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文章:上海的责任应该是“向上突破”

23.12.2015  10:35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重点部署了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聚焦供给侧,改革路线图铺就,对上海来说,如何结合实际进行突破,供给侧改革的着力点又在哪里?

  上海就要做最困难的事

  截至今年第三季度,上海第三产业占GDP比重高达67.6%,服务经济已成经济发展第一支柱;在新产业领域,上海承担众多国家重大战略,传统的优势制造业也已走在转型升级前列,创新产业的高地逐渐形成。

  对此,正在上海出席会议的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邵宁指出,上海在前一轮结构调整的基础上,应该充分发挥优势,一方面不断拓展服务业新领域,另一方面要继续占领高地,率先发展新一代中国制造,从而在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两大领域充分扩大有效供给,在全国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比如在大飞机、新能源汽车、智能芯片等领域,市场需求已经存在,只是很多产品我们还做不出来。如果上海不能在这些领域实现突破,今后将还会再次遇到要素配置扭曲、产能过剩等矛盾。”邵宁表示。

  从深层次看,上海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向上突破”的难度之高、任务之艰巨,更是不容小觑。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过程中,上海就是要做那些最困难的事,要把重点聚焦在制度改革和创新力度上。”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王思政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有着长期的深入研究,他认为,上海在供给侧发力,最需要“有效创新改革”。

  创新+制度是改革探索关键

  面对市民层出不穷、更新换代的需求变化,上海正面临着新一轮的商品和服务短缺。而新的“短缺”背后,真正缺的是创新力量,是制度改革。在王思政看来,创新,本身就是一种引领需求增长、推动经济发展的核心供给。如今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下,透析上海超过67%的三产比重,会发现其中真正能“创造需求、引导消费”的服务业创新还不够多;同样在产业领域,上海正努力迈向高端,但能创造需求的“爆款产品”,还不够丰富。

  “要扩大这些领域的有效供给,上海需要切实落实转变发展理念。”王思政表示,在创新发展理念引领下,上海通过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可以营造激励创新的体制机制环境,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管理创新等,以创新来推动结构性改革。

  与创新供给相伴,制度,同样可以成为一种重要供给。王思政表示,在增加服务有效供给方面,上海下一轮发展,需要结合特大城市实际,大力增加基本公共服务。而要实现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有效增加,关键在制度改革。“基本公共服务清单化、标准化、合格供应商制度,都是上海需要探索的制度改革内容。”他以养老领域为例表示,过去上海以增加床位供给为主,“十三五”期间,将把重点放在制度建设之上,“制度供给”将比单纯的“床位供给”带来更有效的市场供给增长。

  “浦东开发开放时,建金桥出口加工区,是造一片工厂;建陆家嘴,是造一群高楼。但现在,建上海自贸区,造的是一套制度。”王思政表示,看不见、摸不着的制度领域,正是上海作为改革开放先行者、创新发展排头兵,需要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率先探索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