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与共同富裕——实现新阶段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机遇与现实应对”学术研讨会在上外召开

06.04.2022  12:33

4月3日,“数字经济与共同富裕——实现新阶段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机遇与现实应对”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召开。本次研讨会由上海外国语大学主办,上海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外经济哲学研究中心承办。本次会议开幕式由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常委、党委宣传部部长、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衣永刚主持。

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副书记王静为开幕式致辞。来自中共中央党校、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华东理工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山东省社会科学院、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广西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及同学400余人参与了线上会议研讨。与会专家围绕会议主题,共同探讨了数字经济与共同富裕等问题。

为数字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副书记王静提出,数字经济时代也是百年变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都是这个时代变迁的见证者和研究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理论创新等方面的探索与发展逐步深入,进入新发展阶段后,又根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针对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和战略部署,明确了总的指导思想和方针。为此,我们要充分认识促进共同富裕的重大意义,尤其是在数字化技术作为经济活动的引擎,推动了经济活动的模式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等各方面的根本变革,是我们下一步持续关注的研究对象。

上海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衣永刚表示,数字经济被视为不同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新阶段或新时代,对于我国当前推进高质量发展与实现共同富裕目标来说,既是时代赋予的机会与条件,也会存在困难与挑战。认真研究伴随数字经济而产生的新问题,在数字资本、数字劳动、大数据与平台共享等具体方面总结一般规律、服务创新发展,在迈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贡献学术界的智慧与力量,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与责任。我们要在“两个毫不动摇”基本精神的指导下,积极探索与研究数字经济与共同富裕的内在统一性,既使数字经济的健康发展服务于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又能够在实现共同富裕过程中体现社会主义本质,把数字经济、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本质有机统一起来,向世界展现“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的特色与优势。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马拥军以数字经济“挑战”共同富裕的几个案例入手,分析提出在把数字经济分为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基础上,要认识到数据要素化面临诸多挑战,比如数据资产的地位尚未确立、数据确权难题尚待破解,数据共享流通还存在障碍,以及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体系有待健全等方面,这就要求在数字转型和数字化治理等方面加强制度建设,提高管理服务水平,以促进数字经济实施过程中的价值最大化、效果最优化。为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既要在做大数字经济蛋糕、加强监管与打造国有经济数字航母,又要在实现数字经济与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等方面做好工作,才能在把数字经济时代的发展与共同富裕目标有机统一起来。

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徐斌在题为“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内在要求”的主题报告中表示,数字经济时代的公平正义,不仅是人类的美好价值追求,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同富裕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必然要求,这就需要立足于时代发展,把社会主义本质、公平正义和共同富裕有机集合起来。理解公平正义亟需注意起点公平、发展机会平等,分配公正以及补偿正义等方面的问题。在谈到第三次分配对于贯彻公平正义、实现共同富裕的意义时,徐斌认为第三次分配可以达到以下几方面的意义:首先,提升参与主体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意识;其次,有利于提升社会文明状况、社会公德水平和精神境界;最后,能有效缓和阶层矛盾,营造良性社会秩序。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速继明在发言中从经济数字化的普惠性视角出发,在阐述数字经济的内涵与本质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一方面,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不断提高经济社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加速重构经济发展与治理模式的新型经济形态;另一方面,数字经济缩小或消弭了传统社会资源分配的区域差距,重新赋能了不同要素的组合模式,尤其是带来了普惠性的红利。在促进实现共同富裕方面,数字经济可通过收入增长路径改善贫困现状,消除绝对贫困。数字经济的发展有助于通过信息通信技术对传统农业进行数字化改造,驱动农业由供给、增产、小规模经营导向转向需求、提质、适度规模导向,推动产业质量及生产方式变革,促进农村经济提质增效,实现家庭收入增长。

华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邱卫东副教授探讨了对数字经济的认知、数字经济三重悖论在帝国主义分析范式下审视数字经济对共同富裕的挑战,以及中国应如何面对该挑战。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宁殿霞副教授认为“数字中国”的孕育与实践、机遇与挑战凸显出“数字中国”之路是“谋全局”、“谋万世”的顶层设计之路。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任瑞敏副教授抓住数字经济时代的劳动概念、共同富裕新内涵等基础理论问题,提出追求共同富裕过程中应注重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杨娟副教授认为数字经济助推新时代共同富裕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以人的发展为依据。 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元晋秋副教授从《资本论》的角度阐明当代中国必须重新定义财富,用好资本“工具”,避免资本财富观的统治。上海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宫维明副教授指出当代中国要实现共同富裕,要在生产、分配、消费各环节,将马克思恩格斯的共同富裕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数字化转型助力高质量发展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唐爱军在题为“共同富裕与社会主义本质的关系”的发言中提出,数字经济时代的共同富裕与社会主义本质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两者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一方面,没有脱离社会主义本质的共同富裕,因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的,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根本特征,也是衡量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标准;另一方面,也没有脱离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因为科学社会主义是共同富裕的理论基石,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础,同时还规定了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因此,在实践中,发展社会主义就必须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和原则;要真正实现共同富裕就必须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

山东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颜景高教授以“共同富裕的中国之道”为题,论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启了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新道路。他表示,这条道路有赖于“三个程式”的依次展开:一是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形态,防范资本权力无限扩张引发的贫富差距;二是发挥国家制度优势,实施“两个大局”战略,力促“率先发展”“帮扶发展”相结合,推动实现共同富裕;三是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形成新发展格局,推动世界各方共享发展,迈向共同富裕。

上海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王文臣以数字时代与工业革命兴起的比较为切入点,认为人类生产能力的每一次增长,都会带来巨大社会财富的增加,但贫富差距并没有因为新社会财富的巨增而彻底解决。我们要注意这种倾向,避免影响共同富裕发展目标的不利因素出现。为此,我们需要从理论上讨论数字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诸如数字化资本借助互联网实现了全球自由流动,是否意味着突破了传统的政治地理边界,数字经济是不是一种实现全球化的最美妙的工具,以及数字资本与数字劳动的关系,是否会发展为马克思所论述的资本与雇佣劳动那样的异化现象等问题,为实现新阶段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迈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新路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朝科表示,“数字经济与共同富裕”这一主题蕴含两层涵义:一是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如何实现共同富裕,二是如何通过发展数字经济实现共同富裕。这一主题的核心在于共同富裕。对于共同富裕,可以从社会主义属性规定、理念层次以及实践层面去理解。实现共同富裕的必要条件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创造大量的剩余;实现共同富裕的充分条件是平等的分享剩余,减少贫富分化现象。从生产关系上来看,共同富裕是劳动者的共同富裕。与此同时,共同富裕是一个结构变迁的过程,其应是从物质层面到精神层面再到自然财富的层次性阶段性发展,这也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逻辑必然。

上海财经大学讲席教授丁晓钦提出,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数据作为核心生产要素正在重塑传统生产和生活方式,推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并催生出数字资本这一特殊资本形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合理利用数字资本畅通经济循环体系,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将成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主动战略选择。但如果不能进行科学治理和有效监管,数字资本将会出现无序扩张的趋势,导致国内、国际“数字鸿沟”的出现,从而对传统价值分配体系与缩小贫富差距带来巨大冲击。因此,加强国内外数字资本治理,对于在双循环格局下兼顾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目标至关重要。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韩文龙从数字经济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视角,提出数字经济是创造社会财富的新经济形态。在数字经济时代,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四个环节正在实现数字化变革。具体体现为四个方面:一是数字生产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动力,二是数字流通力提升了资本周转与价值实现的效率,三是数字分配力的普惠效应可以优化收入分配结构,四是数字消费力将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和进一步扩大内需。立足新发展阶段,为了进一步培育中国的数字经济竞争力,需要通过强化反垄断保持数字经济活力,通过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治理数字化和数据价值化这“四化”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通过形成“四位一体”的科技创新体系提高数字经济创新力。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严金强副教授指出数字技术通过作用于生产方式和经济关系,对我国的收入分配关系和分配方式产生全面深刻影响。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娜副教授以马克思主义货币理论为基础分析了数字货币的发展实际代表了寻求权力地位的科技资本。上海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放副教授在共同富裕视野下探析当代青年“打工人”话语,认为通过弘扬社会主义传统价值可纠偏诸多对“共同富裕”的误解。上海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王宝珠以数字平台空间下的劳动过程为研究目标,认为基于马克思劳动过程理论,可以从劳动过程效率和劳动关系对数字平台下的劳动过程给予探究。

上海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曾德华老师探讨了共同富裕概念的新时代内涵,在“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的同时,不遗余力地提升人的主体性和独立性。孙秀丽老师认为多元正义探究共同富裕的社会结构维度超越了一元正义的局限,有助于实现现代社会多元的正义诉求和共同富裕的内在旨趣。郭慧超老师从分工和异化的角度,以马克思、涂尔干、韦伯以及吉登斯等现代性理论为基点梳理贫困产生及其发展过程。

会议闭幕式由上海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孙宇伟老师主持。孙老师表示,对来自国内几十所高校的与会专家、学者以及同学们参加本次线上研讨会表示感谢;对与会专家、学者和同学们的精彩发言、积极互动推动了本次研讨会的成功召开表示祝贺;对与会专家、学者分享的研究成果及治学精神表达敬意,期待未来与会专家、学者们能够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发挥学术界的理论研究优势,为喜迎党的二十大召开、推动学术研究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局面而贡献力量。

初审 / 编校 / 刘琦 程晓宇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