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文化金融论坛在沪举行 探讨国家战略下的文化发展

25.12.2015  11:02

  12月23日上午,由新华通讯社、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金融服务办公室、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指导,上海文化产权交易所、中华文化促进会、上海报业集团、新华通讯社上海分社、中国金融信息中心等机构联合主办的“2015文化金融论坛”在中国金融信息中心拉开帷幕。

   探讨国家战略下的文化发展

  “2015文化金融论坛”是继去年12月举办“2014文化金融论坛”之后第二次举办。本届论坛的主题是“国家战略下的文化发展”,旨在探讨如何在“十三五”期间,将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如何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下发挥文化先行的优势,增强文化认同,夯实沿线国家和地区合作的基础;如何在“互联网+”国家战略下,推动文化产业的颠覆、融合与变革;如何借助供给侧改革,解决文化消费和投资市场中供需错位问题;如何使文化与金融这一现代经济的核心实现深度融合等。

  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席王石,原全国工商联副主席王治国,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党组书记、执行主席龙宇翔,中国商业联合会会长姜明等领导及金融界、企业界、学术界逾700位精英人士济济一堂,以多项国家战略叠加发展为背景,深度聚焦文化与金融、文化与互联网、文化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对接融合,探寻国家战略下的文化发展之道。

  在本次论坛上,上海文化产权交易所、上海银行、文金所签署了合作协议,将共建全国首个文化金融风控清算体系;中国城市商业网点建设管理联合会、上海文化产权交易所、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人民政府等机构签署了中国“一带一路”商业与文化金融(西线)综合服务示范基地战略合作协议,旨在服务“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新疆、中国—中亚—西亚国际经济合作走廊、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四省。

  此外,有两个系列产品在论坛上发布,一是全国首个文化物权信托产品,以艺术品实物和信托工具开发相关系列产品,能拉近高端艺术品与普通大众的距离;一是全国首个生肖(猴年)系列文化金融产品,包括丙申猴年生肖酒、“金猴献福”全家福纪念金钞、吉猴报喜丙申猴年纪念小金条等。

   文化需要与金融深度融合

  目前,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国内经济在转变升级中面临种种挑战:过度投资导致产能过剩、国内市场消费热点不足……在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下,需要重塑新动力、激发新活力。如今,文化成为经济发展新动力已经成为共识。

  日前,中央在“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提出,文化产业要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参考过去1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增长速度,以及文化产业增速在两位数的基础上逐年下降的情况,未来5年文化产业要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仍旧要迈过很多道坎。面对倒逼的压力和现实的困难,文化需要与金融深度融合。近年来,文化金融是各大投资行业的关注热点。投资、并购等动作频频,众筹、信托、保险等模式打破传统,通过文化积淀的释放、依托金融工具的创新,文化产业正在发生着乘数效应,呈现几何式裂变。文化金融已经成为国家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事业发展的关键环节。

  2015年,中国文化金融发展如火如荼,多元的文化金融服务体系已初步形成。首先,政策性金融支持占主要地位。以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为例,财政部日前下达2015年度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50亿元,共支持项目850个,项目数较2014年增长6.25%。这是中央层面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唯一一笔专项资金。截至目前,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已累计安排242亿元,支持项目4100多个,有力地支持了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

  其次,商业性金融支持力度提高。虽然文化产业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占比仍不高,但商业性金融投资热情依旧高涨。数据显示,新三板挂牌的文化传媒类企业已有63家,融资额17亿元。文化产业的债券市场也在迅速发展。截至2015年4月末,共有128家文化企业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了524支债券,累计融资4703.4亿元。

  第三,民间金融支持正逐步壮大。以小额贷款公司为例,北京、江苏等地纷纷建立文化产业小贷公司,对文化产业进行支持。根据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4月发布的数据,全国小额贷款公司机构数量共计8922家,实收资本8392.05亿元,贷款余额达9453.7亿元。若将小额贷款公司充分与文化产业进行对接,将会激活更多的民间资本,使之成为文化金融发展的生力军。

  第四,文化金融创新产品不断涌现。在互联网金融升级为国家重点战略后,文化+金融+互联网融合发展势头迅猛。从产品模式来看,众筹于2011年来到中国,目前已被广泛接受。出版众筹、电影众筹、艺术众筹等产品相继涌现。从具体领域来看,在艺术品领域,国内相继推出了艺术品信托投资基金、权益拆分、质押融资等形式的金融产品。

   以市场为主导以政策为辅助

  作为文化和金融衔接的对话平台,在“2015文化金融论坛”上,近三十位中央和地方相关领导及海内外文化金融领域知名学者、文化金融探索践行者纷纷表示,文化金融蓬勃发展的同时,也要直视问题所在。发达国家已经形成成熟的文化金融体系,包括银行贷款、企业上市、并购融资、财政支持等在内的金融手段创新发展、相互串联。而我国金融体系和市场在规模、发展水平等方面与之仍有很大差距,并存在资产评估难、金融服务单一、配套服务滞后等问题。差距之外,最重要的是要看到以市场为主导、以政策为辅助、以平台为基础,才能将金融支持真正被置于文化市场体制和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环境中,做到接地气和深度融合。

  论坛期间,发布了《2015文化金融论坛共识》。此外, 2015文化金融论坛分论坛也同期举行,“文化交易的‘上海模式’探讨”、“文化衍生品开发与投资”、“文化金融如何参与‘一带一路’大战略”、“陶瓷艺术品金融化的路径”等分论坛以文化细分领域为切入点,务实探讨文化+创意+金融+互联网的跨界融合与创新。

  其中,“文化衍生品开发与投资”分论坛从金融衍生品的物权化角度,围绕生肖(猴年)系列文化金融产品,从市场环境、商业模式、交易环节三个方面进行了解析,旨在运用创新型消费模式,提高艺术品流通性,激活存量市场,开发增量市场。

  “文化金融如何参与‘一带一路’大战略”分论坛就如何利用文化金融融合发展优势、拓宽贸易领域、优化贸易结构、发展现代服务贸易和跨境电子商务等新的商业业态以及如何推动建立新兴产业和创业投资合作机制、引导商业性股权投资基金和社会资金共同参与“一带一路”重点项目建设、广泛开展文化交流等方面进行了热烈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