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教育时报]交大学子让青春在创业中闪光[图]

27.11.2014  02:24

图为上海交交大创业团队成员合影。

  创业辛苦不平常。在创业路上,不乏敢于吃苦勇于创新的学子。他们是怎样走上创业路的?在创业的过程中,又经历了什么样的酸甜苦辣?时报记者近日走进交大,走进交大的学生创业团队,听他们讲述创业故事。

  在前不久落幕的首届“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上海交通大学选送的6支参赛团队获得五金一银,学校以团体总分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捧得赛事最高奖项“冠军杯”。这些创业故事就来自这些参赛团队。

   给建设物号脉不怕吃苦

  对于钢筋水泥的摩天大楼,或是红墙绿瓦的古建筑,在不损伤它们的前提下进行检测是个千古难题。为了破解这个难题,上海交通大学的爱丽舍团队成员走到了一起。团队成员来自船建土木、安泰经管、凯原法学各个学院各个专业。在课题组车爱兰老师的指导下,大家发现常常被忽视到的波动实际上是个重要角色。

  技术骨干、两项国家专利拥有者彭冬说:“我们只要敲一下建筑物,然后回收返回来的波,就能检测建筑物的强度和结构内部的损伤情况。其实就像中医一样,我们可以为各种各样的建筑号脉,通过不同的‘脉象’来为建筑诊断‘疾病’。

  团队中年纪最小的范岩旻有了以此创业的念头。创业的想法一提出,就得到了伙伴们的一致认可。“有技术、有市场、有前景,此时不做,更待何时?”擅长组织协调等工作的他对创业充满信心。

  于是他们立即开始着手研究,从理论研究,到数字建模,再到现场实验,花费无数心血,只为将一个简单的想法付诸实际。

  “收集波很简单,但是处理却非常困难。我们的导师做这个数据库已经花了10年时间,我们现在还在不断更新,正是这个强大的数据库能够确保我们的准确率。

  现场试验是最艰巨的环节。他们曾经钻进福建山区的隧道中,前方钻孔准备放置炸药,他们在后方做实验临危不惧。他们曾经将近一个月每晚通宵工作,只因为晚上外界影响更少可以使实验数据更精确。他们曾经在野外检测时寸步不离地守着设备,为此吃了整整一个星期的包子。

  “搞土木,就要吃得起苦。”他们几乎到过中国每一个省市,走遍无数工地,灰尘与泥土始终相随,却从未有时间欣赏当地风光。

  当技术渐渐成熟,他们有了一展身手的机会。今年1月,上海松江方塔外的空地上布满了线路,一名团队成员猛然挥起手中14公斤的大铁锤,用力砸向地面。“这就是我们‘号脉’的方式。”参与古塔保护工作全过程的陈峰说。铁锤敲击地面后,地下传回来的波就能告诉他们地基的情况。数天的检测,铁锤千百次的起起落落,无数数据的采集和记录,最终向他们揭示出方塔倾斜的秘密。团队以此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加固方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他们曾投入过南水北调工程的检测,参与过高铁的建设工作,各种重大项目的经历逐步为他们积累技术经验与业内名气。现在,公司正着手注册,多家风投也与他们取得了联系。他们离梦想已越来越近。

   让爱与教育没有距离

  2012年暑假,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本科生伍煦在暑期期间,加入到大学生支教队伍中。她远赴甘肃镇原二中投身支教,奉献爱心。1000多公里的路途,一个月的支教生活,武煦体会到每日跋涉10公里进山支教的艰辛,看到当地师资严重匮乏、孩子们时常无课可上的窘境,武煦深为不能持续支教帮助孩子们而困惑。她想:在科技如此快速发展的当下,除了亲临贫困地区当面授课,大学生支教还有没有别的途径?

  武煦在网络上和远在国外出差的家人倾述自己的烦恼时,忽然想到,自己和远在国外的亲人都可以沟通,难道不可以以这种方式支教吗?通过查阅国家相关政策计划,武煦欣喜地了解到,到2015年全国90%以上的偏远地区的中小学将拥有网络基础设备,自己支教的甘肃镇原也将在2014年加设网络设备。

  “我要利用网络基础设备不断完善的条件,搭建在线支教平台,将支教拓展为长期持续的教学补充,为孩子们打开一扇通往外界的窗户,让孩子们可以持续获得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宛如推开一扇窗,一个广阔的世界呈现在眼前。武煦立刻全身投入到这个全新的行动。她叫它“海角公益”,寓意将爱与教育传至天涯海角。

  伍煦的想法迅速得到了校内“志同道合”学生的响应,一批来自软件学院、媒设学院的同学纷纷加入到研发在线支教平台的队伍中。

  从梦想到现实的路,总是有一个经历风雨磨难的过程。在艰辛的研发过程中,困难自然不会少。最紧张的时候,10个人窝在学校的自习室里,夜以继日地搞研发,三个多月的时间里,连睡觉都是打地铺。在所有人的努力下,在线支教平台的核心技术——视频房间技术终于研发成功。

  在视频房间中,志愿者教师可以通过视频窗口与孩子们进行互动教学,电子白板的文件上传、拍照上传等一系列多功能教学工具则帮助实现顺畅的授课。

  随着在线支教平台的正式上线,海角公益组织也正式开始了公益实践的步伐,它以实地探访与远程授课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支教活动,增进志愿者教师与支教地的联系。目前,“名师大讲堂”和“贫困生反哺家乡计划”已经成为海角核心公益品牌项目。

  海角实践的脚步不曾停歇、范围不断扩大,目前已与吉林省、甘肃省、云南省等教育部门合作,在吉林集安、甘肃镇原、甘肃甘谷、云南洱源、内蒙古鄂尔多斯共设立了5个远程支教点,其中覆盖了两个国家级贫困县。并以上海、北京为公益服务中心,深入推进日常在线支教项目建设。随着项目的深入,志愿者教师与学生数量不断增加。目前网站已有3280余位志愿教师,36000余位学生,累计授课时长共计3万小时。

   技术让家居“超净化

  “甲醛猛于虎,想住新房不容易”。刚刚捧得首届“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的上海交大“居怡乐”团队,采用以“纳米银碳”长效催化分解甲醛和TVOC 技术为核心的一整套“超净化”治理方案,在室温下能将家居环境中的游离甲醛和 TVOC 持续长时间有效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让百姓有望舒享“超净化”家居。

  上海交大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赵斌元副教授是上海交大“居怡乐”团队的科学顾问,他研发的“纳米银碳”材料正是“甲醛家庭”的克星。“居怡乐”团队负责人王一雄介绍,甲醛和 TVOC 在“纳米银碳”材料中过“两道关”即被完全分解。“第一道关”是“吸附锁定关”:“纳米银碳”利用其微观的多孔结构,快速地富集空气中的污染气体,使它们被富集到“纳米银碳”材料当中并“锁定”。“第二道关”是“催化分解关”:“纳米银碳”利用微观的纳米颗粒结构与碳质基底形成的特殊催化体系,将富集起来的甲醛和 TVOC 彻底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后释放。整个过程在室温条件下同时不断地进行,源源不断地分解弥漫在空气里的甲醛和TVOC。

  据了解,“纳米银碳”的应用范围极广,用在空气净化上,可在家居、办公室、公共场所发挥重要作用。它可以全方位消除装修污染,改善空间环境,提高工作效率。以“纳米银碳”为核心的综合解决方案,针对新装修污染中吊顶污染、墙纸污染、木地板污染、木饰污染等,还包括新置家具污染,主要是各种木质板材和织物类。

  以“纳米银碳”为核心技术的“超净化”治理方案已在上海自贸区综合办事大厅牛刀小试,效果显著。王一雄提供了一组数据:治理前甲醛浓度在0.1-0.156毫克每立方米之间,大约超标1-2倍。经“居怡乐”团队治理后,甲醛浓度在0.005-0.033毫克每立方米之间,远低于国家标准。

来源:《东方教育时报》 2014.11.26 第12版

原文: 交大学子让青春在创业中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