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新形势下如何做一名优秀的辅导员?

14.06.2017  13:00

      辅导员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实施者,是高校学生成材道路上的关键引路人。在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的新形势下,高校思政工作对辅导员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提出了全新的挑战与要求。上得了讲台,进得了宿舍;懂得了心理,谈得来政策。做一名优秀的辅导员真的需要练就“十八般武艺”?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师生们的感想与心声。


   回归育人本源,将辅导员自身发展与学生发展相融合
   学工部(处)副部(处)长 周涛: 谈辅导员的发展和队伍建设,我想一定离不开学生的需求,近年来,我们一直在提倡让辅导员的工作“回归教育本源”,让他们的职业发展与学生的成长成才紧密结合。
  现在的大学生思想开放、自我意识强,但同时也存在崇尚自由却缺乏责任能力的不足。因此,打造一支高素养的辅导员队伍,成立专业化的教研室和工作室,从大学生领导力、心理健康、创新创业、职业发展、形势与政策、网络舆情、军事理论7个方向来引领学生健康成长,显得尤为重要。
  一名优秀的辅导员绝不仅仅是“线上客服,线下保姆”,而是在做好事关学生现实利益诉求的事务管理和服务基础上,将德育功能注入其中,在日常点滴、一言一行中引领其思想进步。一般来讲,学生会有生活需求、发展需求和精神需求。在生活需求层面,辅导员既要熟悉各项日常事务管理和服务工作,更要胸怀仁爱之心,尽己所能帮助学生排忧解难;在发展需求层面,我们鼓励辅导员考取心理咨询师和职业咨询师等专业资格证书,给予学生必要的心理疏导和职业发展指导,为学生成长成才护航;在精神需求层面,我们倡导辅导员注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校训精神相结合,融入到日常思政教育工作中,引领学生思想和人格健康成长。
  学工部鼓励辅导员自身发展与学生成长同向同行,通过思政教育、资助管理、就业指导和心理健康4个中心指导辅导员的日常工作,规范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建设;通过德育研究中心、青思协会等平台,助推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促进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发展。


   让“四有”好老师成为学生心灵的引路人
  研究生工作部副部长 何炉进
:同本科生比较,研究生的背景相对复杂,存在年龄跨度大、教育背景不统一、社会经历有差异、身心年龄不一致等现况,同时研究生面临恋爱、婚姻、就业等现实问题,压力更大,这就要求我们研究生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能够提供因人而异的针对性教导。因此,研究生辅导员的选用标准往往要求比较高,我们会有针对性地挑选有学生工作经历的博士或经验丰富的资深辅导员老师来担任,希望他们能成为以专业为核心、依法规范管理、从学生需求出发的人生心灵导师。
  在研究生辅导员的建设方向上,我们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学习倡导习近平总书记“四有”好老师的讲话精神,并以此为标准促进辅导员对研究生的指导。做好一名辅导员,一是要有崇高的理想信念,以自己的价值追求引领学生、激励学生,带动学生树立崇高的价值观;二是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把正确的道德观传授给学生;三是要有扎实的学识,要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精准管理服务的专家,辅导员需要心理、管理、思政、法学的综合学识,这样才能为学生答疑解惑;四是要有仁爱之心,要用亲和力感染学生,在师道尊严和学生朋友之间把握好度,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这样学生才会对你吐露心声。


   让音乐浸润学生的心灵
  2017年上海市教委本科重点课程《中国音乐名著》主讲者,材料学院辅导员、副教授 王新学:
辅导员是社会、教师、学生、家长间的桥梁,在我看来,一名优秀的辅导员一定要有自己的鲜明特色。我是音乐科班出身的,来到上理工,走上高校学生思政工作这条道路,更多的是一种机缘巧合。面对着理工科专业背景的学生,我努力寻找育人的着力点。结合自身专业,循着对一方讲台的喜爱,带着“为学生带去音乐艺术熏陶与心灵交流体会”的朴素想法,我开设了《中国音乐名著》公选课,在这门课程中,我为学生讲解中国经典音乐作品时,注重分析其背后蕴含的思想,挖掘乐曲中融入的中国传统人文情怀,通过高雅的艺术形式让学生了解和思辨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领悟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从而达到思政育人的效果。
  十载仿佛弹指一挥,讲台上的幸福时光带给了我满满的成就感,因为《中国音乐名著》这门公选课,我感受到了学生们对于高雅艺术的热情,也看到了音乐艺术在学生德育教育中的作用。为了更多地提升课程德育效果,我与社科学院胡绪明副教授等共同组建了音乐德育团队,探讨与研究音乐中的德育渗透。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探索出了一条既能提升学生的音乐艺术素养,又能促进学生道德品质提升的音乐德育教育模式。我开设的《中国音乐名著》公选课被评为了首批“上海市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试点课程”及“2017年上海市教委本科重点课程”。与专业的结合让思政教育有了新的载体,而其内涵也变得生动有趣,这也进一步促进了非思政专业辅导员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这两支队伍的融合。


   以学生为本,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2016年上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移动微课程”大赛教学比赛一等奖获得者,能动学院辅导员 姜颖杰
:2008年以来,我一直分管学院的心理工作,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我觉得必不可少的技能就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沟通和疏导,结合自身工作,我的体会是要以学生为本,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我开设了公选课《大学生情商拓展训练》,在教学内容设计上,以学生的体验和感受为核心,运用情景剧表演、案例讨论、行为训练等多种贴近学生生活的授课形式,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同时,也实现了教书育人相统一。基于多年教学的基础和经验,我参加了2016年上海市心理健康教育“移动微课程”大赛,经历网课提交、学生网络学习效果反馈、专家评审等多个环节,我顺利闯入十强,并在决赛中以现场授课的展现形式取得了第一名,这也是上理工学生心理方面获得的最好成绩。
  每年我都会对学院心理委员进行“常见心理问题识别与应对”的培训,并以心理协会为依托,借助新媒体手段,通过微博、微信、电台等网络互动平台,宣传和普及心理学知识,强化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使心理健康的观念深入人心。与此同时,我还指导学院心理协会开展具有品牌特色的心理活动,以点带面,以调动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积极性、主动性为目的,带动学生积极参与其中,给予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空间,在我的带领下,心理协会多次荣获校“阳光先锋”优秀学生团体。


   借助网络新媒体,在“玩”中学习进步
  2014年上海高校优秀辅导员博客(微博)十佳博主,管理学院辅导员 刘婷
:担任辅导员的这几年,让我认识到要处理学生的问题首先需要去了解学生、融入学生,知道他们关注什么、喜欢什么,才能更好地开展学生工作。当下最吸引学生的事物无疑是网络新媒体,作为一名辅导员,如果能将网络新媒体运用得当效果将会非常显著。正是如此,我常常会使用微信、微博等学生比较青睐的方式与学生交流、互动,甚至还试着学习使用他们常用的网络语言。这样的主动“融入”往往会让我与他们更亲近,也增进了我们师生之间的感情,学生们很少叫我老师,而是代以“姐”来亲切地称呼我。
  实践证明,相比较线下活动,学生往往对线上活动兴趣更浓。我以易班工作站为依托,通过发起倡议的形式在易班平台上开展线上活动,并采用时下最具创新的形式以及紧跟潮流的微视频方式,吸引学生参与活动,增加学生在易班平台的活跃度,充分发挥易班平台的特点和魅力。我还带领党支部创建了“沪江党建云APP”,将党建工作与当前主流通讯工具手机相融合,让“党建随身而行”,这种新颖的网络思政方式颇受学生欢迎,获得了2014、2015年学校学生“最佳党建案例”,我们党支部也荣获了2016年上海市教卫党委先进基层党支部称号。此外,我们还在公众号专题微刊推出时尚街拍、环保街拍、520匿名信等新潮有趣的活动,这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活动在拉近师生间距离的同时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融入学生,关心学生,才能真正温暖学生
  机械学院研究生 李胜榴:
对于我们学生来说,辅导员既是教师,又是管理者,同时还是朋友,他们不仅要对我们进行教导、管理,更重要的是对我们怀有理解和关心。辅导员作为学生大学期间接触最密切的老师,通常是学生们比较信任与亲近的人,他们协调着学生与学校、社会等方面的关系,是学生们利益的维护者和代言人。我们遇到问题的时候第一时间想到的往往是辅导员,因为他们会像朋友一样给我们出主意、提建议,解决我们的问题与烦恼。要想与学生们形成这样的“朋友关系”就需要辅导员要充分了解学生、融入学生、关心学生,要多参加到学生们的集体活动中去,与班级的干部、学生多沟通,才能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了解班级各方面的情况。这个方面我从我们学院的研究生辅导员李老师身上感受颇多,她总是像大姐姐一样关心、关爱我们。去年圣诞节,李老师号召办公室的老师们自费买了苹果,用温馨的小盒子包装起来,挨个宿舍去发给学院的同学们,这种对于学生们无微不至的关爱温暖了我们每一个学生的心。

作者:胡宇豪 黎吴映雪 陈小雯

转载自上海理工大学报第301期(总第541期)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