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1”方案探索部市共建办高校

31.12.2014  18:18

 改革关键领域

  人事制度 激励结构涉及校内各级组织改革,对学校全局将发生“震动性”改变 

  人才培养 完善本科生招生制度,实施致远荣誉培养计划,20%的学生将纳入致远荣誉计划,可以动态进退 

  科研体制 建立科研活动全成本核算机制,完善科研大团队的引导机制和科技创新激励机制等 

  本报讯 (记者 易蓉)随着北大、清华和上海教育综合改革方案陆续获批,“两校一市”国家教育综改试点正式全面推行,2015年将迎来中国教育综合改革元年。年关交替之时,昨天,上海交通大学综合改革方案得到国家教改办的正式批准,成为国家试点外首个获批的高校方案。上海交大综改为“1+3+1+1”方案——即完成现代大学制度;深化人事改革、人才培养、科研体制改革三个关键领域;拓展国际化办学优势及推进资源配置模式改革。共涉及50条改革措施,其中制度激励与部市共建是关键。 

 探索部市共建

  今年7月,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原则同意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上海市承担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试点,“两校一市”被赋予综改使命。与北大清华特殊的地理位置不同,作为坐落地方的教育部直属高校,上海交大的综改基本形成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大学治理框架,目标除了建立以制度激励为核心的现代大学治理体系外,更希望探索以部市协同为支撑的部属高校自主发展道路。在50条改革措施中,10条与上海有关,上海交大发展规划处处长杨颉解释,交大希望通过纳入上海高等教育整体框架,为上海承担更多责任、做出更多贡献,为更多高校带来示范的作用。  

 制度激励活力

  交大方案注重制度激励,即充分利用现有办学自主权,积极争取政府的政策支持,将改革的着力点由“资源激励”转向“制度激励”,充分释放学校的创新活力。“制度性障碍比资源性障碍更深刻影响高校的发展。”杨颉表示,“现在高校资源面临结构性不合理的问题,但更主要的是需要制度的突破。”  

  2015年将上海交大深入推进以综合预算为核心和以分类发展为核心的人事制度改革。激励结构涉及校内各级组织改革,将带来人事、绩效变化,对学校未来全局将发生“震动性”改变。 

  除人事制度,人才培养模式和科研体制是上海交大全面推进改革的另外两项关键领域。人才培养方面,上海交大将完善本科生招生制度,完善通识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实施致远荣誉培养计划,推进研究生第二学位培养模式改革等。其中,20%的学生将纳入致远荣誉计划,并且可以动态进退。 

  科研体制改革方面,将全面提升学术创新和科技服务能力。例如通过完善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体制机制,建立科研活动全成本核算机制,完善科研大团队的引导机制,完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强化跨学科交叉研究机制建设,构建高效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加强高水平智库建设,创新医科建设与发展模式等。 

  递送教育部的方案用了10个月完成,而实际上交大改革已经进行了多年探索,人事制度改革、学术委员会体系等均已在具体实施阶段。“增量的改革已经做了很多,未来要进行更难的存量的改革,而综改是契机。”杨颉说。  

来源:《新民晚报》 2014.12.31 第A8版 

原文: 上海交大改革:两成学生动态进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