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张新颖教授、包刚升博士作品获“2014中国文艺•全球推介”

15.12.2014  14:07

新闻中心讯 由鲁迅文化基金会携手搜狐文化中心主办的“2014鲁迅文化论坛”于12月5日开幕,同日揭晓“2014中国文艺•全球推介”20部优秀本土原创作品,涵盖文字、影像、舞台(音乐)、艺术四大类别。在入选的“年度文字作品榜单”中,我校中国语言文学系张新颖教授的《沈从文的后半生》、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包刚升博士的《民主崩溃的政治学》夺得五席中的二席。

个人与时代:悬殊力量的角逐

长期从事沈从文研究的张新颖教授于2014年6月带来传记作品《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这部传记特别着力于呈现沈从文后半生漫长而未曾间断的精神活动。“长期以来,大家的关注点都在于沈从文的文学成就,而对于其在40岁之后的经历研究则很少。事实上,我认为沈从文后半生经历的丰富程度超过其前半生,这在作家乃至知识分子群体中都是很罕见的。”这一系列数量大、真实性强的原始资料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之后的社会研究提供了详实的文献基础。

在张新颖看来,沈从文其人其事实乃反映着个人与所处时代间的关系。“二十世纪以来,时代的力量日趋强大,而个人的力量则显得渺小。那么,力量悬殊的双方,是否还可以构成具有意义的关系?作为个体的‘人’,是否只能跟着时代洪流前进?”因此,他在书中刻画了一个时代剧烈变动中弱小个人的全力挣扎,连续、细密、复杂的个人精神活动反映出平凡生命以柔弱方式显现的强大勇气和信心,以及一个“有情”的知识者对历史文化长河的深沉而庄严的爱。

自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始,海外文学界已有沈从文研究的历史传统,此后,八十年代业内掀起的“沈从文热”亦非一蹴而就。本次“中国文艺•全球推介”甄选作品的基本信息已被译介为十个语种,将制作为“中国文艺宝盒”赠送给45个国家的506家政府文化主管部门、重要民间文化机构、大学和知名图书馆网站。

据了解,《沈从文的后半生》一书在国内已获得了超出专业学术范围之外的读者关注度,跻身各大年度好书榜单前列。张新颖也希望,通过这一平台能继续将沈从文的人生经历传递至更多国家,激发对个人与时代关系的深入思索,使得“重新发现”沈从文被赋予更多内涵与意义。

新兴的民主:转型国家的探索

在比较政治与转型研究领域颇有建树的青年学者包刚升博士则着重于全球政治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对民主政体崩溃的原因和因果机制展开了系统论述。2014年6月,《民主崩溃的政治学》(商务印书馆)的出版消除了对政治转型与民主不稳定的诸多误解,也为“如何避免新兴民主政体的失败”以及“建立怎样的民主体制”提供了参考。

民主崩溃(democratic breakdown)是影响重大的政治事件,它通过改变一国的政体改变了数百万乃至上亿人的生活。谈及网络舆论对书名产生的某些误解,包刚升首先作出了回应与解答,“研究民主失败,不是为了论证民主注定会失败,更不是为了否定民主。关于民主崩溃的研究,实际上属于民主转型研究这一领域。在这个领域,一类研究关注的是民主转型为什么能成功,另一类研究关注的是民主政体为什么失败,《民主崩溃的政治学》就与此有关。”在包刚升看来,高度的选民政治分裂导致严重的政治冲突,而离心型民主政体无法塑造有效的国家能力,两者的结合倾向于导致民主政体的崩溃。

如今,不少新兴民主国家,如最近几年的泰国与乌克兰,在政治转型的道路上遇到了重重困难,一些新兴民主政体面临崩溃的风险或者已经遭遇崩溃。因此,《民主崩溃的政治学》正是从理论层面为理解民主政体崩溃提供了一项新的学术支持,从实践层面则是为避免新兴民主政体的崩溃提供了政策建议。“总体来说,就新兴民主政体而言,《民主崩溃的政治学》的政策建议是两条:一是降低选民政治分裂或分歧,对于维系新兴民主政体的稳定是有利的;二是采用向心型民主制度安排,而非离心型民主制度安排,对于维系新兴民主政体的稳定是有利的。”

民主崩溃的政治学》作为一项原创性的经验研究,极大程度地弥补了过去国内学界对民主经验问题的研究空白,也消除了从学界到媒体对民主问题的一定误解。包刚升希望通过探讨部分国家历史上民主崩溃的原因,来从政策上回答如何避免新兴民主政体的失败。“总之,新兴民主政体在这些方面的挑战很大,希望这项研究能为新兴民主国家如何降低民主崩溃的风险、如何提高民主的稳定性提供政策启示。”

“2014中国文艺•全球推介”是一次中国人文化生活的年度盘点,也将成就一场原创本土文化与世界的对话。推介11月初启动后,得到文化领域数十位大腕的支持和投票,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历史学家杨天石担纲文字类评审。提名作品综合嘉宾评审团、媒体观察团、搜狐网、鲁迅文化基金会等多方意见,产生最终四大类20部获奖作品。另据报道,张新颖教授的《沈从文的后半生》与包刚升博士的《民主崩溃的政治学》两部作品同时入围《新京报》“2014年年度好书”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