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澄湖大闸蟹23日开捕 尝蟹季里直击阳澄湖环保战

13.09.2016  13:43

  今年中秋,似乎很难吃到阳澄湖的蟹了。昨日(9月11日),记者从阳澄湖大闸蟹行业协会获悉,由于今年多雨连着高温,大闸蟹成熟周期推迟,阳澄湖大闸蟹定于9月23日开捕。全国各地已经开售的阳澄湖大闸蟹,自然假冒居多。但知情人也透露,少部分阳澄湖的养殖户会提前上市一批大闸蟹,但价格会很高。

  秋风起,蟹脚肥。记者更关注的,是阳澄湖的生态问题。几个月前,阳澄湖新三年生态优化行动公布,多项任务指标与力度,均令外界为之一振。尤其,有过此前成功治理淮安白马湖经验的苏州市长曲福田,对阳澄湖的生态治理更是重视有加;曲福田明确提出,要通过阳澄湖新三年生态优化行动,使阳澄湖地区成为苏州“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

  不过,要想拿下阳澄湖,难度可不小。据3月22日出版的《苏州日报》报道,阳澄湖围网养殖,今年底前再拆1.6万亩,缩减一半;印染企业,三年内再淘汰74家;船餐,在总共402家基础上,再清除121家;整个方案实施范围,更是扩增3倍至2750平方公里,边界从此前的常熟尚湖,直接推进到了长江边,几乎把1/3的苏州市都圈了进去。

  毋庸讳言,这样一份雄心壮志的行动纲领,很可能会令一些沿湖的养殖户、经营者们心头一紧,担心自家的围网或餐馆会否受到影响;还有爱啃大闸蟹的“吃货”们,兴许已经在担心起今秋的螃蟹价格是否又要看涨。但对于城市的决策者来说,他们考量的绝不仅仅是这“眼前的苟且”,而是要精算一笔更长远的“生态账”。

  虽然阳澄湖名声在外,“江湖地位”很高,上海人也很关心。据一位阳澄湖渔政站的朋友告诉记者,1992年他刚到渔政所工作的时候,阳澄湖还清澈见底;到1997年,湖水开始被发现富营养化;到2000年,出现了蓝藻。只用了8年时间,原先“一根针掉下去也能捡起来”的阳澄湖,消失了。据他回忆,2000年的时候,快艇已经开不进阳澄湖了。围网密密麻麻,一片接一片,围成一座蔚为大观的迷魂阵。他们分站的管辖范围内共有27000亩水面,养殖面积达到了21000亩。他形容:“即使是渔民和渔政所里的工作人员,晚上也不敢贸然到湖上去,那很可能是要迷路的。

  这还只是过度围网养殖一项的污染,加上沿岸数百家污染企业的排放,农业面源污染的流入,以及周边农村生活污水的侵害,深陷污染重围的阳澄湖不堪重负,水质降到了地表水Ⅳ类水平,还一度引起全国的关注,令阳澄湖大闸蟹也遭受牵连。

  不过,近年来阳澄湖水质开始提升。尤其2013年,苏州市政府实施了首轮阳澄湖三年生态优化行动,投资56亿元,共实施了拆违、清淤等178个重点治理项目。到2015年,阳澄湖湖体水质由2013年的地表水Ⅳ类提高到2015年的Ⅲ类,通俗而言,即从“不宜人体皮肤直接接触的一般工业用水”的水平,提升到“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的水平。

  阳澄湖治水,对于苏州城来说,这是一个千古的治理难题,也是一段刻骨的城市记忆。大约1000年前,范仲淹主政苏州时,同样曾为治理阳澄湖而挠头。只是当时的范知州,面临的水患是洪灾,而困扰他的,则是拮据的预算和朝廷悭吝的权臣。千年之后的今天,阳澄湖再次给城市的管理者出了一道难题,不过这次的水患变成了污染,而要面对的则是化学需氧量、重金属,以及平衡各方复杂的利益群体。这三年,阳澄湖继续环保战,还有不少硬骨头要啃,但总要靠勇气和智慧去解决。

  至少目前看来,阳澄湖大闸蟹应该不会像长江刀鱼那样,成了让人遗憾的稀罕物。但是,也愿诸多饕餮客,多留一份“环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