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引起上海各界强烈反响

17.10.2014  09:58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在社会各界特别是文艺工作者心中激起层层涟漪:我们应该怎样代表时代的风貌,又应该如何引领时代的风气,发挥好文艺的时代号角的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各显其能?

  今天,本市将举行上海文艺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精神座谈会。

  脚踏泥土守护真善美

  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回忆说,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习近平,曾到上海沪剧院调研,他说每到一个地方工作,总要去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了解当地的文化。通过沪剧这门戏曲可以了解一些上海的文化。在这次文艺工作座谈会结束时,她向习总书记汇报,上海沪剧院在创排沪剧新戏《敦煌女儿》,他高兴地说:沪剧一直在创作现实题材,老百姓喜闻乐见,好事,我祝成功!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评论家毛时安说:文艺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是社会主义文艺工作的一脉贯穿的鲜明主线,既是文艺创作的主题词,也是我们党的宗旨。讲话中让他感受最深的是,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这实际上是近几年困扰和干扰文艺创作和文化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有些地方片面地提出文艺产业化、市场化的要求,迷失了文艺审美的主体性,简单地让文艺适应市场,受利益驱动,使得一些文艺工作者和艺术家迷失了方向,失落了应尽的责任。

  上海作协党组书记汪澜说,讲话对文艺和人民的关系做出了生动的阐释,人民是文艺表现的主体,又是文艺的鉴赏者和评判者,文艺创作要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也要担负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的责任,这些都为我们的文学艺术和文艺工作指明了方向,为文艺工作者明确了应有的责任和担当。市政协常委、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古籍研究所所长戴建国说,讲话中有关传统文化的观点令他感到兴奋,我们不能在深化改革的今天忘记了自己的传统,强调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这给文艺工作者提供了创作空间。

  市人大代表、洋泾中学校长张少波说,"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这句话可谓切中时弊。时下,一些影视作品充斥拙劣的模仿、煽情的表演,用狗血剧情吸引眼球、赚够票房;一些文艺作品则程式老套、语言乏味,无法吸引年轻人。这种现象都要引起我们深思。在他看来,好的文艺作品既要有正能量,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不仅要打动人,还要吸引人,能够用与时代合拍的现代语言和新的表达方式来创作。

  茅善玉说,上海近年来创排了多出沪剧新戏,因为素材来自真实生活,与观众有一种天然联系;演员也脚踏泥土,向生活中的原型学习,让观众感觉不到戏中人与生活中人的距离感,所以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敦煌女儿》讲的是一个女人在艰苦条件下,几十年如一日,坚守理想信念,守护中国文化的故事,她相信把这样的人演好了,就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和传播。

  张少波认为,在中小学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培育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国家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增强文化自信心具有非常迫切的现实意义。当前,社会心态浮躁,急功近利的思想严重影响传统文化教育,要积极发挥懂行老专家在传统文化课程建设标准设定、教材编制等方面的优势,创设具有上海特色的传统文化课程系统。

  市人大代表、上海博钰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德甄认为,坚守艺术理想,有时确实不易,需要有抵御不良风气的勇气和骨气,年轻文艺工作者应该多向讲品位、重艺德的老一辈艺术家学习,学习他们的职业操守。

  人民是创作源头活水

  中国作协副主席、上海作协副主席叶辛在这次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言说,有上海的作家朋友经常问,怎么对贵州乡下有那么大兴趣?他用一首小诗回答:明丽艳阳耀山川,洁白云朵绕山峦,冬春夏秋到山乡,四季景观不一般。他有一种由衷的体会,每一次回到熟悉的贵州山乡,总会发现生活中一些新的带着泥土味的实感的东西,心中也就会萌动起一股创作的愿望。

  文艺创作,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习总书记讲话道出了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心声。叶辛引以为豪的是,不断向生活学习、不断地感受生活、不断地在生活中捕捉新意,是他过去现在和将来创作的一个信念。市群艺馆馆长萧烨璎说,总书记讲话一经报道,她就在微信群中转发了,让工作人员认真学习。上海群文工作这几年一直改进理念、创新办法,大家越来越关注老百姓真实生活,讲述老百姓身边的故事。总书记讲话坚定了我们的创作理念,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未来这条路要继续走好。

  "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发人深省。市政协委员、上海书画院副院长陆春涛说,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传统文学艺术总是深藏于其心灵深处,带有民族的审美特色,其审美情趣和理想植根于古老的哲学思想,可上溯到先秦诸子,其来源主要是儒家与道家,次及佛家思想,并且经过自我的审美认识和艺术改造,要择其善者而用。文艺工作者要有自觉出"精品"的意识,从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上下功夫。上海民族乐团团长、艺术总监王甫建说,总书记讲话饱含对文艺创作的热爱与期待,挺感人的,值得我们深思:每个文艺工作者都应该为事业而努力,不应该只想着名利,有段时间提"文艺市场化",大家拼命做市场,我认为在这个过程中,民族音乐整体发展方向不能变,传承传统文化的立足点不能变,不能一天到晚想着搞过于娱乐化、快餐式的组合。

  对讲话中"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这句话,虹口区文化馆党支书、中国剧协上海(虹口)小戏小品创作基地负责人俞志清深有同感,他说,自己从事小戏小品创作30年,一切的灵感都来源于人民的火热生活。他刚刚完成一部反映现代人"手机依赖症"的小品,在内部试演得到广泛好评,这次创作再度让他意识到人民生活这一取之不尽的源泉,"我们要像总书记说的那样,一直扎根在基层中,拿出真正反映人民生活、体现价值引导的精品力作"。

  让优秀作品引领市场

  林肯中心总裁雷诺·利维对林宏鸣有过一问,当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总经理最大的体会是什么?林宏鸣说,东艺的演出收入在全国剧场中名列前茅,也是国内外名家名团献演最多的剧场之一,我并不以此为荣;我由衷感到高兴的是看着观众快速地成长。只有越来越多市民的素质日益提高,才是社会文明、和谐、进步的根本保证。这也是文化"化"人的终极目标,任重道远。

  总书记的讲话是一帖清醒剂,是一场及时雨,不仅敲响了警示钟,对文化的发展更是明晰了方向,指明了航道。上海文联党组书记宋妍说,"文艺不是市场的奴隶"、"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等等表述十分生动,高度概括了社会发展过程中文艺界出现的某些让老百姓深恶痛绝、让广大文艺工作者如鲠在喉的现象。上海文联要认真学习领会讲话精神,立足于服务、推动、繁荣文艺创作,让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在人民群众中获得应有的地位、得到应有的尊重。

  上影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总裁任仲伦说,真善美,是文艺创作的最本质的追求。文艺工作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什么样作家创作什么样的作品,所以,文艺家应该有高尚的灵魂,至少有健康的灵魂。文艺家不尊重人民,就得不到人民的尊重。自古以来,这是真理是规矩。

  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秘书长、评论家郦国义说,这几年来,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不断完善评审制度,加强对文艺评论的重视,建立文艺评论专项基金和双月文艺评论会制度,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希望文艺不为金钱所困,不为金钱所左右。我们希望通过改革措施,使得文艺在经济大潮中不迷失方向,同时又能够让优秀作品引领市场,陶冶提高民众的审美需求,让文化市场更加健全,更好体现社会主义文艺特色,促进文艺大发展和大繁荣。

  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艺术总监刘文国认为,文艺作品不是嘻嘻哈哈、唱唱跳跳就可以,它担负着教化社会的责任,得有文化自信和文化追求。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创立十多年来,以"艺术的盛会、人民大众的节日"为宗旨,强调思想性、艺术性、可看性合一,用优秀的节目鼓舞人、感染人,教育人。邀请国外一流经典节目来沪演出,目的就是学习、借鉴世界优秀文化,对市民进行艺术熏陶。我们要以总书记讲话精神为指导,继续努力,将艺术节办成城市文明助推器,用优秀文化滋润这座城市、温暖人心。林宏鸣表示,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变革中,做事尤其是办文化,一定要始终把究竟是为人民创作和演出还是为人民币创作和演出的根本问题解决好。文化工作者应该自觉、自立、自律、自信,要有定力,有所坚持。

  虹口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刘可说,作为地方党政部门,更要像总书记要求的那样,努力营造有利于文艺创作的良好环境。区里正筹备成立一个文艺工作者实践基地,邀请文艺院团的专家、"名角"们走下基层,与社区群文团队开展深度交流,以此提升业余文艺爱好者们的水平,同时为专业艺术家们提供新的灵感源泉。

选稿:贡小翔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