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宣布相关建设意见通知失效 将尽快启动

30.06.2016  14:07

  教育部近日宣布失效的一批规范性文件中,包括《关于继续实施“985工程”建设项目的意见》《关于补充高等教育“211工程”三期建设规划的通知》等,引起社会关注。曾为公众耳熟能详的“985”、“211”将何去何从的?

   两工程已“暂停”3年?

  对于文件失效公告,网传其意味着“985工程”和“211工程”将停止实施。对此,教育部表示,“985工程”和“211工程”将统一纳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据了解,“211工程”、“985工程”分别是国家在上个世纪末先后提出的高校重点建设工程。前者含义为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的规模最大的重点建设项目。目前全国共有百余所高校入选。后者是我国政府为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实施的高等教育建设工程,共有39所高校入选。

  事实上,早在3年前,两工程已处于“暂停”状态。本市一所“985”高校发展研究部门负责人介绍,“985”工程三期在2013年已结束,“211”工程三期在2012年初已经结束。其后,两者的四期计划均未有实质性操作,而持续性的专项资金以及地方配置的资金投入,也就此“暂停”。2014年已有两工程停止实施的揣测。当年年底在上海大学召开的省部共建工作研讨会上,时任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更多的国家重大项目将在支持范围、遴选条件等方面对地方高校一视同仁,破除“985”、“211”等身份壁垒,更加注重绩效评价。

  “其实,有关文件失效的新闻,对我们高校实际参与者来说,关键词不是‘停止’,”这位高校发展规划部门负责人坦言,有关部门回应中,“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正研究制定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和配套政策,拟于今年启动新一轮建设”一句,给出了“双一流”建设启动的时间点,这显然更加重要。

   双一流”能取代吗?

  “985”、“211”被“双一流”取代了吗?对于教育部的回应,社会的关注焦点与大学不同。而随着“取代”的认知传播,对于“985”、“211”工程的指摘泛起。

  对此,高等教育专家、上海大学叶志明教授持不同观点。“看待政策、机制兴废,应有一双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的眼睛,纵深地看,历史地看,”叶志明说,政策机制有所调整,并不意味着就是“过去错了”。将“985”、“211”工程放进国家经济发展、教育发展的大背景下,两者分别是国家在上个世纪末先后提出的高校重点建设工程,在财力投入有限的情况下,集中力量办大事。今天我国对教育的投入力量与当年不同,办学目标及投入方式有所调整,也属正常。值得一提的是,高等教育建设“双一流”,其基础也是在这数十年间累积而成。

  业内人士指出,两项工程带来的国家资金投入,以及地方配给的“输血功能”,起到了三方面的作用。首先,大量海外师资、科研人才引进成为可能。其次,参与高校在面向国家需要开创科研新方向之际,可以获得更多支持。不少处于全球学界前沿的交叉科研平台,其设备价格高昂,只有在资金更为充裕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在研究中真正参与国际竞争。同时,不少高校的人才培养机制也由此获得更有利的支撑,通识教育体系建设、学生出国交流计划等,均可在更大范围内施展。

  在一位高校老师眼中,虽然在“985”、“211”工程实施过程中,一些名不副实的高校因有“标签”而不当获利,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们在打造高等教育品牌、激励大学分层分类定位管理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即使未来在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过程中,也不可能存在“统一起跑线”,因为若要全国3000多所水平参差的大学向同一目标发展,并不实际。

  有意思的是,教育部宣布涉及“985”“211”建设文件失效,在社会间激起的热议点更具“操作性”——以后留沪加分怎么算?企业招人的“985”、“211”要求,还提不提了?对此,一位高校专家认为,在社会印象中,许多学校的标签已经“固化”,可能“985”、“211”的印记,还将在社会中持续一段时间。

   双一流”路怎么走?

  两个月前发布的《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披露,截至2015年,全国在校生规模3700万人,居世界第一。然而,我国是高等教育大国,但还不是高等教育强国。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曾表示,有很多地方需要向一些高等教育强国学习和借鉴,在教育教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以及资源配置、结构布局方面还有差距。

  根据去年10月我国发布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走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和学科建设之路分“三步走”。2020年,建成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使之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2030年,有更多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得到显著提升;而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数量和实力都能进入世界前列,基本上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目前,教育部正与有关部门一起,抓紧研究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尽快启动“双一流”建设。去年底,上海市出台《上海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与发展规划(2015—2030年)》,已采用新的高校分类法,所谓“排排座”的现象被改为“一队变多队”。

  上海市教科院研究员、市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晏开利介绍,目前我国学界和业界普遍采用的高等教育分类,主要是“阶梯式”的单一分类模式,也就是“档次越高越好”。例如,按学校管理的隶属关系来分,有部属院校、地方院校等;或是以学校办学条件、层次和发展基础来分,除了“985”院校、“211”院校,还有老本科、新本科、高职高专等。由此,形成了“一列纵队”排座次。

  对此,上海结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首次将高等院校按人才培养的多种类型区分为:学术研究型(科学原理发现与原型验证)、应用研究型(技术原型验证与开发应用)、应用技术型(产品工艺开发)、应用技能型(生产加工技术),共四大类。如此一来,传统的研究型大学与高职高专院校都能当“头羊”——没有层次之分,只是类型不同。按照这样的规划原则,各类高校都能在特色发展中争创一流水平,乃至世界一流水平。同时,上海根据一流学科建设方案,也分类建设“高原学科”与“高峰学科”,在“高原”之上再出“高峰”。

  据悉,与四大类型对应的高校评估体系正在制定中,将与财政投入挂钩。根据新规划,未来还将以合并组建、新设增设、调整撤并、合作办学、二级学院独立运行等方式,继续优化上海高校布局结构,使其更加契合国家和区域发展之需,从中催生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