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根”上下功夫 以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以初心温暖贫困学子心

28.05.2020  17:36

在上海静安区的写字楼里,阳明艳正坐在格子间聚精会神地处理最新的报表和数据。五年前,在云南省盐津县柿子镇,阳明艳收到来自东华大学本科录取通知书,从那一刻开始这个从未出过大山的女孩似乎有了改变命运的勇气……

  我叫阳明艳

我叫阳明艳,来自云南省昭通市盐津县,毕业于东华大学旭日工商管理学院金融专业,目前在上海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工作。回顾大学四年,我很庆幸自己选择了东华,也很感谢东华选择了我。

作为位于乌蒙山区的国家级贫困县,盐津县是东华大学定点扶贫的对象。2015年,我正好高三,报考了东华大学“高校专项计划”,还记得那年夏天,东华大学专门派来了“教授代表团”到盐津县对我们通过初试的学生进行面试,为我们免去了时间和经济上的负担。正是这种体现在细节上的关怀,让我对东华大学最初的印象便是细致而温暖。新生入学报到当天,我通过绿色通道顺利办理了入学手续。走进宿舍,就看到了学校精心准备的“新生大礼包”,被子、脸盆、洗漱用品等各类日常用品一应俱全,那时候初到异地的不安瞬间被学校无微不至的关怀所取代。

高等数学》《大学英语》……刚开始学习时这些基础课对于我来说稍显吃力。在辅导员老师的帮助下,我成为了学院“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一对一帮扶对象。阅历丰富的老教授为我制定了每个学期的奋斗小目标,学涯规划、学习指导、人生引导……来自老教授和学校师生的关怀让我逐渐适应了大学生活。

  阳明艳在学校爱心屋勤工助学

我在认真完成学业的同时,也积极参加各类社会实践,平常会抽出时间做一些公益方面的活动,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帮助他人、回馈家乡。我大一便加入了学校慈善爱心屋,直到大四之前,我大部分课余时间都在这个我曾经领取“大礼包”的温暖小屋参加勤工助学,跟二十多名同学一起投入到帮困物资发放、社会捐赠管理等工作中。我曾先后两次参与过为家乡募捐的活动。当看到从老家发回乡亲们收到爱心包裹的照片,我的心中既感温暖,又有自豪,因为多年来受到政府和学校的帮扶,终于有一天,我也能够通过自己有限的力量为家乡父老送去实实在在的帮助。2016年暑假,我参加了学校阳光公益服务队资助政策宣传专项暑期社会实践,作为慈善爱心屋“情传皖西 爱续六安”团队的一员在安徽一所贫困地区的小学支教,站在讲台上,看着同学们期待的眼神和求知的脸庞,我感觉到了奉献爱心的快乐和回馈社会的责任。践行公益,传递正能量。上海电影博物馆、k11美术馆、北新泾慈善家教、龙华烈士陵园等10余个公益项目都留下了我的足迹。通过不懈的努力,我大二时荣获国家励志奖学金,大三获得管理学院“励志先进个人”的称号。

  阳明艳参加社会实践去往安徽支教

从来没想过自己会在上海这个大城市工作生活,虽然在这里工作节奏快,压力也不小,但是能够用自己的双手打拼感觉很踏实。工作第一年,我希望能够把大学四年的助学贷款还清,不让父母担心。常怀感恩心,常为感恩行。我觉得自己很幸运,赶上了好时代,感谢社会、学校以及身边所有人对我的帮助。在东华大学的日子,特别难忘的是在慈善爱心屋三年的珍贵时光,未来我将带着这份感恩之心去对待人生的每一个阶段!在上海一个人的日子,也会常常想念家乡,希望继续奋斗,在未来为家乡发展和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阳明艳支教期间与学生在一起

阳明艳是东华大学“高校专项计划”的首批盐津籍学生,第一届考入我校的4名盐津籍学生在已顺利就业,进入了中国电信、上会会计师事务所等知名企业,平均月薪达8000元左右。2015年至今,已有40余名盐津籍学生通过此计划考入东华大学。他们从大山走来,在东华学习,毕业后有的在上海打拼,有的回到家乡建设新农村,他们带着东华的印记走上社会,用知识的力量努力改变着自己和家庭的命运,是东华的骄傲。

  培养一个孩子,改变一个家庭

当前,脱贫攻坚已经进入攻城拔寨的关键阶段,东华大学在定点扶贫工作中紧紧抓住盐津地区脱贫致富的“牛鼻子”,以“教育”的初心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对帮扶对象“授之以渔”,提高教育文化素养,围绕“中小学生、大学生、终身教育”三个梯度,进一步加强教育扶贫长效机制,补充“精神之钙”,激发内生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学校在教育扶贫的实践中始终坚持初心,关注学生全方面成长成才,不仅要输送知识,更要教育和引导他们感恩社会、反哺家乡,还要让他们走入社会有敢闯敢干的底气,真正实现物质和精神的双脱贫。”东华大学副校长邱高告诉记者。

2018年4月,16名盐津籍学子加入暑期社会实践返乡宣讲团和线上义务咨询活动,以自己在东华大学学习生活的经历“献身说法”,让当地优质生源了解东华,走进东华。同时,盐津籍学子纷纷加入了“阳光服务队”和慈善义工组织,积极锻炼,服务社会。近年来盐津物资捐赠、慈善义拍会、社会实践、义务支教……都活跃着这一批盐津学子的身影。

扶志从少年抓起,2019年6月,“在行走中遇见更好的自己”——东华附校&云南盐津行走课程第三期拉开序幕。两地学生一同体验东华附校特色课程,自然实验、创意小饰品、田径训练、书法,观摩九年级毕业典礼等。同学们还走进东华大学,在校史馆、科技馆、机械学院实验室里感受高校文化底蕴和科技魅力,放飞科学梦想。

盐津县柿子中学郭孝清同学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是我这次上海之行最深的体会,要记住自己的梦想,乐观、坚强的生活,为了梦想而努力!”‍兴隆中学邓雅鑫同学在发言中谈到最多的就是感恩和自强。感谢东华大学,给予盐津学子这次走出大山的机会,感谢东华附校,让他们体验了丰富的课程,她表示日后会更加奋发图强,为盐津建设贡献力量。

自定点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围绕盐津县中小学生、大学生和群众终身教育需求,东华大学充分发挥学科、人才、科研等方面优势,拓展教育扶贫广度和深度,逐步探索形成了“培训+”扶贫工作新模式,助力盐津精准脱贫。通过“请进来,走出去”方式,为盐津县各级干部、中小学校长、骨干教师和企业家进行多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培训,培训县乡村三级干部人数4000余人次,培训技术人员2000余人次。聚焦盐津县“两不愁三保障”问题中“义务教育阶段有保障”核心任务,设立教育扶贫基金、开展教育培训、帮困助学、科研立项等。与盐津县签订“东华大学扶贫盐津教育基金”捐赠协议,连续三年每年资助150万元,用于资助当地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师生和教育事业发展。近三年累计为盐津县教育、科技、产业等方面直接或间接投入资金近2300万元。

扶贫必先扶智,不仅要帮助脱贫人口“站起来”,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站得稳”、“走得远”。培养一个大学生,脱贫一个家庭,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东华大学定点帮扶云南省盐津县,在多年的扶贫工作中,始终坚持“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优势,在脱贫的“”上下苦功夫,助力盐津精准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