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新解放教育讲坛举行 聚焦亲子沟通话题

25.04.2016  21:26
      如何处理与青春期孩子的关系,让亲子的小船成为远航的“巨轮”?4月23日下午,由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上海市教委和解放日报社共同主办的第十届新解放教育讲坛在解放日报社举行,主题为“破译青春期密码”。中学生、家长代表和教育专家们共同探讨沟通话题,试图走进“95后”孩子们的内心世界。

讲坛现场公布了“破译青春期密码”专题抽样调研数据。有一千多位家长和孩子参与了调研。四成家长看不到孩子的QQ或朋友圈;过半数家长会把孩子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横加干涉孩子的想法;孩子表现不佳时,近半父母表示会以鼓励教育为主;而在孩子眼中,坚信“好孩子是夸出来”的父母比例大幅下降,只有20% 的孩子经常受到父母的鼓励。

“最近你的成绩如何?看看别的孩子多好!你也应该这么去做!”这是高二学生家长章晓野与儿子交流时抛出的“三板斧”。但是在一次和儿子交流中,她还没开口,她的儿子便不耐烦地说:“别说了,你要说的我都知道了。”此外,儿子也经常以一种除了“吃饭别来叫我”的态度不愿与章晓野沟通。

的确,这样的“三板斧”不仅存在于章妈妈与儿子的沟通中,在其他的家庭里也同样存在。对于玩电脑游戏的问题,对于青春期早恋的问题,家长们总是不厌其烦地与孩子斗智斗勇、头疼不已。

章晓野抛出了许许多多家长同样头疼不已的问题。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给父母与孩子的交流带来了更多的障碍。处于信息爆炸,价值多元化和选择多样化的互联网社会,父母常常没有办法跟上孩子们的想法。这种形式下,青春期的“密码”如何破译?

针对这种现象,卢湾高级中学副校长、上海市中小学心理辅导协会副理事长梅洁认为:“倾听是一种理解,倾听是一种支持。”理解与支持能激发孩子产生情绪的能量。有的时候,孩子抗拒我们的并不是父母教育的内容,而是父母给予他的教育方式。家长看到孩子不足的同时,更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跳出东方人追求完美的个性框架而真正地认可孩子,在赏识中激励孩子成长。

上海市中小学德育研究协会副会长陈镇虎形象描述了“理想型家长”的标准:“不要太高,也不要太矮;不要长得太漂亮,也不要长得太丑;不要视力太好,也不要视力太差。”缓解青春期亲子沟通矛盾,应从家长着手。青春期孩子更需要与父母平等对话。请家长摆正自己的位置和心态。

市教委副主任贾炜表示,在亲子沟通中,学习兴趣和习惯很重要,不能把眼光和话题仅仅锁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家长要担当起孩子的首位人生导师的角色,挖掘孩子的长处和潜力,共同探寻适合孩子的人生发展方向。“家长与孩子的关系应该是伴随成长,不是代替成长。我们要给孩子更多的理解和关爱,增加孩子对自身的认同感和自信心。知情才能达人,让教育成为有情有爱的沟通。”

本次讲坛由上海市特级教师特级校长联谊会和上海教育新闻宣传中心承办。