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网]春节“年宵花”如何赏玩?中国花文化“百科全书”详解[图]

05.02.2016  18:13
花文化“百科全书”与新春佳节“年宵花
花文化“百科全书”与新春佳节“年宵花

今日是立春,大后天除夕。辞旧迎春之际,如何才能赏好用好春节年花?带着一部75万言的百科全书式新著,上海交大设计系主任、中国花文化研究会会长周武忠等,当天向记者详解这门千年来沉默寡言的“隐学”。    

【中国花史数千年】    

中国是世界上拥有花卉种类最为丰富的国度之一,中国人驯化、培育、利用花卉的历史十分悠久,长达数千年。”在《中国花文化史》一书中,周武忠教授以春节为例介绍,春节又称年节,早在西周初年,即出现了一年一度的庆祝丰收活动。每逢这一除旧布新的日子,人们就十分重视用花卉以及带有花卉图案的饰品来装饰厅堂。因此,期间用来烘托节庆气氛的花卉,就被统称为“年花”或“年宵花”。    

据了解,我国幅员辽阔,春节时南北气候差异巨大,历史上选用年花的方式也大不相同。长江以北地区,由于气候寒冷,春节期间几乎没有花卉开放,梅花盆景、兰花盆景、水仙盆景等成为王公贵族府上的主要年花。大多数平民百姓消费不起这些昂贵花卉,就将对花卉及其象征的美好生活憧憬融入喜气洋洋的窗花剪纸和年画春联,比如象征繁荣富贵的牡丹、象征清雅和睦的莲花、象征长寿长久的菊花、象征梅开五福的梅花等。    

而江淮一带,这一季节开放的鲜花种类也不多,历史上主要使用花期正好在春节前后的春梅、蜡梅、水仙、蕙兰等点缀居室。    

【年花也有土洋之分】    

在上海,最早的年宵花会可以追溯至清嘉庆(1796~1820)年间,江南名园豫园以两梅为主,配之水仙、茶花、松竹等传统名花。其中,水仙是我国民间最为流行的年花。只要提前一个月雕刻水仙球,便可在春节如期开放。到民国初年,沪上一批花农自发组织的花卉展销,于春节前半个月在九江路一带举办,主要出售蜡梅、水仙、“岁寒三友”(松、竹、梅),以及各种梅、桃、桂、杜鹃、山茶树桩盆景,同时也经营部分温室生产的香石竹、唐菖蒲、马蹄莲、鸢尾等。    

时至今日,年宵花逐渐形成几大类型,按花卉来源可分为引进花卉和中国传统花卉。“洋花”主要包括各式洋兰(如蝴蝶兰、大花蕙兰、石斛兰等)、凤梨、红掌、彩色马蹄莲、仙客来、郁金香等;中国传统花卉则包括国兰(主要为墨兰、春兰)、牡丹、梅花、杜鹃、茶花、水仙、年橘、银柳等。    

周武忠介绍,如按花卉相对价格的高低,可分为所谓“高档”的盆栽,如蝴蝶兰、大花蕙兰、高山杜鹃、墨兰、彩色马蹄莲等;“中档”盆栽如蟹爪兰、凤梨、仙客来、红掌等;“一般”盆栽则如杜鹃、水仙、年橘等。    

【人均花卉消费仅2.6元】    

1899到1918年的20年间,英国园艺学者E·H·威尔逊曾5次来华,搜集野生观赏植物1000多种。11年后,他出版了一部名为《中国,花园之母》的著作。威尔逊认为,现代月季的亲本,温室杜鹃、报春,以及可食用的桃、橙、柠檬、葡萄、柚都是中国的奉献。用他的话说,“假如中国原产的这些花卉全部撤离的话,我们的花园将暗淡失色”。    

然而,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的人均花卉消费仅为0.36 欧元(约合2.6元),而瑞士则达到了77欧元。与世界上几个主要的花卉生产、消费国相比,中国的花卉产业发展十分缓慢。周武忠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花卉购买力不足,同样重要的则是,传统的花文化并未成为显学。    

自古以来,花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古代文人喜欢以文会友、以花会友,历代文人作品中也有大量用花来寄托自己情感的诗词歌赋……”周武忠表示,可惜现在很多人对传统花文化知之甚少,更不用说将这种独特文化介绍给世界了。他希望,以花为媒,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    

来源:解放网 2016.02.04    

原文: 春节“年宵花”如何赏玩?中国花文化“百科全书”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