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周刊]孙大麟:医学院的“温度”[图]

14.12.2015  16:05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医学院党委书记孙大麟

2008年7月,上海交通大学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两校合并三周年之际,孙大麟从赵佩琪手中接过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医学院党委书记一职,直到2015年11月由于年龄原因卸任。  

1978年,孙大麟成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二批学子,来到原上海第二医学院。在医学院系统37年,从学生到医生,从医院一把手再到学院掌门人,他对如何传承“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的医学院精神,如何在综合性大学办好医学院,有着自己独到的见地与思考。  

除了业内熟知的“两个遵循”,即遵循综合性大学发展规律、遵循医学学科特殊规律的基础上的“部市共建”的发展模式,孙大麟认为关键还是在融合交大“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精神的同时,坚持医学院特有的文化,那是根植于每个医学院人骨髓的海纳百川、博采众长的包容胸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责任意识;追求卓越、敢为最先的创新精神;注重实践、求真进取的务实作风。  

这样的医学院才是有“温度”的,才担得起人类健康使命的重责! 

人才培养:脉脉的医学温情

作为高等院校,人才培养始终是第一位的责任,在百多年办学历史和六十多年建校经历中,医学院以“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的学院精神作为指引,把培养能看病、会看病的卓越医生作为核心目标。“在当前生物-医学-社会模式下,所谓卓越就是不但拥有高超的医疗技术,还要有贴合病人需求的医学温情。”孙大麟如是说,“医学是一个以有生命、有心理活动、有情感的人为对象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相互渗透的综合学科。作为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医学生需要从进入医学殿堂那刻起就心怀仁爱和悲悯之心,体悟‘医乃仁术’的本质,使病人始终心怀安全感。”  

孙大麟提到,自两校合并十年来,医学院在办学上享有了更大的政策优势,在财政资源上也得到了更多的支持,学科交叉整合的空间不断延伸,教学资源不断丰富,生源质量迅速提高,生源结构日趋完善,形成了更有利于培养高级复合型医学人才的外部环境。因此,医学院以“卓越医学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为抓手,着力培养具有“厚基础、强实践、重转化、塑规范、融国际”特色的卓越医学创新人才,做了以下六项尝试,即通过完善医学专业设置,推进系统整合式课程教学改革,创新医学教育教学方法,加强医学教学基地与平台建设,强化师资培养与学生发展机制,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等。  

十年来,医学院一方面依照医学生培养规律和国际化办学特点,以职业素养和临床能力培养为主线,整合式课程改革为突破口,采用基于问题的学习(PBL)模式,提升教学质量,加强医学生临床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研究生教育中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着力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并且在上海率先实行对附属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的统一管理,形成了院校教育与毕业后教育的有机衔接;吸引了一大批优秀临床教师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卓越医学教育”体系建设。另一方面,从医学院丰富的文化资源中汲取能量,以生动的故事教育人、以高尚的情操感染人,培养有着脉脉医学温情的未来医生。出台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2010-2020年文化建设规划》,并初步形成了以《医源》系列丛书为载体,以院史馆为基地,以品牌讲座为依托,以同伴教育为形式,以仪式教育为抓手,“读、说、演、学”立体化的文化育人模式,不但诞生了以王振义院士为原型的原创话剧《清贫的牡丹》,而且形成了班导师、辅导员双师联动机制,使得医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能够坚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也使得医学文化和精神在医学生中不断扩大影响、发扬传承。  

科学研究:冷静与热情之间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生活方式的变化和人口寿命的延长导致了疾病谱的变化,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慢性疾病已成为威胁城市人群健康的主要卫生问题;同时,新发传染病、环境污染引发的健康问题等也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2012年8月,卫生部组织数百名专家讨论,最终形成“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在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中,建设“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上海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也提出了实施健康上海的“引领工程”,并提出把上海建成亚洲生命健康科技和产业重镇的目标。孙大麟一针见血地指出,医学院已经注意到了其中蕴藏着极大的发展机遇。  

围绕学科专业等内涵建设,医学院编制完成了《2008-2020年发展定位规划纲要》。其宗旨就是要瞄准国际医学发展和医学人才培养趋势,结合国家战略和上海市医学发展规划来提升学科和人才队伍建设水平。具体来说,就是要以学科调整和学科建设为切入点,结合新一轮“211工程”启动、落实“985工程”“085工程”等重大规划,做好医学院各学科的“扶需、扶特、扶强”定位,充分发挥重点学科的带动、辐射作用,实现多学科交叉、整合,形成“构建大平台,组建大团队,争取大项目,形成大成果”的新的发展思路,从而提升学科综合竞争力,造就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队伍,促进交大医学院又好又快发展。  

孙大麟表示,十年来,医学院通过“211工程”“985工程”和“085工程”建设、“高原高峰”学科建设计划等项目,进一步凝炼学科方向,完善学科分级管理模式和考核机制,重视发挥学科带头人作用,基本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高等医学学科体系,建设了一批全国领先的优势学科和特色研究方向。医学科学研究院和转化医学研究院两个科技创新平台迅速崛起,有效带动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整合与发展。以两校合并为契机,医工、医理、医管等领域的交叉融合初显成效。坚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国际学术前沿的理念,完善科技管理体制和机制,培育出了一大批标志性成果。特别是近几年,医学院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总数、国家科技进步奖数、医学学科SCI收录论文数在全国医学院校名列前茅,其中最突出的是王振义院士荣获了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但在漂亮的科研成绩单面前,孙大麟始终强调医学和研究来不得半点的虚假和浮夸,求真务实、诚实守信是最起码的道德底线。他说:“科学研究固然要勇于创新、敢于突破,但更应该看淡名利、拒绝短视,这些年来,我们大力提倡求真务实、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和学术精神,坚决反对思想浮躁、急功近利、抄袭剽窃等不良风气。”因此通过完善交大医学院“学术道德规范”体系,加强学术委员会、学术道德委员会的建设,建立学术诚信档案,加大对违反学术道德行为的教育和惩处力度,坚决制止学术不端行为,医学院希望科研工作者始终保持创新的热情和务实的冷静。  

社会服务:百分百沸腾

高等院校服务社会的功能往往通过培养优秀的学生、诞生创新的成果来体现,然而医学院校的特殊性使得我们不但拥有这两点,而且能够通过附属医院直接为人民的健康和国家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作为拥有附属医院最多的医学院校之一,孙大麟的话语中满是自豪。  

合并十年来,医学院不仅在临床医疗资源规模上得到了大幅度的增长,服务水平也有了明显的提升。2012-2014年,医学院系统医疗单位门急诊总量8579万人次,出院病人总量214.6万人次,住院手术病人总量135.91万人次,2014年实际开放床位数为17437张。目前,医学院系统共获批74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数量占上海市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总数的54%,共获国家卫生部约3.66亿元的资金支持。为了进一步推进临床学科的整合,自2009 年1月起,医学院先后成立了39个专病诊治中心。在新的运作机制推动下,部分专病诊治中心的品牌知名度得到提升、学术影响力不断扩大、诊断治疗水平迅速提高,形成了良好的社会辐射效应。  

精湛的医疗技术、优质的医疗服务是医院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行业特色的医院文化品牌,能增强医护员工的凝聚力,把医护员工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统一到医院发展目标上来,变成整体、自觉的行动,进而全面提高服务品质。”孙大麟如此评价各附属医院近年来不断改善医疗服务设施、稳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持续提升医疗服务水平的做法,他指出,正是以医学院的“大平台”、“大格局”理念为指导,打破了医院之间的围墙,不断整合优势资源,合并十年来,医学院系统医疗单位的社会声望和影响力都有了进一步的扩大。 

孙大麟指出,在主动对接国家和地方医疗卫生发展战略需要,配合国家与上海市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研究和试点工作,积极参与上海市公立医院改革的同时,医学院还发扬一脉相承的志愿服务的文化和传统,全情投入,贡献力量。比如,积极参与了2008年汶川大地震等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第一时间向市政府、市卫生局发出“请战书”,先后派出多批医疗队奔赴灾区,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并组织各附属医院接受灾区伤员,精心组织、积极救治。又比如,积极参与特奥会、奥运会和世博会等大型活动保障工作,多家附属医院作为“世博”医疗保障指定医院,圆满完成了“世博”期间医疗保障和救治的艰巨任务;在防控“非典”“禽流感”、“手足口病”以及多起突发公共事件的过程中,充分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履行了医务工作者的神圣使命;组织优秀医务人员参与援外医疗服务,通过援疆、援藏、援滇等形式支持中西部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等。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为祖国医药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身”,这是每一位医学生在踏入医学殿堂的那一刻许下的郑重承诺,也是每一个医学院人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做有“温度”的人,去从事有“温度”的事业,懂得尊重病人、理解病人、关爱病人;懂得敬畏历史、敬畏科学、敬畏生命;愿意无私奉献、甘于付出、肯于吃苦,这是交大医学院人永远不会变更的初心。孙大麟说,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愿交大医学院始终保有它的“温度”! 

来源:《新民周刊》 2015年第49期 上海交通大学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强强合并十周年特刊 

原题:医学院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