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教育时报》:钱旭红:要改变世界,先改变思维

18.09.2014  11:35

      9月17日出版的《东方教育时报》,以整版篇幅,对我校校长钱旭红院士在暑期院士系列科普讲座上主题为“改变思维”的报告内容,以及时报记者对钱校长关于“大学生应该思考什么”的专访进行了报道。全文刊登如下。

 


 

图片说明:《东方教育时报》的整版报道

 

院士与市民面对面,华理校长寄语“撬起世界,支点只能是自己的心灵”

 

钱旭红:要改变世界,先改变思维

 

      为了能够拉近院士和市民之间的距离,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拓展知识视野,今年8月,上海市科协专门邀请了5位院士,举办暑期院士系列科普讲座,为广大市民及科学爱好者作海洋文化、城市建筑、环境污染及思维变革等方面的主题报告。华东理工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旭红受邀莅临,以“改变思维”为主题,向读者们讲述了思维变革和思维多样性的重要性。

 

  实习生 荀一清 时报记者 臧莺

 
  “要改变世界,首先要改变思维;要撬起世界,支点不是地球、国家、民族,也不是他人,只能是自己的心灵。”华东理工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旭红对思维自由的重要性尤其强调。他表示,只有思维自由了,才能够精神独立。思维自由的前提是,熟悉并把握多样性、差异性的思维和方法,这样才有取舍的自由、变化的自由、创造的自由,而不会禁锢在井底之蛙式的单一思维困境里。

 

      思维是真正的力量所在

 

      在钱旭红看来,在物质贫乏的年月,食物就是力量;在信息贫乏的过去,知识就是力量;而在思想贫乏的年代,思维才是力量。
  钱旭红认为,我们之所以成为人,是因为有大脑的存在,有左脑和右脑的存在以及两者之间的连接。人的大脑左右差异极大,远胜“现代电脑”。人的左右脑各司其职,对应于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两者间的连接,主司左右的相互协同作用。这些缺一不可,使得每个个体的人具有思维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在钱旭红看来,逻辑思维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形式逻辑,另一部分是辩证逻辑。在这两者之中,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们中国人的辩证逻辑强于西方人,但形式逻辑则较为薄弱。“中国的形式逻辑实际上是 ‘本土逻辑’,特点为多类比、少归纳而无推演。由于丢弃了墨家为代表的中华民族远古就有且本来领先的形式逻辑,同时又没有重视徐光启等在明朝时引进的西方形式逻辑,因此在逻辑思维方面,中国人相较西方仍然存在很大缺陷。”钱旭红指出,这种形式逻辑的薄弱性恰恰反映出了国人民族性格中忽视过程、结构、原理、程序的弱点,而由本土逻辑中产生的结论往往是马虎而经不起推敲的。“拍脑袋决策,拍胸脯落实,拍屁股走人”,钱旭红这样幽默地总结。
  “墨子造车及云梯,造滑翔机械,在力、光、声、染色等方面有诸多贡献,最早发现小孔成像原理和微分学原理,堪称逻辑学的奠基人。”尽管如此,令人惋惜的是,墨家却因强调“兼爱非攻”这种更为微观化、细节化的理念,鄙视古代中国家长式的社会结构和君主统治的宏观政策而被贬为“墨守成规”,最后惨遭丢弃。这让钱旭红深感遗憾。
  与此同时,钱旭红还强调,思维的自由与精神的独立密不可分。他提出了这样一个等式:精神独立=科学+人文=质疑+关爱。意思是科学知识不等于科学精神,人文知识也不等于人文精神,真正的科学精神应该是由大胆质疑、谨慎求证、独立判断、尊重事实、服从真理、谦虚坦诚、反思自省、包容与尊重这些要素共同构成的。“可见,‘科学质疑’与‘人文关爱’ 是精神独立的两个不可或缺的主导力量和首要要素,而知识仅仅是思维、精神、能力的载体,思维训练和精神的升华更重于知识传承和传播。”钱旭红表示,如果以前大家都认为知识就是力量的话,那么现在知识已不再是绝对力量,思维才是真正的力量所在。

 

      更重要的是思维方式的变革

 

      钱旭红强调,思考是超越观点的第一步,不过仅仅迈出脚步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在于思维方式的变革。“如果说,思考是动脑的原型的话,那么它难在深入;思维则是思考进行的过程和方法,因此它重在自由;而思想则是思考完成的结果和论断,贵在多样。所以说,重要的不是给予思想,而是思维。”
  “在如今这个信息时代,快速发展的科技使我们所看到的事物瞬息万变,‘眼见为实’ 早已成为老旧的观念,‘尊重事实而不迷信事实’则需要成为人们的新信条,因为在引力作用下,光线都会弯曲,更何况真相和事实。”在钱旭红看来,如今中国的国门已经打开,中西方的思维交织互补、碰撞融合,浸染了西方文化和思维的中国人应当更容易实现自由的、多样的、多维的思维。“脑、手、脚、眼、耳,手对称分左右,无法互置,独立互补,相容而超越。单耳得单声,双耳得立体声。单视为平图,左右同视则为立体图。左右人脑,各司形象和逻辑。”钱旭红以人体的功能作为实例,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说明了左右大脑协调的重要性,让读者深刻感受到,大脑是信息时代的核心资源。
  尊重事实并全面看待事实后,就需要在此基础上超越观点,超越单个观点并合理集成所有的观点,进而趋近规律或者真理。比如看待宇宙,如果分别单纯地从强调精确的经典牛顿力学观点、强调转换的相对论观点、强调多样的量子论观点出发,得出的结论难免片面、失之偏颇、难以深刻全面,而如果明晰这三种观点的差异、特点和相互关系,合理综合运用,就能更为正确地认识物质世界。
  在钱旭红看来,虽然超越观点在未来的时代势在必行,但实际上却很困难。“我个人认为,超越观点的基础就是要挣脱惯性和禁锢,就是要规避固步自封、禁锢僵化,我们不能被前人的观点所束缚住,现在我们需要的是自己的思考。”钱旭红强调。

 

      老师应该传授思维而非思想

 

      钱旭红在演讲中提出了这样一个独特的观点:人具有工具和图腾的“两像性”。据他介绍,古印第安人将图腾作为信仰,如果一个人的职业就是其本来所追求的信仰、尊奉的图腾,那么他将不仅仅会在工作中得到幸福感,而且会成为天才。但如果只注重自身的兴趣爱好,则也有可能走向极端危害社会;反之,如果一个人仅仅将职业作为不得不扛起来的责任,而无任何兴趣,那么工作最后也就难免沦为工具。因此,大学生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对职业的兴趣,并且在“工具”与“图腾”的两像性中找到一个平衡点,使自己既不至于走向极端也可以在工作中获得幸福。
  为了让大学生能够对未来的职业产生更多期待,大学就需要承担自己的使命。在钱旭红看来,大学应该为学生实现知识、素养、能力、思维、精神的超自然增值。“现在人们往往将教育简化为学校,将学校简化为课堂,将课堂简化为读书,将读书简化为考试,将考试简化为分数,但事实并非如此。如果用量子理论来看教育,教育应该是多样性的而不是单一的。”钱旭红强调,大学自治、教授自治和学生自治,是卓越的根本。严谨的科学实验早已证明,学习中,讨论比老师更为重要;创造中,批判和审慎是启蒙的先导。
  正因如此,教育贵在读“无字天书”,作“无言之教”,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才是真正的教育。钱旭红认为,教师应该传授思维而非思想,效同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忘记学校所学而剩下的,就是教育。”学校要培养的是能够独立思考、自由学习的人才,这就要求教师们能够突破学科、专业教育的工具性,以人文中的科学、科学中的人文为课本,传授学生更为高尚的精神。钱旭红认为,任何张扬的宣传只会塑造愚呆,或造成逆反,极少有可能教育出好的学生;反倒是不露声色的教育,犹如春雨润物无声,一夜醒来满眼春。

 

      原文来源:《东方教育时报》2014-09-17第13版| 作者:荀一清 臧莺

      原文链接: http://bk.shedunews.com/dfjysb/html/2014-09/17/content_29023.htm

 

      对话

 

当代大学生该思考些什么

 

——访华东理工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旭红

 

      时报: 现在的学生思维较活跃,也接受了来自不同国家的知识文化,您认为当代学生在思考方式上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钱旭红: 现在的学生要提防两种思维误区。第一就是同一、僵化的思维,这跟现在的应试教育有很大的关系。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就要做到有不同的备份系统,比如教师在给学生授课时,就可以用多省份的教材当作例子来讲课,让学生知道世界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的。第二就是叛逆,在同一、僵化思维影响下,学生到某一阶段就会发现思想其实不对,有些人就可能会走另一极端,不顾对错就要和教师对着干,体现出来就是叛逆。


   时报: 您提到“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情”,这里的出世精神指的是怎样的精神状态?
   钱旭红: 很多人认为“出世”指的是禅学意义上的远离尘世烦扰,其实我指的是一种看待事物的方法和态度。“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是因为你没有走出来,没有客观全面地去看待。这个道理放在做学问和科研上也是一样,要了解一件事,要做好一件事,你首先要做的,就是摆脱个人主义,挣脱自身所带来的困囿。

 

      时报: 大学》 中较为人们所熟悉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前半句却鲜有人知,您为何格外强调“正心”和“修身”这两个词呢?

      钱旭红: 整句话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整句话是不能断章取义的,它们要联系起来看才行。比如说你要成为政治家,就是“治国平天下”,你要成为科学家,就是“格物致知”。但是不论你要成为“什么家”,首先都要从改变自己开始,那就是“正心”和“修身”。现在的人大多注重改变物质,想着要去改变社会,改变条件,殊不知,真正需要改变的是自己的内心,只有从自己开始做起,才能影响到周边的人和事。

 

      时报: 现代大学生面临的困惑不少,您觉得如何才能协调好个人的兴趣和工作?如何平衡个人价值和社会责任?

      钱旭红: 我把人归为4类,第一类叫作行尸走肉。这类人只有自我“价值”,只在乎自己的快乐,不承担任何的责任。第二类叫作苦行僧,这类人则是一切为了责任,在忍耐、苦难、奉献中前行,虽然对社会作了贡献,但自己很痛苦。第三类则是人才,他们明白两者不可兼得,可以协调好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工作,在两者之间取得平衡。第四类就是天才,这指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智商高,而是这类人的工作就是他的爱好,他的爱好就是他的工作,他能够把自己所学发挥到极致,既让自己得到幸福和快乐,也对社会作贡献。虽然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是天才,但我想,如果能够分配好自己的业余时间,认真工作也认真玩乐,那么做个人才也是不错的。

      (实习生 荀一清 时报记者 桑翔)

 

      原文来源:《东方教育时报》2014-09-17第13版| 作者:荀一清 桑翔

      原文链接: http://bk.shedunews.com/dfjysb/html/2014-09/17/content_290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