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低头”与“抬头” 华理分播站实时转播第二期文汇讲堂

10.11.2014  23:56
      11月8日,“东方讲坛•文汇讲堂——文学与我们的生活”演讲季(简称“文学季”)第二讲准时开讲。在我校奉贤校区信息图文信息中心辅楼敬贤堂,几百名师生作为分播站观众,观看并参与了实时转播。  
图片说明:分播站实景
        本期主办方请来了两位在文学领域颇有建树的嘉宾——方方与汪涌豪,他们演讲题目则分别是“文学创作的个人表达”与“文学:一种否定与超越的力量”。  
图片说明:方方在演讲
        方方的演讲,集中体现在对文学的生活感悟上。“我是蛮喜欢新现实小说这个说法的”,在方方看来,这种从微处入手,以小人物和弱势群体为主要对象的小说题材“是一种批判现实的小说”。方方在对文学的理解中,传达出了一种文学应该和生活紧密贴近,是一种文学的“低头”思想。  
图片说明:汪涌豪在演讲
        诙谐幽默是汪涌豪给全场听众留下的主要印象。汪教授谈了许多关于文学的现实与理想。“生活所给你的很多都是你不想要的”,汪教授谈到了文学的否定。他借用尼采的一句话来解释文学为什么需要去对现实进行否定,“没有一个艺术家是能忍受现实的”,而后又谈到了文学的超越力量——是一种超越物性而对生活的一种感悟,这也表达了汪教授对于文学的一种“抬头”思想。  
图片说明:我校学生向嘉宾提问
 
图片说明:学生向嘉宾提问
        在三个多小时的讲堂时间里,观众们分享到了来自不同作家、学者对于文学的不同思考。   ■  相关链接 方方:著名作家、湖北省作协主席       本名汪芳,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湖北省作家协会主席。1955年生于江苏南京,成长于湖北武汉。1974年高中毕业后在武汉当过四年搬运工,1978年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分配至湖北电视台工作。后调至湖北省作家协会工作,任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1987年发表中篇小说《风景》引起极大反响,并因此成为中国“新写实”派代表作家之一。她的作品主要以知识分子和小市民的凡俗生活为主要题材著有长篇小说《乌泥湖年谱》,《水在时间之下》、《武昌城》,中篇小说《桃花灿烂》、《行为艺术》等;著有地方志类的散文集《阅读武汉》、《汉口的沧桑往事》等。作品曾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第十届华语文学传媒奖等多个奖项。多部作品被译为英、法、日、意、葡、韩等文字在国外出版。  2007年任湖北省作家协会主席,主编《长江文艺》,主持扶持基层作家、青年作家、女性作家的项目,并创办“屈原文学论坛”。   汪涌豪:复旦大学学报主编、中文系教授       浙江镇海人。1962年生于上海,1989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该系教授,文艺学专业博士生导师。2001年任中文系副主任,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会副秘书长,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兼职教授。1988—2000年为日本九州大学客座教授,2005—2006年为神户大学特任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兼治古代哲学与史学。著有《中国古典美学风骨论》(1994年)、《当代视界中的文论传统》(2003年)、《批评的考究》(2003年)和《中国游侠史》(中文版2001年、日本版2004年)、《游侠人格》(大陆版1996年、台湾版1997年)等八种,主编有《中国诗学》(4卷  1999年)、《汉语言文学原典精读系列》(20种  2007年)等三种。曾获得中国图书奖及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多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