好者组成小规模旅行团,用半个多月游历了波罗的海三国(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和北欧四国(芬兰、丹麦、瑞典、挪威)。三位教授结合各自专业,在旅途中创设“微型讲坛”,将连续行驶数小时的大巴变成旅行团研讨相关知识的课堂。讲授虽然蜻蜓点水,却使旅游增添了乐 趣,提高了质量。

(图/吕安琪 宣传部)

   本刊记者就此采访了三位教授。

  “微型讲坛”论及的主要话题有:波罗的海沿岸三国的民族宗教、历史沿革及与邻国俄罗斯的关系;如何欣赏欧洲的教堂;欧洲一体化进程和对欧元设计的简单解读。

    话题一:

  初识波罗的海沿岸三国(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西濒波罗的海、东邻俄罗斯的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下文三个国家并提时简称“三国”),无论对学界人士还是普通读者来说大致都是陌生的。   以三国的民族背景而论,立陶宛人和拉脱维亚人属波罗的人,其语言属印欧语系波罗的语族,是当今世界上仅此二例的独特语言。爱沙尼亚人则系乌拉尔语系芬兰乌戈尔语族的民族,同隔芬兰湾相望的芬兰人有亲缘关系。其东邻俄罗斯人则属欧罗巴人种东欧类型,语言属印欧语系斯拉夫语族,与三国没有族源上的联系。   以宗教信仰而论,立陶宛人以信奉天主教为主;拉脱维亚人则以信奉新教路德宗为主,也有部分天主教徒;爱沙尼亚人信奉新教路德宗,仅少数人信奉东正教。俄罗斯人则普遍接受东正教。由于宗教信仰的差异,三国的文字都以拉丁字母为基础,不同于俄文使用斯拉夫字母。

  12、13 世纪之后,三国接受西方影响,里加(拉脱维亚首都)和塔林(爱沙尼亚首都)还曾参与以德国为核心的汉萨同盟的商业活动。 1579年,维尔纽斯(立陶宛首都)大学创立。该 校不仅是东欧地区最早的大学之一,而且在苏联统治时期,它还是广袤的苏联疆域内的第一座高等学府。旅行团在维尔纽斯曾瞻仰这所古老的学校。

  三国与俄罗斯(包括苏联时期)的纠葛和恩怨如影长随。16 世纪才诞生的沙皇俄国对波罗的海沿岸地区早怀觊觎之心,到18世纪末最终实现对其占领。1917年下半年,三国民族主义力量乘罗曼诺夫王朝被推翻,一战未止、权力更迭的复杂局面,分别向苏俄政权抗争,各自通过一场被本国人和西方史籍所称的“独立战争”赢得独立,并得到苏俄承认。1940年,三国成为苏联的加盟共和国。1989年8月23日,三国人民以大规模群众性的牵手活动组成人链表达摆脱苏联统治、重获独立自由的强烈诉求。旅行团瞻仰维尔纽斯大教堂前广场上那块嵌在地面上饰有立陶宛的“奇迹”一词的花砖,不禁心生感慨:这是绵延600余公里的人链的开端。

    话题二:

  如何欣赏欧洲的教堂教堂是到欧洲必看的项目之一。在一般城市中,教堂不仅是最高大,而且是最庄严、壮丽的建筑物。从中世纪起,众多信徒视教堂为上帝在人间的居处,也是他们聚会的场所。作为欧洲文化主流基督教的象征,教堂凝结着历代建筑师、能工巧匠的创造激情和智慧之光。 如何欣赏教堂是“微型讲坛”的又一个课题。   从建筑风格上看,欧洲的教堂有罗马风格、哥特风格、文艺复兴风格和巴洛克风格乃至现代主义风格等等,同一风格的教堂也不无二致。教堂是一个地域、一个时期的科学技术和艺术的集中体现。教堂建筑的变迁涉及面广,一言难尽;而内部主祭坛、布道坛、管风琴等等都形制多变,制作精良,雕塑、壁画亦美不胜收。总之,即使对不具有基督教信仰的人们来说,教堂也是欧洲历史、文化和艺术的重要载体,因为它以骄人外观和丰富内涵成为超越时空的里程碑,绵延、展示着欧洲的古老文明。   欧洲不少教堂是历代王室成员和历代名人的安息处。伦敦的威斯敏斯特教堂( West- minster Abbey,又译“西敏寺”,不同于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即 Westmi nster Cathedral),有多位各个时代的英国国王和精英人物如牛顿、达尔文、丘吉尔等长眠于斯。教堂中的“诗人角”安 葬着100 多位作家、诗人和艺术家,其中有“英国诗歌之父”乔叟、剧作家莎士比亚和现实主义作家狄更斯等。佛罗伦萨的圣十字教堂坐落 着文艺复兴后三杰之一的米开朗基罗、《君主论》的作者马基雅维利、人文主义者布鲁尼、科学家伽利略的墓,还有文艺复兴开拓者但丁的纪念碑。这些墓和碑的设计、雕刻和装饰出 自名家手笔,美观雅致,各具风格。

  教堂或修道院等又是世界艺术精品的荟萃之所。文艺复兴大师的巅峰之作如《最后的 晚餐》(壁画,达·芬奇作,米兰圣玛利亚感恩堂)、《创世纪》和《末日的审判》(前者为穹顶画,后者为壁画,米开朗基罗作,梵蒂冈西斯 廷教堂)、大理石雕塑《母爱》(米开朗基罗作,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以及难以胜数的艺术作品都必须进入教堂才有缘睹其真容。

  旅行团在欧洲的每座城市都不知疲倦地领略教堂的风采,在挪威的乡村还专门下车瞻仰当地才能见到的完全用木板搭建的“木板教堂”。

    话题三:   

    略谈欧洲一体化简单解读欧元设计从历史上看,实现欧洲联合的思想源远流长。目前已经实现的欧洲一体化的实践至少要从战后的1945年说起。当时,美国成为世界无可替代的霸主,苏联成为大国,西欧英法等强国沦为二三流国家,东欧和亚洲出现社会主义阵营。对此,西欧必须联合才能脱颖而出,抗衡苏美。西欧各国具备联合的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经济结构相仿,文化传统相似,地理疆域相连。经有识之士如戴高乐、阿登纳、丘吉尔、罗贝尔·舒曼、蓬皮杜、密特朗、斯皮内里、勃兰特、科尔等人及其后继者的持续几十年努力,在90年代建立了欧洲联盟,到本世纪初用欧元取代了欧元区各国的货币。至今,欧盟有28个成员国,欧元区有18个成员国。旅行团到访的拉脱维亚是从今年元旦起加入欧元区,立陶宛将在明年元旦加入。欧盟成为当今法规制定最严密、成员国之间渗透程度最高,相互依赖性最强的区域性国际组织。

  建立欧元区是欧洲一体化的重要成果,欧元纸币的设计颇具匠心。七种面值的纸币的正面是不同款式的门、窗,背面是不同款式的桥梁。门窗象征开放精神,桥梁象征联系纽带。门窗、桥梁都有两层寓意:作为欧洲国家,各国互相开放、沟通、联系;作为整体,欧洲大陆 和世界各地也互相开放、沟通、联系。纸币背面有欧洲地图。一些同样使用欧元的欧洲国家海外领地(如法属圭亚那)也有地图单独绘出。2004年欧盟扩大后,塞浦路斯和马耳他开始使用欧元,但是其地图尚未绘出。   不同面值纸币的门窗和桥梁,分别代表欧洲各个时期的建筑风格,七种纸币连起来看,可以了解欧洲的建筑发展的历程:5欧元(希腊式建筑)、10欧元(罗马风格建筑)、20欧元(哥特风格建筑)、50欧元(文艺复兴风格建 筑)、100欧元(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建筑),200欧元(19-20世纪的钢和玻璃结构建筑)、500欧元纸币上的是常见于大城市的20 世纪现代派建筑。   欧元的硬币有八种面值,由欧元区各国自行设计,估计目前流通的各种面值硬币有二百种左右。硬币的“共同面”全欧统一,其“国家 面”则是“自由天地”,款式百花齐放。有历史和现实人物、神话人物、绘画或雕塑名作(局 部)、国徽、地图、十字(包括双十字)、格言、乐 器、名家手稿、王家封印、签字押花、邮轮战舰、植物动物,以及各式建筑物等等,旨趣各异,精彩纷呈。   三位教授表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旅途中略抒刍荛之见与文史爱好者充分交流,游玩和学习得以相辅而行,确是赏心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