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无性别公厕引争议 由各区根据实际需求自主试点
去年11月对外试开放的上海首座无性别公厕曾引发热议,记者昨天从上海市绿化市容部门获悉,浦东新区张家浜滨河绿地的无性别公厕开放至今,累计接待3万余人次。近期,黄浦区大林路93号的公厕也改造成了无性别公厕。至此,上海已有2座无性别公厕。绿化市容部门表示,对于无性别公厕,仍将保持试点的方式,由各区根据实际需求,决定是否将个别环卫公厕改建成无性别公厕。
男女厕位“黄金比例”难把握
所谓无性别公厕,即没有性别限制的厕所。设置无性别厕所的目的,是让厕所能根据实际情况调节厕间的使用,减少女性排队等问题,同时充分照顾母婴、儿童、残疾人等弱势人群的如厕需求。
上海市市容环境质量监测中心负责人坦言,由于女性如厕排队问题突出,过去上海公厕的设计和建造反复纠结于男女厕位的比例。女性厕位是应该酌情增加,但增加多少很难把握。数据显示,去年上海公厕平均的男女厕位比大约在1:1.1,而根据新建公厕的相关要求,男女厕位比要保持在1:1.2到1:2.5,在此范围内,根据公厕所处地区的不同情况对比例进行调整,但没人能精准地把握男女厕位的“黄金比例”到底是多少。
无性别公厕有优点,也有争议。张家浜滨河绿地和大林路的无性别公厕都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排队现象,但仍有许多市民对卫生、隐私等问题表示担心。
绿化市容部门公布上海首座无性别公厕运营情况的同时,还公布了今年上海环卫公厕的新建改建计划:预计新建环卫公厕19座、改建182座,新建、配建第三卫生间40座,确保中心城区公厕服务半径250米至300米,其他城市化区域公厕密度不低于3座/平方公里。
第三卫生间为何更易推进?
市绿化市容局副局长鲁建平表示,目前上海只试点了2座无性别公厕,此后将视运行情况再决定是否增加。各区可根据实际情况,自主开展一些试点。
相比无性别公厕,上海对待第三卫生间的态度更为积极。第三卫生间最早出现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是男女都能使用,残疾人、老人和幼儿可以在异性家属陪同下进入的卫生间。
不过,第三卫生间在上海也处于起步阶段,绿化市容部门去年的统计显示,上海市城镇化地区共有环卫公厕2000多座,农村公厕有3000多座,而配有第三卫生间的公厕仅占前两者相加总数的1%左右。
之所以数量较少,主要是因为空间限制。参照欧美做法,上海制定了相关指导意见,建议第三卫生间使用面积不小于6.5平方米,内部设施应包括成人坐便器、儿童坐便器、儿童小便器、成人洗手盆、儿童洗手盆、多功能台、儿童安全座椅、挂衣钩、呼叫器等。然而,近年来上海公厕的发展已趋于稳定,每年新建数量很少,而已建成的公厕大多很难再为增设第三卫生间腾出地方。
既然寸土寸金,为何对待空间受限制较少的无性别公厕,上海反而比第三卫生间更谨慎?业内人士认为,安全、卫生和隐私问题是关键。此外,有相关指导意见明确了上海第三卫生间的配置目标:分别有10%上海中心城区和8%郊区的一、二类环卫公厕配有第三卫生间,这让第三卫生间的推进动力更足。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