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晨报·头条]房颤:“缓”病还须“急”治[图]

09.11.2016  21:12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也就是说心脏跳的节律、频率都不正常了。是临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人群患病率接近1%,按此计算,中国的房颤患者高达1300万。这种常见疾病,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大大提高了患者的死亡率和脑中风的发生率。

当人们一开始有房颤的时候,往往不重视它,因为发作的时候比较难受,但忍一忍,也就过去了。而且普通民众对于房颤的危害性并不太了解,它并不像某些心脏疾病会让人晕厥或猝死,房颤只能说是一个‘温柔杀手’,它的危害是一点点加剧的,慢慢地来损害你的健康。这种常见疾病,可导致中风,心功能减退,以及生活质量下降。”上海市胸科医院心内科副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心房颤动诊治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刘旭教授遗憾地说道。“房颤总体来说是个缓病,一般不会立刻致命,但是如果拖到持续性房颤或者出现更严重的情况,就会错失治疗的良机乃至致命。

抓住最佳治疗期

能有机会做手术还是好的,曾经有一对老年夫妇,老太太是拄着拐棍来的,她在不久前中风了。“我碰到不少患者是在中风了之后,迫切地想要来进行治疗,但中风这个结果是不可逆的,此时再来治疗房颤,意义不大,所以我很坦诚地向那对老夫妻说明了情况。其实要知道,如果她早点来,完全有机会治好房颤,中风也可能不会发作,我真的为她感到非常惋惜。”刘旭教授遗憾地说到。  

我们希望患者能够在房颤的早期发现,最好在阵发性房颤开始往持续性房颤发展的时候,比如一月发作一次的时候就采取导管消融治疗。”刘旭教授告诉笔者,房颤作为“缓病”,可以允许患者有一定的犹豫期,先尝试着采用药物治疗。“但我一定会跟他们把病情讲清楚的。”刘旭教授强调说,他会告诉患者,房颤也许相当长一段时期都不带来难受的感觉,或者发作时候症状较轻,病人觉得可以耐受,但是疾病始终存在。这个疾病是进展性的,它一定会越来越重。阵发性房颤的病人由于病情比较局限,所以导管消融的成功率高,不易复发,而如果有患者不把房颤当一回事,也许3-5年后,就不能再实行手术了。  

发起来很难受,忍忍就过去了。”拖延治疗的患者会对刘旭表达当时的心态。房颤发作的时候确实能忍过去,而且有的时候患者发现忍了几次之后,症状减轻了,他们会侥幸地以为房颤好转了。“其实这是一个误区,房颤患者在阵发性阶段,发病时心跳一会快,一会慢,症状十分明显。当这些患者的房颤从阵发转变为持续性房颤时,因患者对这个情况的长期耐受和持续性房颤时心跳相对缓慢,所以患者自己感觉好了,但其实当阵发房颤转为持续性房房颤时,说明病情加重,更需要及时治疗。”刘旭在临床中碰到不少令他感到惋惜的拖延病情的病例,不过他也欣喜地看到,随着房颤导管消融治疗技术不断发展,治疗效果越来越显著,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患者接受了这一治疗方式。  

手术不可怕,患者无须过多顾虑

很多人听到要做手术就会觉得有顾虑,会担心害怕有什么风险,其实消融手术是一个微创手术,术中会出现生命危险的比例只有千分之一。房颤导管消融手术,就是通过静脉穿刺的方法,送进一根直径只有3—4毫米的管子,进入心脏房颤的病灶部位,消融和祛除房颤病灶。你所看到的这个活动的黑影,正是在清除病灶。等到清除完毕之后,再把这根心导管从穿刺的部位撤出体外,进行局部止血。体外是看不到任何疤痕的,整个手术时间只有一到一个半小时,患者的痛苦并不大。”  

手术采用局部麻醉的方式,患者是在清醒的状态下接受手术。为了消解患者的担心和顾虑,在手术前,刘旭都会耐心地告知患者:“等会在手术中有任何的痛苦和难受,你都可以和我们沟通,我们会马上来处理这个问题。”患者在消融手术中较常表达的不舒服是感到一种烧灼感,就像是一下子喝下一杯开水的感觉。这时刘旭教授就会解释说:“对,在这个特定的部位会有这种感觉,它会持续一两分钟,很快就会过去的,你稍微忍耐一下。”人的恐惧往往来自于对未来的未知和不确定,当刘旭这样解释了之后,患者一般都会安定下来。  

刘旭说:“我要好好把消融手术的原理和步骤介绍清楚,可以让大家有更多了解,打消对手术的顾虑。”在临床工作中,刘旭常常碰到一些患者,在三四年前因为房颤来就诊时,由于害怕疼痛,害怕手术而只是采用了药物治疗,可是后来房颤发作得越来越厉害,只能再次到刘旭处来就诊,只是这时疾病已经变得更为严重了,手术难度也加大了。  

关注患者长期的生活质量

前几个月,有一个患者因为冠心病来看刘旭的门诊,他问刘旭:“刘医生,你还记得我吗?”刘旭一看,这是他十多年前的病人,就是最早一批接受消融手术治疗的房颤患者。“我记得他的,当时他一直在炒股票,可是房颤发作得很频繁,有好几次都在证券所晕倒了。由于严重影响了他的生活质量,他决定让我给他用新方法进行治疗,后来效果很好,过了十多年,我才第一次见到他,而且看的并不是房颤而是冠心病。”  

刘旭教授指出。做了18年房颤的研究和治疗,刘教授最开心的时候,是见到几年前治疗的老病人前来复诊。在他心目中,房颤患者长期的生活质量才是最值得关注的事情。  

我个人觉得治疗也要适可而止。”刘旭教授最新的研究就在这里。“就像一扇窗,上面落满了灰尘,已经看不清楚外面了。你要每一个死角都擦干净一定会花很多时间和功夫,而如果需要达到‘看清楚外面’的目的,其实只要擦几个关键的地方就可以了。”  

刘旭教授和他的团队发现,对于房颤的病灶,如果只把几个主要的关键点搞定,其余的病灶则无法诱发房颤,手术效果和完全清除一样。但是手术时间会节约一半。“我们团队之前一台导管消融术时间约在3小时,现在1.5个小时即可完成。”时间短了,患者发生并发症的概率也降低了,对患者的生活影响也很小。刘旭认为,在保证治疗效果的情况下,追求更好更安全的方法是医生的责任。  

刘旭教授指出:“房颤在35岁以上人群中的发病率是0.2%,目前研究发现房颤的六大诱因,其中年龄因素是最重要的。年纪越大,房颤的发病率越高。尤其是有高血压、冠心病、肥胖、心肌疾病以及家族遗传的人都是房颤的‘目标对象’。房颤患者的血栓栓塞风险比一般人高多了,而血栓栓塞,尤其是左心房血栓脱落后会引起脑梗塞,这类情况比高血压导致的脑梗塞面积更大,致残的程度更重,致死的风险更高。特别是患者出现高血压合并房颤,这种风险绝不容小觑。”  

房颤的疾病特点决定了患者往往能有时间充分了解疾病,并且通过详细地比较,寻求最佳的治疗方案,但是,也不能拖太久。”刘旭教授认为,和高血压、糖尿病等一样,房颤也应该纳入慢病管理的范畴。  

[活动温馨提示]

活动时间:2016年11月13日(周日)8:30~11:30  

活动地点:上海市胸科医院(淮海西路241号)3号楼会议中心3楼多功能厅  

活动内容:刘旭教授专题房颤讲座及互动咨询  

[专家简介]

刘旭 上海胸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学领军人才; 上海市优秀医务工作者(2012-2014年度);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上海交大优秀博导;上海银蛇奖提名。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心房颤动诊治中心主任。自1998年在国内率先开展房颤经导管射频消融基础和临床研究,至今累计完成各种心律失常介入手术2.5万例,其中房颤导管消融手术15000例(万);连续8年房颤导管消融数量居亚太地区首位和世界前列。

专家门诊:周一上午、周二上午

特需门诊:周五上午

来源:《新闻晨报》 2016.11.08 第B11版 健康  

原文: 房颤:“缓”病还须“急”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