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里“传统戏曲寻知己”

11.09.2015  17:39

    2015年9月9日,来自台湾辜公亮基金会艺术总监、台北新剧团团长、中国文化大学中国戏剧学系副教授李宝春先生,以及辜公亮基金会执行长辜怀群女士,辜公亮基金会主任秘书刘智龙先生,辜公亮基金会魏锴先生共同赴上海大学举行文化讲座。同行嘉宾还有香港福慧美国赵氏廷芳基金上海代表池雯雯女士,影视学院党委书记王晴川等参加了活动。

影视学院授予辜怀群女士慈善捐赠证书

早在2010年,辜怀群女士就慷慨解囊,为影视学院萤火虫慈善公益基金捐赠1万元,基金用于帮助突然碰到困难的同学。下午一时三十分,在上海大学延长校区二教四楼会议室里,影视学院党委书记王晴川老师为再次来到上海大学的辜怀群女士颁发了荣誉证书。“莹莹星光闪点点爱心传”,基金帮助的同学有的已经毕业服务社会,辜怀群女士的付出正一点点转化为社会价值实际生产的力量。

新时代里“传统戏曲寻知己

此次辜怀群女士一行再一次来到上海大学,她的老搭档李宝春先生为我校同学带来了中国传统戏曲艺术表演上的独特感悟:别开生面的“传统戏曲寻知己”讲座。 下午两点钟,上海大学延长校区三教二楼的谢晋剧场温雅肃静,我院几十位研究生、专程从宝山校区赶来的同学、甚至一些已毕业学生都静待讲座的开始。

此次讲座的主讲人李宝春先生是河北霸县人,出身戏剧世家,祖父李桂春(小达子)、父亲李少春、母亲侯玉兰,都是戏曲名家。九岁由祖父指导练功,十岁进北京戏剧学校,承袭父亲风格,专攻文武老生。坐科八年,曾受校长马连良及王少楼等老师教导,打下文武技艺功底。经历过一段人生磨炼的李宝春自1990年加入“辜公亮文教基金会”进行京剧推广,迄今十年。他铭记父亲在艺术上严格精益的指点、在人格培养上的叮咛,自励创新、勤练不辍。每年二档以上的制作,至今已累积演出新戏、老戏计五十余出超过三百余场,1997年成立“台北新剧团”。

李宝春:没有内容,就是技术,有了内容,就是艺术。

李宝春先生评价谢晋:很有原则。回忆起年轻时演戏的经历,李宝春评价当时的演员比现在更投入,更认真。而当下我们将要培养“人文气质”,李宝春先生毫不晦涩地指出:有点虚!“要想有风采,您先得了解规矩。”李先生回忆,曾经谢晋导演是石辉导演的场记,石辉与谢晋在一起,聊的都是戏。两个人在北京路过西单,当时两个人都学习过的学校,遇见曾经教授过自己的老师,都深深一鞠躬“老师好”。尽管两个人都是大腕儿了,可还是对老师谦卑尊敬。

而一个演员,要用什么样的态度去演戏呢?李老师举了个例子,说曾经石辉的剧组要演要饭的角色,但服装设计一直迟迟没有确定。这时剧组在街边看到了一位要饭的,身上的旧皮袄已近长满了虱子。石辉就让人请这位叫花子吃饭,想花钱买下了这件长满了虱子的皮袄。这就是做戏的态度。

对于戏曲艺术,李宝春先生有太多的感悟。“在传统戏曲中,程式技巧就是技巧,没有内容。没有内容,就是技术,有了内容,就是艺术。武行,武生,演员,艺术家,差别在哪儿?差别就在内涵。”李先生提及,有人问他们这一行:“你们演员,内心独白,潜台词,随时都那么满吗?”李老师回答:“没有,我们有准备。我们了解这个角色什么感情。就比如,眼泪在眼里与眼泪落下时,声音是不同的。

李先生说,演戏这东西,感觉最重要。会演戏的,演得比真的还像。演戏与生活,有着盘结错杂的相似与不同。所以对于演戏,“每天都有三分生,这就是悟”。李先生举例子,年轻人走路,先迈脚,后跟身;而老年人身在前,脚在后。传统戏曲需要我们运用程式来完成表现,所以我们不能放弃一点小的反应。所以说,无承则患,无新则滞。

在现场,李宝春先生还为同学们展示了京剧《知己》中的经典演出影像,剖析了如何展示角色的内心和形象转变。

辜怀群谈谢晋:他真的了不起。

同样曾与谢晋导演合作过的,曾学习西方戏剧艺术的辜怀群女士,讲述了与谢晋院长的知己故事,她希望同学们能够多看看谢晋的电影,能够永远记住谢晋导演的伟大!她也衷心祝愿影视学院的同学能够多加努力,再成长出象谢晋导演一样优秀的导演。辜怀群与李宝春两位老师还将于11月在嘉定的剧场带来他们的经典剧作表演《知己》,辜女士调侃,请大家带好远足的袋袋,带上面包和水,邀请大家一同赴嘉定观剧。

两位老师对艺术表演的执着追求、精益求精以及幽默风趣的人格魅力,激起了现场同学的热烈反响,大家纷纷举手提问,讨论了传统戏剧与当代电影、传统戏剧与当下审美等话题。(文 刘慧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