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实地“把脉”:拥堵之谜,就藏在细节中

22.09.2014  15:23

  ■本报记者 龚丹韵 蒋娅娅
  城市之“”,问题究竟出在哪?真的“没有办法”了吗?记者跟随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交通工程系主任杨晓光教授,上周六从位于新江湾城的橡树湾小区门口出发,一路坐公交车、转地铁,再加漫步。杨晓光教授边走边对沿途经过的种种不合理交通设置进行“把脉”。在他看来,城市治堵的第一步,就是细节。

   国浩路1201公交站
  那天一早,记者赶到与杨晓光教授约好的会合地附近。目光所及,江湾城的道路绿树环抱、慢行道宽敞,一看就是经过精心打造,仿如公园。然而在短短的国浩路上,起初怎么也找不到“接头地点”——1201公交站。记者所乘的出租车两次掉头后,终于在绿树丛荫中勉强辨认出了车站。杨晓光已经等在那里。
  这样一个小小的车站隐含了多少问题?杨晓光一一道来。

   【病灶一】隐蔽的公交车站
  国浩路的绿化隔离做得很好,公交车的站牌只有一根三角柱,竖立在两层绿化带之后,不易被发现。“只有住在附近的人,才对站点位置了如指掌。”杨晓光说。【小手术】 车站外移。顶部的灯晚上不妨亮起来。还可以在小区门口,树一个标识,详细写上“1201路公交车,接驳地铁10号线,向左转20米可达”。

   【病灶二】公交间隔不确定
  大约9:30左右,一辆1201路公交车刚刚开走。杨晓光做了一个预判:“下一班慢慢等吧。1201平均间隔20分钟,但我之前有等过近40分钟的纪录。
  这里,仅此一辆公交可接驳地铁10号线。如此“最后一公里”,究竟能把多少人吸引到公交系统上?杨晓光说:“附近的小区里,几乎每家人都有一辆车。没车真的不方便。”他还建议记者看一下公交站牌,除了站名,上面几乎啥都没有。没有线路图,也无换乘示意。若不事先知晓在哪一站可以换乘10号线,光看站牌无从得知。
  最终我们在此等候了25分钟,方才坐上了下一班车。【小手术】 公交车提供固定时刻表。显示牌附上简单的路线图,点明哪一站可换乘地铁。

   【病灶三】公交车停靠占道
  1201路公交一旦靠站,就把唯一的一条车道堵住。记者亲眼所见,即使车流量不大,行驶中的小汽车也不甘心被公交挡住,直接车头一歪,占用旁边的反向车道去超车。【小手术】 公交车停靠本应有一个港湾式的区域。可以把公交车站前移一点,在原本的停车位置划出一块供公交车停靠,就不会挡路。

   【病灶四】不该有的停车带
  小区大门向左20米,是1201路车站,但站在小区门口首先入眼的,是一排停车区,公交车几乎看不到。
  路边停车带的危险,不止于此。对小区居民而言,进出小区时,很难被直行车辆发现,十分危险。【小手术】 小区门口种植低矮灌木,而非高大的乔木。撤掉路边停车位。“当小区门口形成一个视觉三角区,车站、停车位就必须设置在三角区外。”杨晓光给出了他的“药方”。

   五角场淞沪路地铁口
  从新江湾城乘坐10号线,来到了五角场商业中心地带。
  这里的交通景象,与新江湾城完全不同:人流车流十分密集。公交车停靠,出租车扬招,还有商场停车库车进车出,瞬间乱成一团。
  “这里是个很典型的拥堵路口。”杨晓光说,病灶还真是不少。

   【病灶一】公交车停靠不进站
  在百联又一城门口的公交车站,记者观察了10分钟。五六辆公交车进站,却没有一辆真正进入港湾停靠,都是在离站台两米开外的机动车道直接停下,然后开门上下客。体积庞大的公交车一占道停车,瞬间,后边排队的车辆就堵成了一条长龙。【小手术】 公交车不愿进港湾停靠,原因有两个:一是港湾前后均有私家车在路边违规停车,留给公交车的停车距离相对较短,司机不愿进来;二是港湾离十字路口很近,公交车一旦进了港湾,就要连续变道方能回到直行道上。针对这两个原因,一是加强管理,用更明显的标识警示“此处严禁停车”,二是要更合理地规划公交线路。

   【病灶二】右转车逼停行人
  右转车一辆接一辆跟得很紧,完全阻隔了行人通行。不少行人放弃斑马线,找空子四处乱窜,只求赶紧过去。好一片人车混战的场景。【小手术】 不妨借鉴宁波的经验,倡导交通文明礼让。宁波从2010年开始,当地交警强力启动“斑马线前车让人”行动,违反规定者将被罚。此外,在宁波城区不少路段还有“文明礼让示范斑马线”,统一设置成彩色的,并设减速标线和温馨提醒标志。多一些人性化的设置,完善细节,能让司机更懂得礼让。

  【病灶三】不合理的路口规划
  这里的骑车人到了路口,怎样过马路呢?笔直往前,直冲向路口中央,与各种机动车混杂抢道。行人相对好一点,是因为稍远的地方,为行人设置了安全岛和斑马线,而自行车、助动车却在交叉路口中央横冲直撞。【小手术】 与江湾城的十字路口类似,应该防止慢行系统直接冲上路口中央。这里可以直接把行人的安全岛和斑马线拓宽,将骑行者一起规划进去,引导他们走一旁的斑马线。

   同济大学正门
  记者随杨晓光来到了同济大学正门口。宽阔的四平路与双向二车道的彰武路交叉。课间,大学生们骑着自行车集体过马路,更使此处拥堵成了老大难。
  彰武路对慢行者十分友好,自行车道、行人步道并无台阶区隔,而是无障碍持平。宽阔的慢行道上,绿树环保、光影交错,漂亮的道砖延伸向前。然而一旦来到交叉路口,又是一番人车混杂的景象。
  “这一带的慢行交通系统是我做的整体规划。”杨晓光很是遗憾,“恰恰是一些没有处理好的细节,让此处人为拥堵量大幅上升。

   【病灶一】自行车道有台阶
  下课了,大批学生正骑着自行车,笃悠悠穿过马路。随后就会发现,自行车道入口居然不在正前方,必须要绕个小弯,再上一个狭窄的斜坡。于是,许多人图省事,干脆不上台阶,直接骑到马路上,与机动车抢道去了。
  这下“可怜”了彰武路的右车道,负荷量极大:偷懒的自行车、右转弯的机动车、四平路左转弯机动车、非法违规停车,全在这条路上,怎能不拥堵?每逢高峰时段,四平路大量左转机动车几乎过不了,就是堵在了彰武路,大家齐齐停在交叉路口中央,让路口红绿灯几乎失效。【小手术】 去掉正前方自行车道的台阶。路口的圆弧区都采取无障碍斜坡,自行车、行人能够舒适地进入慢行道时,彰武路机动车道也就释放了大量压力。再加上严格执法,禁止违规停车,“改善20%-30%的拥堵量,绝无问题。”杨晓光对此很有信心。

   【病灶二】隐蔽的停车场入口
  沿着彰武路的慢行道走,杨晓光在一棵高耸的大树前站定,问我们:“知道大树前方是什么?”记者表示,树太高,什么都没看出来。
  直到走过这棵大树,才豁然发现,前方是一个颇大的公交站台,紧挨站台的则是车辆进出频繁的车库出入口。这里有行人和车辆直行、有停车场车辆横向转弯进出、有公交车随时靠站,时不时就挡了彼此的道。“这个点设计不合理,就好比道路上长了一颗毒瘤。”杨晓光比喻。【小手术】 遮挡视线的大树改成矮灌木,车辆和行人可以及早发现车库入口。公交站台与车库入口太近,不妨拉开点距离。

  【 病灶三】不合理的人为障碍物
  十字路口,骑车人本应在右前方斑马线过马路,可是有一圈小石柱挡道。于是骑车人纷纷选择直接离开自行车道,笔直冲向交叉路口的正中央去了。【小手术】第一步,去掉遮挡物。第二步,在路口圆弧角上树立栏杆遮挡,阻止慢行者直接冲向交叉路口中央。

   【病灶四】多余的自行车左转灯
  四平路道路宽阔,连自行车道上也有左转弯信号灯。然而每逢高峰,它正是制造拥堵的元凶之一。
  左转自行车信号灯亮红灯了,左转骑车人大批停下,堵在路口。这让明明可以直行的骑车人怎么通过呢?他们不是机动车,才不愿意乖乖跟在后面一块儿等,当然是使劲按铃、呼喊“让一让”,你推我挤,非要穿过黑压压停住的自行车群。既然如此,左转骑车人也乐得“做好事”,干脆自己也动起来,闯红灯左转走了。【小手术】 去掉自行车信号灯。引导慢行者一起先过马路。左转的骑车人在转90°斑马线上二次过马路。
   http://newspaper.jfdaily.com/jfrb/html/2014-09/22/content_182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