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十年”要迎接新挑战 ——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局长徐炯谈上海书展的未来  

21.08.2014  11:01

(本报记者 颜维琦)

  “过去十年,上海书展确立了它的高度。新的十年,站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我们前所未有地感受到压力。如何在读者需求和我们能够提供的高质量服务之间找到最佳结合点,如何强化特色、体现出版的发展方向和阅读的引领方向,都是书展新十年面临的挑战。”8月13日,为期一周的第十一届上海书展携满城书香如约而至。在本届书展开幕前夕,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局长徐炯向记者描述了他心目中上海书展的"新十年"。

 

引导读者“读好书”、“善读书”

 

记者:来过上海书展的人都会感慨于它的人气,感动于这里书与人、写书人与读书人的亲密接触。从十多年前的沪版图书订货会,到2004年开始举办第一届上海书展,上海书展如何把面向市民读者这一办展方向一步步做到极致?
徐炯:在上海举办面向市民的书展,其实有不同的形式和模式。从较早的文庙书市、文汇书展到上海图书交易会等,市民对大型的书业会展一直有需求。2003年,全国的大型书业会展全部停了下来,上海决定坚持办。这一办,就形成了很好的现场销售效果,在全国引起反响。当时的上海新闻出版局意识到,要在上海做好书展,“破墙开门”很重要。除了向业界、向全国开放,也要向市民读者开放。现在回过头看,当初的这一定位极为重要。上海书展至今坚持面向全国的开放定位,新的十年,这一点不会改变。
  过去十年,上海书展的办展思路也在不断调整,努力适应市场和读者的变化。上海书展创立之初的10年前,实体书店是人们买书的唯一渠道。吸引尽可能多的全国各地的出版社参展,汇集尽可能多的图书品种,成为当时大型书展的主要功能定位。很多读者来此享受淘书之乐,不少小众的、专业的图书,平时在实体书店都难得一见。这些年,情况有了变化。网上淘书足够便利,只要想买,买到书已大致不成问题,上海书展的一个小小的传统优势,“打八折”,和网上购书相比也已算不上优势。这时候,读者的兴奋点会转移,如何办一个好的书展?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有时我在想,读书不比别的事情,选错可以扔掉重选。读书是要付出相当的时间与之进行交换的,时间对每个人都是珍贵的。现在每年单是新书品种就超过20万种,书越来越多,质量却参差不齐。所以,办一个好的书展,不仅要让读者“读好书”,还要让读者“善读书”,这两项都是书展应当充分发挥的功能。

 

书展的重心渐从“书”转向“人”

 

记者:刚刚讲到书展推广和引领阅读的功能。经过十年发展,上海书展已不仅是书的盛会,也是文化的盛会,活动数量之多、层次之高,已经成为上海书展的鲜明品牌。
  徐炯:这些年,上海书展举办了越来越多的活动,越来越注重活动质量,但不是不再重视书。关于书的部分,我们始终强调“全国”、“首发”,希望更多的新书在上海书展首发,增加上海书展的独特品种。同时,我们用最大的诚意吸引优秀出版社参展。今年,中国出版集团组织旗下所有出版社规模参展,另一支出版“国家队”中国科技出版传媒集团和国内学术出版三大专业联合体——全国古籍出版社联合体、全国经济出版社联合体、全国法律出版社联合体继续以强大阵容参展。全国人民出版社联合体首次在上海书展设立大型展区。
  但一个确实的变化是,书展的重心渐渐从书转向活动。上海国际文学周、书香·上海之夏名家新作系列讲座、“书香中国”阅读论坛、学术出版上海论坛、中国学术“走出去”国际论坛、世纪中国论坛等等,上海书展多年来培育打造的众多子品牌和项目单元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认同,越来越具有引领阅读和推动行业发展的平台价值。今年上海书展的活动达到700多场,近千位中外作家、学者和各界名人登台开讲。
  在举办活动方面,我们同样希望以开放的平台,借助社会资源和热情办好活动。为了让更多的读者在更好更安静的环境中,与作家交流、聆听各类讲座,今年上海书展把大部分的阅读活动移至主会场外。除了思南公馆、上海图书馆、长宁图书馆,装修一新的科学会堂也将作为多场论坛的举办地。
记者:说到主会场和分会场的考虑,有时在上海展览中心的书展主会场,会有“嘈杂”的感觉。
  徐炯:上海书展的人气这些年越来越旺,甚至有点过热了。我觉得,书展还是需要有一个适宜的看书、选书、读书的环境。未来几年,上海书展的“腾笼换鸟”迫在眉睫。
  我参加过很多书展,常常会有这样的感觉:走进一家出版社的展位,前面的书不错,走到后面就鱼龙混杂了。就像一杯很淡的茶,本来味道很好,却被太多的水冲淡了。现在读者越来越重视阅读体验,杂乱低质的书籍,只会影响书展的品牌。今后,我们对出版社的参展书会设立一些门槛,既体现开放性,也要适当体现引领性。
  出版社对畅销书、明星作者,总是有冲动。对于小众的、学术类的专业书籍,有些出版社会算账,是不是划得来。在市场之手起作用的地方,政府的手不要干扰;在市场之手畏畏缩缩的地方,政府的手就要果断伸出去。

 

让优质图书在这里拥有更好的平台

 

记者:十年悉心培育,上海书展的成功有目共睹。上海书展靠什么打响品牌、赢得口碑?
  徐炯:如果说上海书展称得上成功的话,我觉得首要一点归结于服务意识。上海书展所有的项目、平台、内容,包括所有的服务举措,都是围绕行业需求、社会需求和读者需求展开的。因为我们能够很好地回应并满足这些需求,也就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良好口碑,也带来了很好的溢出效果。这又促使我们更好地提升上海书展的品牌和品质,更好地在品牌上做文章。
  我举一个很小的例子:上海书展不向全国的参展出版社收取摊位费,以“零场租”提供平台和服务。上海书展是最早采取这一优惠措施的,这一点赢得了业内认可。其次,上海书展的主办方会调动一切力量为出版社的新书好书宣传营销提供支持,无论是媒体宣传、还是现场活动的组织保障、信息服务,为出版社度身定制专业服务。第三,一手抓零售,一手抓馆配。上海书展打造的大宗业务交易平台这几年越做越好,达到了创纪录的规模,全国各地几百家大型图书馆都把上海书展作为重要平台。第四,为中国最好的出版机构提供最好的服务。中国出版集团永久落地上海书展最好的位置——中央大厅,每年邀请具有很强出版实力的地区作为主宾省市参展,陆续增设社科精品馆、百年文脉馆、文史中国馆,力邀学术和专业出版单位集体参展,为大社名社强社打了一套组合拳。
  十年养成,上海书展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特色,但上海书展离真正的成功还有很大的距离。新十年,我们希望在空间里实现“腾笼换鸟”,让最好的出版社在上海书展拥有更好的展位、更好的平台,以此为读者开展高层次的阅读文化消费创造条件。

 

强化上海书展的国际元素

 

记者:你心目中理想的书展是什么样的?能否设想一下十年后的上海书展。
徐炯: 上海这座城市决定了,在这里办书展一定要有开放性,这是上海这座城市的文脉决定的。新十年,不断强化上海书展的国际影响力,一定是我们的努力方向。
  上海国际文学周创办之初,大家心中完全没底,上海市民的阅读欣赏品位和能力,给了我们强烈的信心。几年前来到上海书展做客的爱尔兰作家托宾曾感慨:没想到我这么小众的作家,在上海遇到这么多喜欢我作品的读者。
  三年前,上海书展尝试在书香·上海之夏做外国作家的英语演讲。起初还担心读者的参与度,结果全场爆满,台上英语演讲,台下英语提问,没有翻译,观众听得津津有味,第二年不得不更换到能容纳更多人的会场。
  这就是上海。无论是海外一流作家还是小众作者,在这里都能遇到读过他作品、能够与之交流的读者。未来十年,我们不仅希望国内的大社、名社带着新书来上海书展发布,也希望更多的国际出版集团带着新书来发布。不仅仅探讨文学,也希望国际一流的科学家、经济学家、哲学社科领域的学者带着他们的中文版新著来和读者交流。我们希望更多一流的大家、名家来到上海,把上海作为进入中国市场、中国读者的起点。
  记者:今年上海书展提出“为价值搭台,向品质致敬”的办展理念,回过头来看这两句话,似乎又有更深的理解。
  徐炯:“为价值搭台,向品质致敬”,说到底,就是要为真正高水准的、有价值的、能够凝聚精气神的内容提供服务,面向普通市民百姓做好阅读推广,为一流的学者和思想文化产品增强社会能见度,让更多的读者在价值分享中实现提升。
  阅读是非常个性化的行为,书展推广阅读的价值在于分享,在于拓展阅读的边界。打破原来的小圈子后,你会在阅读中发现价值,在阅读文化的消费体验中遇见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