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土街道社区医生开方为老伯省下5万手术费

26.01.2016  13:50

  


从穿着白大衣开具处方的医生,到社区里传播健康理念的讲师;从为患者治疗疾病,到教会患者如何管理疾病……在斜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一位心里时时装着社区百姓的家庭医生,她叫朱兰。

这位30出头的社区“健康守门人”,16年来,先后获得包括“中国医师奖”在内的各种奖项。荣誉纷至沓来,居民觉得朱医生可能留不住了,急着恳求院领导:“千万不能把朱医生调走哦,阿拉老百姓实在不舍得。

问诊后考虑两天再开方

戴老伯今年80岁了,是斜土社区老居民。一次,戴老伯被诊断为“阵发性房颤”,儿子儿媳找了大医院,医生说,这个毛病只有开刀才能解决,手术费至少要5万元。戴老伯经济条件并不宽裕,横了一条心:“慢慢扛着吧,好好保养,过一天算一天。”邻居们得知后,你一言我一语,劝戴老伯去找朱医生。

一家社区医院的医生,会好到哪里去呢?”戴老伯将信将疑挂了朱医生的号。每天吃点啥,以前怎么用药,每顿药怎么吃,体重有多少……朱医生看病果然不一样,把病情问了底朝天。更让戴老伯没有想到的是,朱医生并没有立即下结论,而是慎重地说:“老伯给我两天时间,让我好好考虑一下。

与大医院动辄几百元挂号费、排几个小时队、医生几分钟后就开方取药相比,朱医生给戴老伯留下的印象实在太深。几天后,一张细致的药方交到戴老伯手里。他定眼一看,又是一阵意外:药方上写的就之前他一直服用的药物,但用法用量完全不一样;朱医生密密麻麻写了很多,还一再叮嘱要按照她写的量来服用。

朱医生说得还真管用,按此服用,戴老伯的房颤再也没有犯过。听说朱医生得了很多奖,戴老伯为她叫好,觉得实至名归,但他深怕好医生就这样被调走,或者不在一线,还恳求医院领导:“千万不要把朱医生调走,实在不舍得。

曾每天上门清创换药

如邻家姑娘般亲切的朱兰医生,在社区里甚至有上千粉丝。她为何受到居民们如此的热捧呢?朱兰的同事罗妍觉得这并不稀奇。据她介绍,朱兰经常在大热天骑着自行车走街串巷,挨家挨户去看望她签约的病人。

朱兰与陈阿姨一家三代都有渊源:陈母周奶奶年老病重,身体大面积褥疮,溃烂之处甚至露出了白骨,家属手足无措。朱医生知道后,无论刮风下雨,坚持每天上门为其清创换药,从无间断。老人弥留之际,朱医生也像亲人一样陪在身边;陈阿姨的大女儿,患有高血压伴微量蛋白尿,多年治疗无起色。还是朱兰,一次次来到她家,为她量身调整药物,手把手教会她高血压病自我管理。如今不仅高血压控制了,困扰多年的蛋白尿也消失了。现在陈阿姨全家老小七八个人都与朱医生签了约,把全家的健康都交给朱医生了。

朱兰的手机里储存了上百个特殊病人的电话。每周她都会对病人进行电话随访,每个病人的“细枝末节”都装在她脑子里了,这让病人觉得十分舒心。

欣喜的是,在朱兰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医生也加入到家庭医生服务队,更多的“朱医生”在斜土社区为居民服务,现在她们团队平均每名家庭医生的签约率达70.1%,签约居民基本医疗服务利用率达到61%。

教会患者有效管理疾病

作为一名社区家庭医生,朱兰率先在社区开展健康管理,创新并建立了慢性病群组干预管理模式,引导患者主动地管理自己健康。在这新的管理模式下,家庭医生不仅仅是一名医师、康复师、营养师,还是心理咨询师,从教会患者如何吃药,转变为教会患者管理好自己的疾病。千余名高血压患者通过她创新的这一干预模式,血压得到有效控制,也为同行在慢性病管理方面提供的借鉴。

这些年,朱兰获得了代表医师行业最高奖“中国医师奖”、“上海市十佳家庭医生”、“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她说,在她心中一直驻有一个“健康梦”,总有一日,每个社区家庭都能拥有自己的家庭医生,每位居民都能拥有健康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