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出版人奖”获得者 雅昌文化集团华东运营中心戴虎:在艺术消费中找转型突破口  

15.02.2015  12:34

 

   文汇报首席记者 邵岭


  戴虎经常被问到的一个问题是:雅昌到底是做什么的?
  这也难怪。一般的印刷企业转型,无非有三种选择:从传统印刷向数字印刷过渡;通过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向前端的设计环节延伸。而雅昌却一步跨到了艺术界,还做得有模有样。“于是,搞印刷的人,不知道我们还有雅昌艺术网;搞艺术的人,不知道我们还做印刷。”戴虎说。
  实际上,就在2009年之前,上海雅昌还是一家以传统印刷为主的企业。戴虎“空降”上海,担负着把集团转型策略在上海乃至华东地区整体落地的重任。“想做一个试点,看看能不能根据市场需求,实现不同业务间的融合。”
  五年过去了,雅昌集团所有业务在上海全面开花,包括印刷、互联网、艺术图书、艺术消费品等,完成了传统制造业向服务业的转型。
  
以影像艺术品为突破口,实现传统印刷向艺术印刷的转型
  既做印刷,又做艺术,听上去很美,现实的困难却无法回避。“不同产品间的关联度不高,比如传统印刷和艺术衍生品,你说怎么关联在一起呢?”戴虎这样说。
  好在丰富的岗位经历历练了他。1996年,戴虎以一名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毕业生的身份进入雅昌,第一个部门是印前。印前主要负责设计和制版,需要对所有后续工艺都了如指掌。所以印刷业有一句话,叫“印刷从印前开始”。戴虎担任印前部门负责人期间,引进了雅昌的第一台数字打印机。之后几年里,他又相继担任了技术、销售以及雅昌艺术网的负责人,直到2008年底来到上海。“每个领域都有各自的特点,印前要求对技术的研究比较多,强调专注力;销售就是研究市场;互联网的重点是打造团队,同时需要灵活发散的思维。每个岗位都有收获,让我能够在不同的思维方式间顺利转化,不然我也做不了现在的工作。”
  针对产品关联度不高这个现实,戴虎和同事们花了大量时间整合客户资源,融合相关产品,所做的第一个尝试,就是从传统印刷业务中延伸出了影像艺术品生产。所谓影像艺术品,指的是摄影、美术、海报等作品的复制品。这个项目以雅昌的百万级正版影像数据库为核心,其中就有吴冠中、贺天健、林风眠等大家的绘画作品;同时依托雅昌在印刷方面所拥有的多项先进技术,还推出了按需印刷的服务。从这个项目开始,雅昌的印刷业务从传统印刷转型为艺术印刷,五年间实现逆势上扬,年收益从2008年的两三千万元增加到2014年的近2亿元。
  
填补艺术消费品市场空白,莫奈画展销售出2000多件衍生品
  如何培育一个全然陌生的市场,是戴虎来到上海之后面临的一大考验。上海的艺术市场与北京不同:“上海整体艺术市场活跃度不如北京,但是一级市场和北京旗鼓相当。而北京虽然市场活跃,但是买家大部分来自苏浙地区。”
  对策就是:根据不同市场特性,配比不同的产品和服务。针对一级市场,2013年,雅昌艺术网牵头在上海举行上海画廊周,目的在于把上海画廊业集聚在一起,提升影响力和竞争力。沪上15家画廊参与了主题展“G·Shanghai”,而“海上艺术家邀请展”则汇聚了韩天衡、王劼音、陈琪、车鹏飞、陈心懋、朱新昌、朱新龙、陈九、陈无忌、庞飞等十位海派艺术家的作品。
  与此同时,从空白的市场中寻找机会,通过填补空间来赢得市场,也是戴虎诸多经验中值得书写的一笔。2009年前后,艺术衍生品在内地刚刚起步。有一个调查:彼时内地艺术衍生品产值超过500万元的博物馆只有北京故宫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馆两家,而这个数字,比起台北故宫博物院3亿新台币的衍生品年营业额、英国TATE博物馆商店3亿到5亿元左右人民币的年销售额以及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商店5亿到7亿元人民币的年销售额,仍然是小巫见大巫。
  谁也没有想到,几年之后,正是在艺术衍生品领域,上海雅昌获得了转型之后最为成功的综合业务融合案例。2014年,内地首个莫奈专业画展在上海K11举行。最初主办方找到雅昌,看中的只是雅昌的老本行,希望印刷一本莫奈画集。“后来就想,除了印书之外,还有没有什么别的可以做。但是我们双方都不知道可以做什么,怎么做。那就坐下来谈啊!你说说你想要什么,我看看我能做什么。”一来二去,仅仅在书这个范围内,借助雅昌艺术图书事业部在全球建立的出版社网络,双方合作范围从莫奈画集扩展到国内外出版的跟莫奈有关的图书,再扩展到其他印象派画家的图书,最后扩展到艺术类图书。顺着这个思路延伸开去,又推出了莫奈主题的复制品、笔记本、明信片、靠垫、手机套等各种衍生品。在整个莫奈画展期间,画展售品部销售出了两千多件衍生品,全部由上海雅昌提供。
  这次的成功案例,让戴虎感受到经过多年培育,沪上艺术日用品消费市场已经渐成气候。“以后每一次艺术品展览都是我们可以抓住的市场机会,我们会更多地与相关方面开展这类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