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目标:提升市民健康期望寿命 申城正通过“三步走”探索减少“时间差”

21.11.2016  15:03

  2015年度数据显示,上海市民平均期望寿命已达82.75岁。翻阅近年数据,2014年度市民平均期望寿命82.29岁,2013年度82.47岁,2012年度82.41岁……作为三大健康指标之一,市民平均期望寿命连年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社会医疗服务水平发展到一定水准,平均期望寿命进入“稳定期”,还有更敏感的指标能反映市民健康水平吗?

  健康期望寿命,这一新理念正成为上海建设健康城市的新目标。所谓健康期望寿命,即一个人在完全健康状态下生存的平均年数。市疾控中心主任吴凡表示:相比发达国家,申城在健康期望寿命领域还存在较大差距。发达国家地区健康期望寿命、人均期望寿命两者“时间差”约为5年;目前初步估计,申城居民两者“时间差”至少10年,也即人群带病寿命可能长达10年。提升市民健康期望寿命,上海正在实行哪些探索?

  补上“市民健康素养”短板

  上海市健康促进协会主任李忠阳开门见山介绍:申城健康城市行动计划中,多部门合作十分默契,从规划建设到管理发展,城市环境等与健康息息相关的指标显著提升。进一步的健康改善,市民健康素养堪称必须补上的短板。

  “现有统计发现,对健康期望寿命影响最大的是残疾、慢性病等。”吴凡说,“一旦致残或患上慢性病,市民健康期望寿命就会持续打折。”相比急性传染病,慢性病“防治权”更多掌握在市民自己手里。

  教会市民自我管理健康,申城自2007年尝试借鉴“自我健康管理”、“同伴健康教育”等国内外预防医学研究成果,并引导社区、单位实施高血压自我管理小组。在申城社区,2.6万余个健康自我管理小组犹如“健康细胞”,不断成长——

  长宁区新泾镇绿园一村内,自我管理小组组长陈本大介绍小组的成功经验:年龄最长的组员92岁、最小的50岁。每周小组都会组织活动,并邀请专业医生到场,将与居民息息相关的健康生活咨询同时令养生结合,小组每月还会自制健康小报,将信息及时传递给每位居民。成阿姨多年来控制不好血压,在健康小组里,她跟着陈本大组长,建立了自己的健康档案,详细记录家庭用油、用盐量,血压、体质指数、腰围、臀围等指标,并定期拿给小组医生作评估。成阿姨血压稳定了,她还专门把老伴拖来,老伴跟着戒掉抽了42年的烟。老两口成为健康自我管理的最佳代言人,“重获健康,钥匙其实就在自己手里!”

  健康工具“四两拨千斤”

  2007年相关调查发现,仅43%的市民知晓“健康成人每天食盐摄入量不超过6克”,超过50%的家庭人均每日食用油和食盐摄入量超过30克和6克。当时居民普遍存在慢性病知晓率低、预防意识薄弱等问题。“健康干预在上游,医疗技术在下游”,李忠阳表示,“上游疏通好,健康成效四两拨千斤。”

  基于这样的思路,上海自2008年起探索一种向全民发放健康宣传礼包(含实物性工具和读本)的独特健康传播模式。健康工具“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用就灵”,健康理念由此“飞入寻常百姓家”。

  家住杨浦区五角场镇的杨女士,平时烹饪,都要看看自家冰箱上的“红绿灯食物冰箱贴”,“这个冰箱贴是居委会挨家挨户发的,特别实用。喏,‘红灯食物’要少吃、‘黄灯食物’限量吃、‘绿灯食物’每天吃,按照‘红绿灯’定菜谱,先生与儿子的胆固醇、尿酸指标都明显降了下来。”杨女士直言,“以前家里每顿饭都要喝饮料,可乐更是不离口;看了‘红绿灯’才知道,含糖饮料属于红灯食物,必须少喝。”

  从穴位按摩器、鱼形保健梳、腰围尺,到平衡膳食宝塔冰箱贴、红绿灯食物冰箱贴、控盐勺、控油壶……每年,上海每户家庭(含外来家庭)都会收获健康大礼包,其成本价不足4元,成效却相当卓越。数据显示,申城家庭每人日均食用盐消耗量从2010年的7.7克降至2013年的6.97克;家庭食盐摄入量超标比例从51.6%降至50.1%;家庭食用油消耗量超标比例从61.9%降至59.8%。这一健康传播经验还引来香港等地区同行学习、借鉴。

  社会共治将“健康融入万策”

  “目前看来,对健康期望寿命影响最大的,便是成年人患病率”,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傅华教授说,“健康的问题,还应跳出医疗卫生系统来解决。”社会共治、将健康融入万策,可谓典型的上海经验。以控烟为例,上海在多部门共同努力下实现了所有室内公共场所、工作场所以及公共交通工具内全面禁烟,有效地保护了非吸烟者免受二手烟危害。

  从管理走向治理,树立社会共治的思维,在建设健康城市领域中渐渐清晰。傅华坦言:曾有一度,上海也尝试用单一、线性的思维方式来考虑控制疾病,然而,效果并不理想。专家学者分析原因发现,影响健康的因素是多维度的。因此,设计健康生态学模型,按照生态学思维方式来考虑问题更为妥帖。以饮食控盐为例,健康宣教固然重要,但通过商业政策等公共政策来制定食品控盐水平,或可收获更好效果。

  一项针对原静安区60岁以上老年人群的干预项目显示:通过健康引导、健康促进,人群的健康期望寿命确实可以得到提升,提升幅度约为1至2岁。傅华认为,想要获得更大的改善提升,主要还需靠政策、靠法律。申城控烟便是最好诠释。吴凡解释,修正好的《上海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通过法律形式让吸烟者不要危害他人健康,更赋予了场所主管部门更多责任,也即餐厅等场所负责人有义务劝阻。

  更多的改进,亟待社会共治。傅华说,以人群心理问题为例,转型社会中心理问题凸显,早期干预可能需要花费更多功夫。相比个体干预,群体干预、营造舒适快乐的社会文化与氛围更加重要,例如,引导企业创造宽松工作环境、提倡社会舒适文化为市民减压等。专家认为,提升整体社会幸福指数、最终会提高生活质量、延后发病时间,良性循环后,申城居民健康期望寿命有望明显提升。

上海隆重表彰五“十佳”优秀医务工作者庆祝首个“中国医师节”
  广大医务人员为保障2400多万上海市民身体健康和上海城市公共卫生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改革开放40年来,上海人均期望寿命从72.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