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自然博物馆"暴龙"出没 真正开馆还要再等数月

18.12.2014  09:26

  东方网12月18日消息:7个月前,位于延安东路上的老上海自然博物馆结束了58年的使命,在市民的依依不舍中关闭了铁门。上海自然博物馆新馆成为市民新的期待。这个位于北京西路510号静安区雕塑公园内的场馆展馆面积是老自博馆的近4倍。

  昨天,新自博馆开始内部调试运行,人类学、鸟类生态学、地质学等专家对11000余项展品展项涉及的海量知识“再矫正”。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研究中心教授李辉昨日在场馆里走走转转,还是找到一些需要修改的地方。“现在科学发展很快,很多以前对的东西,现在看来并不准确。”新自博一些标本摆放标识,展品分类注释等,是按照两年前最初设计时的科学文案来初步布展的。近两年来,生物科学又有了许多新发展,科学认知不断更新,开馆前十分有必要再进行科学性的内部测试,最终将各展品的细节知识点更新到开馆日那天的科学认知。首批参观者中的小学生和小学老师,他们来到自博馆中的“第二课堂”体验上课。

  从北京西路静安雕塑公园进入,沿着落英缤纷的清幽小路一直走就能看到新自然博物馆。

  新馆螺旋上升的绿色屋面从雕塑公园内升起。顶部是绿色屋顶,花园有水景;东侧外立面是一堵绿化墙,布置着垂直绿化,使原本水平的公园绿化形成拱形的垂直结构;西侧考虑到太阳西晒的威力,用了清水混凝土墙,只是在下部设计了一些玻璃幕墙;北侧则是将来的参观入口,外墙采用了石材装饰。

  南面最特别,是一堵“细胞墙”,玻璃幕墙附着在一个个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不规则格子上,如同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活细胞,灵动而富有张力。若能从高处俯瞰,新馆像一只扁扁的“鹦鹉螺”,“”身铺满“绿色”。

  开馆后,夜晚的“细胞墙”色彩斑斓,上映别开生面的“激光秀”。在附近楼宇以及站在广场上或闲步公园的市民,将能欣赏到一部部“科学微电影”,它们会娓娓诉说自然历史的演化进程。

   [新馆新亮点]

  上海自然博物馆工程建设指挥部展示部部长忻歌透露,新自博馆以“自然-人-和谐”为主题,构建了“自然-演化”、“生命-环境”、“人类-文明”三大内容版块,有10个常设展区和1个探索中心、1个融2D/3D/4D于一体的特种影院。陈列了来自七大洲的11000余件标本,其中珍稀物种标本近千件。

  来看新自然博物馆的人们可能都会情不自禁“”地感叹三声。在上海科技馆副馆长梁兆正看来,“第一哇”是从二楼俯视一楼的“生命长河”展区;“第二哇”是从一楼俯视B1的“恐龙盛世”,“第三哇”则是从B1层俯视B2层的“非洲大草原”。

   1 生命长河:以群落方式展示各种生物类别

  昨日,记者确实在这三个地方流连忘返。“生命长河”中以群落方式展示着各种生物类别,海龟成群结队、猿猴栖息树木之上、天空中老鹰展开长翅……厅内数百件古今中外的明星动物标本同台“对话”,其中不乏像阿根廷龙、马门溪龙这样身长22米、身高9米的“大家伙”。

  这里也是一个立体的展示舞台,蓝鲸、鲨鱼等悬吊空中,山羊站立在悬崖峭壁上,猛犸象、巨犀、狮子、老虎错落有致地盘踞在各自的领地。为了让观众一入馆就能“入戏”,这个空间在前期背景设计上动足了脑筋,连石头纹理都力求与动物的生存时间、分布地点一致。布展完成后,馆方还邀请专家亲临现场挑刺,力求每一个细节都忠实于科学。

   2 恐龙盛世:6800万年前的“暴龙”出没

  “恐龙盛世”里,距今约6800万年生活在中生代白垩纪的巨大“暴龙”摇晃着脑袋,不时发出隆隆的嘶吼声;距今7000万年的“窃蛋龙”扇动着五彩的翅膀,不时嘶叫着守护面前的一窝蛋。在馆内参与调试的华东师范大学鸟类生态学专业教授王天厚表示,新自然博物馆的展品陈列在逻辑性方面已经很强,但如何用更浅显易懂的方式表现还有提升的空间。

   3 走进非洲展区:所有标本都从非洲全新征集

  “走进非洲”展区,参观者就如同走进了非洲大草原,200多件动物标本姿态各异地分布在大草原上。

  上海自然博物馆工程建设指挥部展示部部长忻歌介绍,该展区所有的标本都是从非洲全新征集,目前只到达了两批次的标本,包括非洲象在内的第三批次标本还在南非运往上海的途中。“这是因为受到了非洲埃博拉疫情影响,非洲的各种动植物包括标本的出口控制非常严格,起运、到关都要做严格的灭菌、检疫处理,所以比预期11月底完成的进度晚了。第三批标本到位后还有图文版制作跟进,整个工作完成预计要到明年1月底2月初。这也会是整个自博馆最后一个完成的区域。

  除了实物展示,影像也是“非洲大草原”版块的一大看点。那里有一块长31.2米、高7米的投影墙面,为观众播放“多媒体动物秀”。

   4 展品陈列别出心裁:结合平板电脑、科学绘画、微电影解读背后故事

  新自博馆中,展品的陈列也别出心裁。蝴蝶和贝类在展示窗内被布置成美丽的图形,“分类树”帮助鸟儿“认祖归宗”、巨大的恐龙模型不设玻璃墙……集群展示的动物标本在还原其生存状态的同时,按编号会一一在展示板中解释其名称、年代、发现地等特征,让人一目了然。

  一些展品下方,还有互动式平板电脑,参观者可以根据菜单自行了解不同种类生物的属别、地理分布等信息。在“生存智慧”展区,一幅素描图详细描绘了蜻蜓羽化的过程;“穿山甲的防御”主题下,除了文字展示还有鬣狗用前肢拨弄团起的穿山甲的橱窗标本;大杜鹃“狸猫换太子”在别的鸟类巢中产卵,不仅有标本展示,还有循环播放的微电影;“好风凭借力”,参观者一旦按下金属按钮,就能观察到种子随底部喷出的气流开始运动,模拟种子在风中传播……

  “我们请了很多画家创作了1600余幅科学绘画,重现十五、十六世纪等历史时刻的展览语言。我们制作了200部30-90秒的微电影,解读标本背后的故事;还有300部适应平板电脑的电子图文,104部互动媒体的小游戏来表现生物间的关系、展现生物的生存智慧。”此外,还有5大剧场能带着参观者进行时空穿梭。

  同济大学地质学专业教授董荣鑫表示,和老自博馆陈旧、静止的标本相比,如今新自博馆的标本配合声光电处理,更新颖有趣。

   自然课堂搬到自然博物馆

  “这是个拼图游戏,很有意思的。”昨日来自静安一中心小学5年级的孩子正在林奈实验室里玩着科普游戏。该小学三个班级的90个小朋友是昨日内部调试开始的首批体验者,分别体验了新自博馆“生命长河”“缤纷生命”常设展区及探索中心。“缤纷生命”展区内设有一个林奈实验室,其中一款拼图吸引了不少小朋友排队玩耍。小朋友边点击触摸屏边跟记者解释游戏规则。“看一眼昆虫或鸟的原图,然后从另外一个屏幕上选择它的身体‘部件’,最终拼起来。”记者看到,可供小朋友选择的有几十种昆虫和鸟类,大家在游戏中就能学习这些昆虫和鸟类的习性等。

  新自博馆的参观路线中,别具一格地引入了实验室和自然课堂等。在边走边看中,观众可以走进“路边实验室”跟着“科学家”学做研究,体验消失在茫茫生命长河中的古生物是如何被发现、复原,揭秘其生存状态、生活习性的,主要包括测量古人类脑容量、修复恐龙化石、考察蜜蜂的归巢路线等。

  新自博馆开设了自然课堂,希望能将学校课堂搬进自博馆。据介绍,馆方已开发了30个教育活动课件(后续还将开发46个),涵盖十余个学科,主要目标群体是中小学生。昨天,静安一中心小学的孩子们在新馆探索中心主题教室内,上了一堂生动的生命演化课。

  在孩子们的眼里,这个新课堂非常有趣。不过,师生们也提出了一些建议。上海市静安区第一中心小学教师史弘认为,学生学习区的地面可以布置得更舒适些,比如铺些软式地毯,放些靠垫;走道上可竖几个固定式的类似琴谱架的木架子,架子旁挂上彩色笔供学生记录书写用;馆内可以设置休息区,提供给孩子的学习单的设计可以少些文字,以入门认知为主,多增添些童趣。

   为什么开馆还要等数月?

  听说新的自然博物馆将要调试,这几天,不少市民慕名而来。上海科技馆副馆长梁兆正表示:“我们只能委婉拒绝,因为还在紧张准备中。”对于新馆的票价问题,也暂未确定。

  为什么还要再等数月?记者了解到,内部调试期间,主要邀请古生物专家、人类学家、鸟类科学家等来现场进行“科学挑刺”,而部分中小学生和教师也来馆“预习”自然科学课件。

  “老自然博物馆只有1.2万平方米,新自然博物馆有4.5万平方米,规模大了许多,运用的现代技术也复杂得多。”上海科技馆副馆长、上海自然博物馆管委会主任姚强表示,目前新自博馆的土建工程已完工,但展示工程仍在推进。新建筑本身运用了很多智能技术,为了保证展馆开放后运营的稳定性,建筑的大系统、展览展示的大量设备需要做系统联合调试和稳定性、可靠性测试。

   老馆还有多少记忆能留存?

  高大逼真的恐龙化石马门溪龙,珍稀的远古动物黄河古象、遥远神秘的古尸……很多市民都非常关心,这些老馆经典藏品是否会在新馆出现?

  上海自然博物馆工程建设指挥部展示部部长忻歌告诉记者,在新自博馆的11000多件展品中,有3000多件来自老馆馆藏,其余都是新征集的。马门溪龙和黄河古象依然会在新馆出现,并均在“生命长河”里出现,不过老馆里的马门溪龙这次没有到新馆来,博物馆翻制了一条新的,那条“服务”上海近50年的马门溪龙被放进仓库内。古尸也不会固定展出。忻歌表示,可能以后临时展出还会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