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昆名家与高校师生共议“京昆艺术如何校园传薪”

28.04.2015  11:00
京昆艺术走进高校、走向青年已经实践好多年了,我们什么时候能看到青年大学生主动走向剧场、走向京昆艺术呢?”在4月23日于同济大学举办的“国韵流芳 校园传薪——高校京昆艺术普及教育研讨会”上,上海财经大学教授、多所高校学生京剧社团指导教师翁思南教授的这一番话语,引起了在座艺术家、高校京昆艺术普及教育工作者的深思。
  当天,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副书记、教委副主任高德毅,京昆艺术大师尚长荣、蔡正仁,上海京剧院院长单跃进、上海昆剧团团长谷好好,同济大学党委副书记马锦明,青年京昆艺术家王珮瑜、沈昳丽,以及同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戏剧学院等沪上多所高校京昆普及教育指导教师、京昆社团学生与会,交流京昆艺术校园普及教育的经验成果,从不同视角共同探讨京昆艺术在大学校园普及传播的有效途径和长效机制。研讨会气氛热烈,与会者热情发言并不时进行互动交流。
  高德毅指出,上海新一轮教育综合改革方案中提出“立德树人”,其实质是不仅让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康的情感。除学校课本教育之外,艺术教育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上海市教委将通过一系列载体,继续大力推进京昆等高雅艺术在高校的普及教育,让学生从中获得艺术的涵养和情感的培育。


  上海京剧院院长单跃进、上海昆剧团团长谷好好介绍了近年来在京昆艺术进校园方面做出的创新探索与实践。为了实现京昆艺术在青年大学生中更好的传播效应,京剧院、昆剧团在传播手段上不断探索,尝试运用解读、互动、体验等多种方式,增强京昆艺术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并在充分考虑大学生的心理需求与感受基础上,精心打造经典剧目,引入现代传播手段,增加趣味性、时尚元素,为大学生量身定制普及教育菜单,受到了青年学子的普遍欢迎。
  尚长荣、蔡正仁两位艺术大师不辞辛苦,全程参加了座谈会。尚先生动情地回忆起20年前他所亲历的京剧走向青年时的热烈场面,他说,京昆拥有了青年,就拥有了未来,京昆艺术走进校园、走向青年这项工作很有意义,今后要继续坚持下去。蔡先生建议,京剧昆曲走向校园的同时,高校也当加强大学生古典文学的普及教育,让更多大学生对古典文学产生兴趣,从而能更好地欣赏京昆经典剧目、并喜欢上京昆艺术。
  面对当前京昆传统艺术在高校普及教育中存在曲高和寡的现状,艺术家们并未表现出悲观。他们表示,京昆艺术进校园,其目的并非是培养戏苑里的接班人,而是通过走向青年,让青年学生直接接触、了解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之瑰宝的京昆艺术,从而培养一大批崇尚艺术、崇尚并认可中国文化、人格健全的年轻人。
  同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戏剧学院、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高校介绍了高校开展京昆艺术普及教育经验做法,高校专家还就京昆艺术如何更好地融入大学校园文化发表见解。
  马锦明在讲话中表示,多位京昆艺术名家和教育专家汇聚同济,体现了对大学生艺术教育的高度重视,感谢艺术家们多年来对高校艺术普及教育工作的积极推动和大力支持。她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大学文化建设的基础和重要源泉。京昆艺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通过京昆艺术进高校,可以让大学生在观赏戏剧故事、人物、情节的过程中学会辨识善与恶、美与丑、是与非,完善自身人格。希望今后进一步推进一、二课堂联动、学校与社会互动、讲台和舞台连通,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传播正能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同济大学历来重视戏曲艺术教育,在国内高校中较早引入了京剧和昆曲艺术教育。自2005年3月上海市教委授牌的“上海大学生戏曲艺术实践基地”正式落户同济大学以来,通过开展社团教唱、观摩参演、学术研讨、名剧进校、举办交流演出等精彩纷呈的活动,同济大学上海大学生戏曲艺术实践基地在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加深大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提升大学文化品位、推动校园文化繁荣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该大学生戏曲艺术实践基地还不断加强与上海高校其他艺术实践基地的交流互动,以更好地整合资源,开展跨学科、跨领域合作创新,共同实现上海高校校园文化大繁荣、文化育人大发展。此次研讨会也是同济大学上海市大学生戏曲艺术实践基地、上海京剧院联合举办的“在一起,我与京剧” 京剧走向青年系列活动之一。
  研讨会开始前,同济大学党委书记杨贤金会见了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副书记、教委副主任高德毅和与会的各位京昆名家,介绍了同济大学开展通识教育课程改革及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情况,并就推进高校艺术教育普及工作进行了交流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