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验证海底土里的放射性物质是否通过食物链转移

03.08.2016  22:39

  近日,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发生后由于放射性铯元素浓度超标,福岛县目前仍然禁止六线鱼、短吻黄碟、黑鲷、鲈鱼等21种鱼类的出货。

  那么核电事故造成的海底土里的放射性物质是否通过食物链继续转移到鱼身上呢?日本水产厅委托日本国立研究开发法人水产研究、教育机构中央水产研究所进行了实验。其结果显示,今后在福岛县海域诞生的鱼或其他海域游过来的鱼中,放射性物质浓度超标(每公斤鱼检出的放射线超出100贝克勒尔)的可能性极低。

  具体的实验方法是在水槽中添加核事故海域的海底土和海水,以再现自然界环境,再利用同环境中生长的沙虫和肉球近方蟹作饵料来饲养六线鱼和短吻黄碟70天,这期间一直检测着海底土、鱼、饲料的放射性物质浓度,每公斤土所检测到的放射线为140-220贝克勒尔;饲料中也有超过8贝克勒尔的,但整个实验期间六线鱼和短吻黄碟的放射线一直是2贝克勒尔以下,没有显著变化。研究组称,六线鱼是杂食性鱼,短吻黄碟具有摄食泥土中小动物的习性。通过该实验结果可得知海底土中的放射性物质不会通过饵料转移到鱼身上。

  以往的监控检测中曾发现,福岛核事故当时就在该海域的鱼中检测到较高的放射性物质。目前福岛县渔业协同组合联合会执行比食品卫生法更严格的自主基准,每公斤超过50贝克勒尔的不得出货。

(转载自食品伙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