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娃河畔畅谈“文学中的城与人”:第九届原创文学大赛揭晓

02.11.2017  23:18

  10月28日下午,“文学与人”第九届华语原创文学大赛颁奖典礼、2017上海大学生华语原创文学大赛颁奖典礼暨“文学中的城与人”主题论坛在中山北路校区丽娃河畔举行。该活动由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作家协会和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办,我校中文系、上海市作家协会华语文学网承办。

  出席颁奖典礼的领导和嘉宾有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海南省文联名誉主席韩少功,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文学发展基金会理事长孙颙,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萌芽》杂志社社长孙甘露,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杨扬,上海市教委高教处处长桑标,南京大学教授、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毕飞宇,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教授许子东,《台港文学选刊》执行主编赖碧强,以及我校副校长梅兵,中文系系主任朱国华、党委书记王庆华等。



文学中的城与人”为主题的论坛就城市、文学、人之间的文化关系进行了精彩的剖析及探讨

  本次“文学与人”第九届华语原创文学大赛由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作家协会和上海市教育委员会联合主办,主题借用钱谷融先生所言“文学是人学。文学是人写的,文学也是写人的,文学又是写给人看的,因此,研究文学必须首先学做人,做一个文品高尚、人品磊落的人,这是人的立身之本。”而作“文学是人学”,借以宣扬钱先生文品通人品、立文先立人的学术思想。

副校长梅兵致辞

孙甘露致辞

  大赛自2017年3月开始全面征稿,截至2017年5月5日,受到了广大创作者的热情参与,收到了来自中国大陆、港澳台地区以及海内外多个国家和地区文学爱好者的踊跃来稿共计3688篇。其中,面向上海地区在读大学生开展的2017年度上海大学生华语原创文学大赛收到来稿共计220 篇。本次大赛特别邀请著名作家与学者担任评委,以“公平、公正”为基本原则进行评审,经过三轮评审后共有47篇作品脱颖而出。最终评选出第九届华语原创文学大赛特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5名,入围奖29名;单项奖6项,其中最具潜力奖1名,最佳故事奖1名,最美语言奖1名,大学生新人奖1名,最短篇幅奖1名,港澳台新人奖1名。2017年度上海大学生华语原创文学大赛特等奖1名,一等奖1名,二等奖1名,三等奖1名;大赛获奖作品将由主办方之一华语文学网以电子书形式,对外推介;作者将有机会入选华语文学网写作人才库,作为华语文学网注册作家培养对象。“文学与人”第九届华语原创文学大赛一、二、三等奖,2017上海大学生华语原创文学大赛特等奖、一、二等奖获奖作品更有机会由主办方推荐给纯文学杂志予以发表。



桑标、韩少功、朱国华为获奖者颁奖

  作为颁奖大赛精彩部分,主办方为众多来宾献上了一个特别的文学盛宴,邀请3位著名作家学者——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教授、我校中文系兼职教授、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许子东,先锋文学代表作家、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萌芽》杂志社社长、《思南文学选刊》杂志社社长孙甘露,南京大学教授、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协第九届全委会委员毕飞宇就“文学中的城与人”为主题进行思想碰撞的论坛。论坛由华东师范大学学报主编、上海作协副主席、中国茅盾研究会会长杨扬教授主持。论坛就城市、文学、人之间的文化关系进行了精彩的剖析及探讨。

  颁奖典礼于下午3:30正式开始。我校副校长梅兵和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孙甘露代表主办方进行了致辞。大赛的终评委孙颙、韩少功介绍评审情况,第九届原创文学大赛一等奖获得者邵栋、2017上海大学生原创文学大赛特等奖获得者汪伊及入围奖获得者杨逍分别发表获奖感言并分享他们的创作体会。


文学与人”第九届华语原创文学大赛颁奖典礼、2017上海大学生华语原创文学大赛颁奖典礼

颁奖典礼暨“文学中的城与人”主题论坛

  在总结致辞中,中文系系主任朱国华表示,将在今年的基础上不断推动原创比赛的发展,为营造原创氛围,搭建文学交流平台,促进大学生创作培养提供更大空间。

  我校自2008年开始举行原创文学大赛,旨在传承师大作家群热爱文学、追求理想的精神。自此之后,每年举办的华东师范大学原创文学大赛逐渐成为文学爱好者展示自我、相互交流的平台,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次大赛收到稿件3600余篇,开启了原创文学大赛的一个新高潮。此外,本次上海大学生华语原创文学大赛所获得的优秀作品也让评委充分领略到了当代大学生的风采,窥见了新一代文学的未来。原创文学大赛评委老师坦言,这些作品展现了作者温柔敦厚的内心、睿智隽永的哲思和深刻独到的眼光,令人对新时代的文学,尤其是90后作家的作品充满期待。参赛者们则表示,原创文学大赛给了他们一个试笔的机会,一个得到肯定的机会,大赛所传播的钱先生“文学即人学”的学术思想更让他们收获颇丰。谈到未来,他们各有各的想法,但最终,他们都希望与文学相伴。


文| 中文系  图| 刘金玉 王子涵  来源| 中文系  编辑| 吕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